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成语背后的故事
2017-03-31田丽汪静肖洁
田丽+汪静+肖洁
摘 要:《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作品中词汇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成语比较稳固,但也发生了变化。成语是汉藏语系共有的特征,《颜氏家训》中的成语并非孤立存在,其来源广泛、表意准确、音韵和谐。
关键词:《颜氏家训》 成语 价值 发展状况
一、引言
《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全书二十篇,涉及范围广,从知识技能到道德修养,都有详细深入的阐述。作者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后期,一生历仕梁、北齐、北周、隋四朝,曾在西魏暂住,足迹遍布江南(梁)、河北(北齐)和关中(北周和隋)三地,因此对多种方言和词汇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颜氏家训》反映的是汉语史上承上启下的中古时期的汉语面貌,而这一时期的语言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成语就是一个典型表现。笔者对书中出现的成语进行了整理、查阅、归类、分析,旨在详细阐述《颜氏家训》中成语的特点、流变及价值。
《颜氏家训》中共出现成语87个,按成语语法结构进行分类:联合式成语有46个,如“叠床架屋”“铭心镂骨”“规行矩步”等;偏正式成语有18个,如“床上安床”“才兼文武”“生而知之”等;主谓式成语有5个,如“目不斜视”“疾恶如仇”“博士买驴”等;动宾式成语有6个,如“转死沟壑”“弃其余鱼”“妄下雌黄”等;中补式成语有3个,如“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盗食致饱”“窃衣取温”。此外,还有紧缩式成语“俟河之清”“三纸无驴”,连动式成语“见危授命”“秉烛夜行”,复句“春华秋实”等。按成语的语法结构进行简单的分类,能对《颜氏家训》中新造或化用的成语有大概的了解,深入探析该书的成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颜氏家训》中成语的使用特点
(一)源流丰富
从来源上看,《颜氏家训》中的相当一部分成语来自于史书、诸子散文、文人诗集以及佛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颜之推乃“渔经猎史之士”,熟知经史,博览群书。如“叠床架屋”,许多文献把其源流归为《颜氏家训》,但实则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庾仲初作扬都赋,谢太傅云:‘此是屋下架屋耳。”再如“规行矩步”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习若自然”出自《汉书·贾谊传》;“抱令守律”出自《汉书·杜周传》;“傅粉施朱”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分形连气”的源流可追溯到《吕氏春秋·精通》等等。
(二)偏爱造新
颜之推涉猎广泛,游历丰富,见多识广。《颜氏家训》中有大量新造成语,如“铭心镂骨”“不修边幅”“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目不斜视”“方底圆盖”“积年累月”“聪明才智”“心醉魂迷”“一阶半级”“傅粉施朱”“如坐云雾”“先意承颜”“抱令守律”“周穷恤匮”“秉烛夜行”“博士买驴”“三纸无驴”“弃其余鱼”“以夜继朝”“闭门读书”“师心自是”“以伪乱真”“妄下雌黄”“行有余力”“薄技在身”“然荻读书”“自高自大”“稠人广坐”“顿学累功”“九霄云外”“痛心拔脑”“骨寒毛竖”“遗声余价”“东怒西怨”“佐雍得尝”“盗食致饱”“窃衣取温”“耳闻目见”“狐听之声”“残杯冷炙”“举世闻名”“举世皆知”“消愁释愦”“十变五化”等。据统计,全书新造成语共45个,占总数的52%。由此可以看出,颜之推在这部著作中,将自己的行文以成语囊括并加以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三)用詞准确
《颜氏家训》中的诸多成语形象生动,表意准确。如“博士买驴”,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傅粉施朱”,搽粉抹胭脂,泛指修饰打扮;“如坐云雾”,比喻头脑糊涂,不能辨析事理;“闭门读书”,原形容独自学习,不与别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专心埋头苦读;“九霄云外”,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骨寒毛竖”,形容十分害怕。准确的成语用词,一方面可见颜之推的文笔深厚,另一方面也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在清楚的表情达意中理解文本。
(四)音韵和谐
成语除了要表意准确,还应注意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成语的音乐性表现在声、韵、调各方面。成语音调一般是平起仄收,具体可以表述为:在汉语中,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排列规则,除同声调的情况外,一般按照先平后仄的顺序排列,如果同为仄声,则按照上、去、入的顺序排列。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一书中指出,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则必以平声居先,仄声居后,此乃顺乎声音之自然,在未有四声之前固已如此。在同义平列成语中,第一字多为平声,第四字多为仄声,又以第二字是平声字,第四字是仄声字的居多。“先平后仄跟骈词和双音词极相似。”凭借音高的变化组成平仄的和谐配对,平仄反映出成语声调的错综变化,使得成语在听觉上体现出抑扬顿挫的旋律美和音乐美。例如“山穷水尽”,这个成语包含了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听起来富有美感,这与诗歌中追求韵律形式美是相通的。《颜氏家训》中的成语多以四音节为主,四字语音缀连为一个整体,富于音乐性。据笔者统计,书中第一字平声、第四字仄声的成语共计24个,占总数的28%。
三、《颜氏家训》中成语的分类及源流发展
《颜氏家训》中成语繁多,本文使用两种分类方法,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并探讨成语源流及发展情况。
