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

2017-03-30卢简清

关键词:筋膜患肢肢体

卢简清

(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

卢简清

(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目的探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四肢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各49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早期观察,并作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资料显示,干预组的治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早期观察可及时发现相关疾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提高治愈率,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优化患者康复质量。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观察;护理干预;常规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由于肢体创伤后骨筋膜室内肌肉与神经出现缺氧、缺血而引起的不良症状,此疾病不仅会引起患者局部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性肌痉挛,还有可能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形成较高的致残率[1-2]。因此,如何及早确诊此疾病,并作针对性护理一向是治疗此疾病中极为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次研究通过观察我院部分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接受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的相关资料,旨在探究其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四肢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护理方式分作常规组与干预组,各49例。常规组男37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9.47±5.1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6例,机器碾压伤5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6例;受伤部位:前臂伤18例,小腿伤31例。干预组男38例,女11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38.55±4.92)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机器碾压伤6例,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5例;受伤部位:前臂伤15例,小腿伤34例。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因素及受伤部位等基本资料作比较后可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早期观察

常规组患者在自我感觉异常或护理人员发现异常情况下进行判断,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后即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则在入院后接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疼痛观察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患肢剧烈疼痛,因此护理人员应重点观察肢体有无持续性烧灼样剧痛,进行性加重。做好疼痛评估,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准确了解其疼痛程度,造成疼痛的成因,并适当进行指(趾)被动牵拉试验,判断有无被动牵拉痛,其疼痛是否因肌肉受压缺血而造成,为手术做好切开减压准备。

(2)肢端情况观察在四肢创伤的情况下,患肢极有可能因供血不足、骨筋膜室内压力异常,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等因素而出现肢端颜色异常、温度异常、感觉异常等情况。因此,在对患者作早期观察时,首先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是否出现苍白、青紫、发绀、麻木、过敏等异常情况,其次,应密切监测肢端皮肤温度,正常情况下应在33~35℃,当出现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需及时作相应干预。

(3)肿胀情况观察由于四肢创伤导致的肿胀可能会增加肢体骨筋膜室内的压力,继而形成水泡等症状,并在其持续影响下诱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因此,护理人员在早期观察过程中还需重视观察患肢是否出现异常的肿胀、张力性水泡等情况,为早期确定是否切开减压提供帮助。

1.2.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其中包括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常规抗感染、消肿、脱水等措施,引流管护理、指导康复锻炼等。对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预防护理,护理人员应在护理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骨筋膜室综合征预防护理措施,比如协助其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出现缺血症状时可解除外固定物以改善血液循环;或采取中药外敷,外敷时使用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等中药制成的药液,湿敷患处,一日数次,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活血化瘀消肿的中药,以有效控制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程度。

(2)围术期护理,对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综合观察资料为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并做好各项手术准备。术后需重视加强引流管护理,避免引流管堵塞、脱落等现象出现,注意及时更换敷料,加强营养支持,以增强患者抵抗力,促进手术切口愈合。

(3)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四肢损伤发生较为突然,加之疾病疼痛感与对疾病认知不足的不安感会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由此不仅有可能出现患者拒绝配合治疗、护理,还有可能因不良心理而对患者机体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危害性,告知其疾病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预期效果等信息,热情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提升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消除其不良情绪。

(4)功能锻炼,帮助患者锻炼患肢,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降低手术后遗症的发生率。在手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握拳,指、趾关节屈伸活动,适当进行肌肉收缩活动,可配合被动活动进行锻炼,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愈率对比

常规组的治愈率为65.31%,与干预组93.88%的治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愈率对比 [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常规组20.41%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干预组4.08%的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3 讨 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在患者四肢创伤后12 h内高发的早期症状与体征,其有可能致使患者肌肉神经坏死,肢体功能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健康[3]。而在治疗此疾病时,越早确诊便可越早排除危险,且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影响着患者的配合度,决定其康复质量。因此,如何把握良好治疗时机,提升护理质量一向是治疗此疾病的重要研究项目。本次研究中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疼痛、肢端情况、肿胀情况的早期观察,可见能在综合了解患者疼痛成因、性质、范围等疼痛感过程中判断患者肌肉是否缺血,为切开减压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指示信息[4]。在观察患者肢端颜色、温度、感觉等情况过程中能获取患肢血供、压力等情况,并发现其神经组织是否出现缺血。在肿胀观察中,由于骨筋膜室内的不同压力会影响患者的皮纹形态,所以护理人员可通过皮纹是否存在、皮肤是否发亮、是否出现水泡、肢体肌肉僵硬等信息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了骨筋膜室综合征,从而争取最佳治疗时机。而在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中药外敷可发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以控制疾病发展严重程度。围术期护理干预可保障手术治疗的顺利开展与预后,提高治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能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升其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同时也减少了负面情绪对机体形成不良应激反应[5]。通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来帮助患者做功能锻炼,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控制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显示,干预组的治愈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针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期观察时,可及早确诊相应疾病,争取更多宝贵治疗时间,提升治愈率;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时则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真正优化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1] 孔燕燕.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08):839-840.

[2] 黄 萍.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5):174-177.

[3] 陆月兰,孟丽华,高文君.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12):27-30.

[4] 刘 维,王 莹.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护理干预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1):153-154.

[5] 丘运兰,刘 莉.40例前臂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4):202-203.

本文编辑:赵小龙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02.61.02

猜你喜欢

筋膜患肢肢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