APP下载

“V+门”结构中“门”的概念转喻研究

2017-03-31刘雯雯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映射认知

摘 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机制,是扩展概念意义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本文以“V+门”结构中“门”的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转喻映射特征来分析“门”的概念转喻意义,有助于深入剖析“门”这一概念的转喻路径及其内在认知机制,从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转喻的本质、工作原理及其功能,促进语言教学和交际。

关键词:“V+门” 认知 映射 概念转喻

一、引言

相对于隐喻研究,转喻在过去的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家只是在论述隐喻时顺便提到转喻,如:Lakoff&Johnson(1980)、Lakoff(1987)、Taylor(1995)(张辉、孙明智,2005)。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转喻机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转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对转喻的本质、分类及其内部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Ungerer&Schmid(2008)、Lakoff(2005)、Fauconnier&Turner(1999)等。

转喻通常被认为是修辞学研究的领域,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如同隐喻一样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是概念、思维层面的问题。转喻在语义组织、话语产出和释义,甚至在语法结构的释义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芳、崔林,2011)。本文以动名复合结构如“敲门、画门、射门”等为例,着重探讨“门”的概念转喻意义,这种在主宾语位置上的名词出现转喻用法的现象,可以理解为同一名称在不同句子或词语中被重新组织而形成了新的词义,该用法往往是用凸显特征转喻本体,而凸显特征则蕴含在世界知识和人类主观体验之中。

二、转喻的概念及其分类

从词源学上看,转喻来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意义的改变”(陈香兰,2005)。Radden&Kovecses(1998)认为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转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转喻目标)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这一定义基于以往转喻研究,被学界广泛接受。而Langacker(1993)则认为“转喻实质上是便于人们在心理上建立与预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参照体现象”。

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其本质是概念性的(李勇忠,2005)。概念转喻是利用始源域与目标域的相邻关系从前者向后者进行单项对应映射(杨成虎、赵颖,2009)。英语的转喻与汉语的借代十分相似,只是在分类上有所不同。汉语的借代可以分为对代、旁借两种。对代是指借用人或事物的相对方面代替本称的用法。根据借称和本称的关系,可以分为如下5类:

1.以抽象代替具体

(1)正义是杀不死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以具体代替抽象

(2)他们没有见识,没有胆量,只晓得饭碗!饭碗!饭碗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

3.以局部代替整体

(3)身为这架飞机的机长,她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

4.以整体代替局部

(4)他拿起电话,假装正在谈一笔大生意。

5.以特有代替一般

(5)你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旁借是指借用人或事物所伴随的或附属的事物名称以代替本称的用法。根据借称和本称的关系,可以分为如下7类:

1.借工具名称或与之有关的事物的名称代本称

(6)你手下那几根笔杆子都是饭桶。

2.以处所名称代本称

(7)他们一宿没合眼,在等消息,整个上海都等着呐。

3.以人称代本称

(8)在白话文上,他的程度不如我。因为他提鲁迅,我就能背段鲁迅;他提老舍,我就能背段老舍。

4.以事物的材料或工具代本称

(9)等到惊蛰,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5.以形象特征代本称

(10)迎面走来了一群“红领巾”。

6.以事物的数量代本称

(11)这里的荷花千姿百态,洁白无瑕。远远望去,千朵万朵,在风中翩翩起舞。

7.以别名代本称

(12)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

以上各句中划线的词在句子中经过转喻后的真正涵义(sense)分别是:用笔写作的人、上海的民众、鲁迅/老舍所写的文章、缺粮少米、戴红领巾的学生、许许多多的荷花和体态僵瘦的杨二嫂。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表意功能,是因为上述划线词语本身所指的概念分别与其转喻概念之间具有对应、邻近、包容或被包容的关系,即在同一认知域内的映射,源域往往是目的域中被突显的部分或特征,和目的域之间是邻近(contiguity)或突显(salient)的关系。

三、“门”的概念转喻现象

单扇为户,雙扇为门。“门”的本义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是分割有限空间的一种实体,它的作用是可以连接和关闭两个或多个空间的出入口。在中国,“门”是一个家族甚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徽记,它是一个家族甚或一个民族看待自己与对待世界的复杂而隐秘心理的外在表现。

(一)“门”转喻为构成“门”的某个部分

如果将“门”作为一个整体,那么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在汉语中常常出现将“门”转喻为构成它的某个部分的现象,此时该部分具有强烈的突显性,此转喻是整体代部分的转喻,源域是“门”而目标域是其中某个构成部分,转喻路径为“门”→构成“门”的某个部分。