(一)按表意类型分类
可分为“修身”“处世”“治学”“持家”四种类型。其中“修身”类成语包括“铭心镂骨”“习若自然”“聪明才智”“怡声下气”“卑已自牧”“见危授命”“贵义轻财”“少私寡欲”“齿弊舌存”“含垢藏疾”“怀瑾握瑜”“娱心悦目”“佐雍得尝”等。“处世”类成语包括“规行矩步”“不修边幅”“目不斜视”“方底圆盖”“潜移默化”“移风易俗”“反风灭火”“周穷恤匮”“和光同尘”“抱令守律”“薄技在身”等。“治学”类成语包括“叠床架屋”“床上安床”“心醉神迷”“才兼文武”“生而知之”“春华秋实”“秉烛夜行”“废寝忘食”“照雪聚萤”“带经而锄”“好问则裕”“闭门读书”“勃然奋励”“然荻读书”“以夜继朝”“顿学累功”等。“持家”类成语包括“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分形连气”“积年累月”“先意承颜”等。
(二)按来源分类
可分为“新造词”和“化用词”两类。这两类词,前文已经有所涉及,据统计,“新造词”有45个,如“目不斜视”“方底圆盖”等;“化用词”有42个,如“叠床架屋”“习若自然”等。化用词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类为包含典故的成语,统计为12个;另一类为不包含典故的成语,共有30个,经过查找分析,这些成语虽不含典故,但都化用古书文章。
1.包含成语典故。包括“蓬头垢面”“叠床架屋”“才兼文武”“生而知之”“反风灭火”“卑已自牧”“见危授命”“春华秋实”“照雪聚萤”“手泽之遗”“佐雍得尝”“克己复礼”等12个。以下列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成语典故,对人治学和修身方面有一定的启示:
(1)“蓬头垢面”。出自《魏书·封轨传》:“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讲述北魏时期,右光禄大夫封回的族叔封轨,正直好学,注意修饰打扮,有个不修边幅的文人说有学问的人都不注重打扮,封轨劝诫品行好的人更应注重整洁,并不是蓬头垢面的人才能做贤人,那人悻悻而归。成语以反面入手,提醒读书人在注重自己内涵的同时,也要注意外在形象,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
(2)“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孔子以“克己复礼”进行回答,说明人要约束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和修养习惯。
(3)“照雪聚萤”。“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以晋人孙康映雪读书和晋人车胤借萤火虫读书之事,激励世人要勉学。
2.不含典故,但化用古诗词。包括“规行矩步”“分形连气”“见危授命”“贵义轻财”等30个。
(1)“规行矩步”。可以追溯到《庄子·外篇·田子方》:“进退一成规,一成矩。”《韩诗外传》:“行步中规,折旋中距。”晋·潘尼《释奠颂》:“二学儒官,缙绅先生之徒,垂缨佩玉,规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执事之命。”颜之推使其定型,《颜氏家训·序致》:“规行矩步,安辞定色。”后来唐人编撰《晋书》时写道:“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2)“分形连气”。出自《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此之谓骨肉之亲。”《文选·曹子建求自试表》:“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梁书武陵王纪传》:“世祖与纪书曰:‘友于兄弟,分形共气。”《文苑英华》:“且夫兄弟者,同天共地,均气连形。”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中写道“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直述兄弟关系密切。
(3)“少私寡欲”。出自《老子》第十九章:“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达出人的欲望小之义。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提到:“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血匮。”体现了作者的思想。
四、《颜氏家训》成语的价值
(一)促进汉语词汇发展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简单明了的词汇的产生能为汉语的发展融入生命力,更好地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旧的成语或冗长的句式表达,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语言快速传达的要求,《颜氏家训》中出现的大量简化词,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南朝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有言:“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颜氏家训》中用“废寝忘食”短短四字加以概括,删繁就简,表意明确,对后世汉语的构造具有借鉴意义。此外“傅粉施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去泰去甚”等成语也有同类用法。
(二)为历史典故提供例证
《颜氏家训》中的大量成语含有历史典故,如“不修边幅”“照雪聚萤”“克己复礼”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书中一部分成语运用历史典故,借古抒怀,既含蓄典雅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又能故中求新,不露斧凿之迹。历史典故的成功运用,使得之前的历史故事具有真实性和可运用性,如“不修边幅”中“马援联合公孙述对付刘秀”的故事,“克己复礼”中孔子对弟子的谆谆教诲等。
(三)对后世影响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对成语的运用,集中体现在作者对修身、处世、治学、持家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上,融入了毕生的经验和心得,有利于整顿门风,造福子孙。这本成语汇集的家庭教科书中有关为人处世的理解,对传统的中式家庭教育具有深厚的影响。此外,颜之推作为一介儒生,一生永葆家业,至真至诚,其总结的成语对后人立身处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成语中包含的语法、内容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对后世研究汉语词汇、音韵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从《颜氏家训》看中古时期成语的发展状况
(一)中古时期成语得到大发展
汉代尤其是东汉以后,成语的使用更为广泛,出现了一大批新成语,这是汉语词汇向复音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表现和明证。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因翻译佛经、著述佛典而产生的佛教词语,不仅充实了汉语词汇大厦,也增加了汉语成语的数量。据孙维张统计,《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收录成语5500条,注明出处的约3300条,其中,出自宋代以前典籍的成语有2800条左右,占总数的85%,见于元代以后典籍的只有500条,约占15%。可见,现代通行的成语大多数是中古及中古之前创造出来的。
(二)中古成语很多源自汉译佛经
佛教的迅速传播催生了大量汉译佛经,这些译作的显著语言特点就是讲求节律。“通常是以四字為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其间或与逻辑停顿不一致;每个大节拍又以二字为一个小节。”遵照这种文体特点,译者会选用节律感较强的四字词语。汉译佛经的语言特色使得词语与词语的联系愈发紧密,从而形成四字格成语。魏晋六朝时期,随着佛经在中土的传播,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于便于传教、译师汉语水平不高、笔受者便于记录等多种原因,东汉至隋代间众多的翻译佛经,其口语成分较同时代中土原有文献要多得多,这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语言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中古成语受到了魏晋文风及玄学诗风的影响
魏晋六朝时,文学文风出现变化,步入脱俗求雅的时期。魏晋文学改变了两汉文学作为儒学附庸的地位,开启了齐梁标举性灵、注重辞采声律的风气,并出现了以骈体文和格律诗为主流的新式韵文统治文坛的文学现象。诗文骈偶化的创作倾向激发了四字格成语的大量产生和流传,四字句的盛行为四字成语的生成确立了形式上的范式。新词语大多出现于文学性较强的文献之中,因此,魏晋文学往往保留有大量四字词语。除《颜氏家训》外,《世说新语》中新成语共计143条,引自其他典籍的成语有75条,《三国志》辞约而文丰,其中成语有392条。
魏晋时期,在危机爆发、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下,在玄学之风盛行、道家思想大受推崇的思想背景下,以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崇尚老庄,形成“魏晋玄学”。魏晋名士多以自觉的文学样式(诗赋)表达情感,玄学的盛行使得当时文人追求逍遥自得、闲适愉悦的人生状态。因此,在人物评述方面,出现了很多四字格式评述性成语,如《颜氏家训》中的“贵义轻财”“少私寡欲”“不修边幅”“见多识广”“周穷恤匮”“才兼文武”“废寝忘食”“勃然奋励”等,为人物评论的词汇输入了新鲜血液。
(四)中古成语大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需要
汉语词汇自身的发展也是成语产生、沿用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成语的运用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使语言形象化,例如“抱令守律”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成语的另一个作用是加强语言的一致性和稳固性。成语大多一成不变,非但一字不能改,而且字的次序也不能变动。同时,成语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成语中包含的多重修辞格,如对偶、夸张和比喻,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四字词语在形式、节奏和韵律上具有对称之美,在表义上具有凝练的特色,这些都使得成语在汉语发展史中逐渐成为有自身特色的熟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中古典籍中的成语,既是书中的一大特色,又为中古时期的成语添枝加叶,上承汉魏文学之精髓,下启盛世文学之躯干。由此,成语也在后世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
(本文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本科生创业、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探究成语背后的故事——以《颜氏家训》为例”,项目负责人:田丽,指导老师:查清兰。)
参考文献:
[1]陶莉.晋书成语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
(8):69-72.
[2]孙艳.佛经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0-125.
[3]王建军.中古成语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动因[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2010,(1):67-68.
[4]尹洪波.《<颜氏家训>词汇研究》评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6):34-36.
[5]高光新.颜氏家训词汇研究[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6]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Z].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田丽 汪静 肖洁 江西南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3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