(13)听到日军敲门,李大娘不动声色地把游击队伤员藏进地窖里。

(14)睡觉前别忘了闩门。

(15)他给我们使了个眼色,示意我们破门而出。

(16)基于你的所作所为,法院有权利封门。

“敲门”中的“门”实际上指手部接触门的那一小块位置,并不是整扇门都要敲遍。例(13)“敲门”中的“门”不是人们固有思维模式中的那一整扇门,而只是其中的某一构成部分。例(14)、(15)“闩门”和“破门”中的“门”是指门锁,也是“门”的构成部分。而例(16)中“封门”是指将封条贴于门上,不准打开,因此封条只是贴于门的正中央,并不是贴整扇门。

(二)“门”转喻为建筑物

“门”是建筑物的出入口,是进出建筑物的首要通道,因此具有十分强烈的突显性。在汉语中,把“门”转喻为建筑物的现象十分常见。例如:

(17)他什么也没跟家人交代,就独自出门了。

(18)看门的人是个六十岁的矮胖子。

(19)他家每天门庭若市,挤满了登门拜访的人。

(20)他吃了饭,就爱去串门,家长里短地摆个没完。

“出门”一词更多地表达远离该栋建筑物,强调人与整座建筑物的距离;“看门”也不仅仅是看守一扇门,而是看守整栋建筑物;同样,“登门”和“串门”是指到对方的家里去。因此,例(17)~(20)中的“门”发生的转喻都是以部分代替整体。

(三)“门”转喻为家族、家庭

由以上分析可知,“门”可以转喻为房子,而房子又可以转喻为“房子里面的人”,人可以转喻为整个家族。同理,“门”也可以转喻为家族、家庭。这种转喻经过三次映射,形成一个连续体,也可以称为转喻链。

(21)张福奎站在台阶上哈哈大笑,说:“看这闹红军的好下场,就欠抄家灭门!”

(22)刚过门(儿)的新媳妇往往都是温文尔雅、善解人意。

(23)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

(24)她家无兄无弟,为了传宗接代,只好招个女婿上门。

“灭门”指户口注册在内(全家)的所有成员均被杀害,因此此处的“门”转喻为家族或家人。“过门”(女子出嫁到男方家里)、“拜门”(婚后拜望女方父母)、“上门”(男方入赘到女方家,跟随女方家庭生活),这三处的“门”都是婚姻仪式中最具突显性的,因此被转喻为家庭、家族。

(四)门转喻为“门所在的空间范围”

当用“门”来指代和“门”形状类似的事物,如“球门”时,“门”产生了隐喻。此外,还用“门”转喻“门所在的空间范围”。

(25)他脚法娴熟,射门准确,不愧为当下最有潜力的球员。

(26)整场比赛中,我方守门战术非常成功,对方根本没机会进球。

(27)这位后卫再次攻门,然而球还是落在了场地之外。

“射门”“守门”和“攻门”中的“门”都是指整个框架和球网之间的范围,因此是借用“门”这一概念来转喻“门”前方的特定范围。其路径是“门”隐喻为“球门”,再转喻为“门”所在的空间范围。

四、结语

本文以“V+门”结构中“门”的概念转喻意义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转喻路径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入解释。这种在主宾语位置上的名词出现转喻用法的现象,是同一名称在不同句子或词语中被重新组织而形成新的词义,该用法往往是用凸显特征转喻本体,而凸显特征则蕴含在世界知识和人类主观体验之中。转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规约义,并成为词的固定义项,新词的产生和理解也包含着隐喻或转喻思维在其中的运作(李雪,2012),在语言形成和使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董成如(2004)认为言语交际受相互竞争的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制约,交际者只能选择突显、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即运用转喻进行交际。今后的研究除了需要考察相对的固定结构之外,还应探究语言生成的语境条件及制约因素,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与交际。

参考文献:

[1]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8.

[2]Fauconnier,G&M.Turner.Metonymy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Panther,K-U&G 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3]George Lakoff.Cognitive Linguistics:What It Means and

Where It Is Going[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2005,(2).

[4]K?vecses,Z.&G.Radden.Metonymy: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8,(9).

[5]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 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7]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3).

[8]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2nd edi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9]陈香兰.转喻:从“辞格”到认知的研究回顾[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5,(8).

[10]董成如.轉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2).

[11]解芳,崔林.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转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2]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5,(8).

[13]李雪.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J].外语学刊,2012,

(4).

[14]毛帅梅.论转喻的分类[J].外语学刊,2009,(4).

[15]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5,(3).

[16]杨成虎,赵颖.认知语义学中语义变化机制研究中概念转喻取

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刘雯雯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映射认知
从映射与运算的角度定义线性空间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印度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