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城方言成语探究

2017-03-30陆侠

关键词:蒙城熟语动宾

陆侠

(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蒙城方言成语探究

陆侠

(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蒙城方言成语结构多样、形式精简、韵律和谐、语义生动,使用频率高,口语色彩浓厚。蒙城方言可以使语言增色生辉,起到言简意赅、形象鲜明的表达效果,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蒙城方言成语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研究这些方言成语不仅有利于方言研究,丰富汉语词汇,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

蒙城方言;成语;文化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北中部,隶属安徽省亳州市。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①,蒙城方言属中原官话。蒙城方言中四字格成语运用频率高,是人们常用的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我们通过多次几个地点的田野调查,共搜集到蒙城方言成语210多条。它们结构定型、意义整体,使用极为广泛。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增辉生色、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但学术界关于蒙城方言成语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本文就蒙城方言四字格成语的特点、构成方式、文化内涵进行讨论,以期为蒙城方言研究积累一些资料。

一、蒙城方言成语的构成方式

蒙城方言成语在结构上与普通话成语一样,多为“主谓式、偏正式、动宾式、重叠式、联合式”。 如:

主谓式:一手执掌 纹风不动 屋搭邻墙 小鸡肚肠

偏正式:东西二院 一带洋江 平头百姓 一个半劲

动宾式:捋直舌头 伸直肠子 出不开势 不知横竖

重叠式:一雷一闪 有紧有忙 拙手拙脚 四方四正

联合式:人成树大 翻身打滚 晕三倒四 喇叭号筒

从目前的语料来看,主谓式成语数量最少,只有5例;其次是偏正式,有6例;再次是动宾式,有15例;剩下的均是联合式和重叠式。按照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联合式成语又可以分为“主谓+主谓”式联合、“偏正+偏正”式联合、“动宾+动宾”式联合。如:

主谓+主谓:山南海北 绳捆索绑 五大三粗

偏正+偏正:大模小事 慢声细气 两面三刀

动宾+动宾:扒高踩低 裂襟带怀 劈头盖脸

从结构上来看,蒙城方言中的成语联合式最多,联合式中动宾关系的又占绝对优势。这一点同普通话的成语状况一致。

二、蒙城方言成语的特点

许多方言成语没有书面语支持,因此“相沿习用”往往不甚明显,但其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一)结构的定型化

黄伯荣、廖序东认为,普通话“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1]。与普通话成语相同,蒙城方言成语的结构具有固定特点,即字数不可增减、字词不可轻易改换、词序不能随意变动。这类四字格的熟语具有成语的基本性质,活跃在口语中,是蒙城地区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成语。

(二)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1]和普通话成语一样,蒙城方言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一方面,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它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有着特定的整体意义。如“乌紫蓝青”不是指四种颜色,而是指人受伤或挨打后身上出现的红一块紫一块的瘢痕。另一方面,在句子中被整体地使用,充当某一个成分。

整体意义有的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如“出冷发热”“通南彻北”“嘻笑颜开”“深更半夜”,等等。但大多数的整体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引申义或比喻义,一般难以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比如,形容善变的“站着翻身”,形容不整齐的“七长八锉”,形容无计可施的“干头枯脑”,形容人发育成熟的“人成树大”,形容某事命中注定要发生的“天赶地催”,形容超过所能忍受的最大程度的“一鼻俩眼”,等等。这些成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一直活跃在当地人日常生活的语言里,无它则无法充分表达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

(三)口语色彩的浓重

蒙城方言成语主要来自于民间大众口头,并长期在百姓口语中流行,因此通俗浅白,识字不识字的人都能自如地运用这些成语交流思想与传递感情。从语体色彩上说,蒙城方言成语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蒙城方言成语大多没有出处,口语色彩浓重。这是蒙城方言成语与普通话成语的最大区别。总之,蒙城方言中的成语所用、所借喻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见、所闻、所做、所知的,意义丰富、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当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蒙城方言成语的文化内涵

“文化和语言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2]2姚锡远在《熟语学纲要》中指出:“熟语是语言的后天形态,在熟语由言语成分发展为语言成分的过程中,汉民族各种文化意识和文化现象无不留下深深的烙印。”[3]157-158方言体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

(一)反映出当地人对自身的关注及熟悉度

分析已搜集到的蒙城方言成语,发现有四分之一的成语直接由表示人体部位的词构成,包括头、脑、脸、皮、嘴、舌、心、手、脚、眼、鼻、肚、肠,几乎包括人体的各个部位。如形容满头满脸的“披头带脸”,形容人能吃的“皮松肠大”,形容人不知满足的“心大肚小”,形容走路脚步放得非常轻的“悄手蹑脚”等。这类成语借助人体联想喻意,在充分运用人体隐喻方式的基础上表达出对复杂事物与情感的认知。加之由其他语料构成的成语,蒙城方言中用于描写人的性格、心理,叙述动作、情状的成语共有150多条,占蒙城方言成语总数的75%,可谓数量众多。如形容想尽办法的“钻窟打洞”,形容人说错话的“言差语错”,形容人皮肤白皙红润的“有红似白”,形容人不置可否的“不长不锉”。用于描写人的成语占相当大的比重,反映出当地人对自身的关注及熟悉度。

(二)折射出当地人具象化的思维方式

蒙城方言用一些简单而具体的表示事物名称、动作、情状的词或语素来构造成语,直接描摹人或事物的形状、色彩、动作、情态等。如:形容人脸红得厉害的成语有“红头绛脸”,既有“头”,又有“脸”,又用“红”和“绛”形成语义重复,给人以生动的形象,强调了红的程度。形容人双眼皮的成语有“双眼叠皮”,其中的“双”“叠”都给人具体的双眼皮的形象。形容人反复重复某一动作的成语有“翻来调去”,形容人胖得可爱的成语有“胖头胖脑”,形容人语调和缓的成语有“慢说细讲”,形容声音语调古怪难听的成语有“阴声阳气”。这都是比较形象的。这说明人们注重从直观的感受出发,注重事物的形象描绘。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就是人们用最直接的方式描摹事物,构造出大量的形象化成语。

当地人也擅于用具象的实物语素作喻体以表示被描述人或现象的特征,选择形象直观的字词来表达较为抽象的意思。如形容气候宜人为“风凉水便”,形容人健忘为“失头忘脑、拿东忘西”,形容到头来为别人而辛苦为“给人赶网”,形容一个人办事干净利落为“爽手利脚”。这说明在认知的过程中,蒙城广大民众亦惯于相似联想,擅于运用想象、联想、类比等方式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构造成语。运用具象化的思维方式造出的成语容易被人理解和认知,“眼馋肚饱”“不知屙尿”“好模好声”“牵猪还羊”让原本不易理解的变得有形象可依。总之,蒙城方言中的成语所用、所借喻之物都是人们日常所见、所闻、所做、所知的,折射出蒙城当地人的具象化思维方式。

(三)描摹出当地人的生活图景

蒙城方言成语源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有的是对大家所熟知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如“比鸡骂狗”“吹灰找缝”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反映。有的是对本地生活习俗的展现,如“烧锅燎灶”“煽风点火”是对人们使用土灶做饭的反映。“坐家招夫”折射出当地的一种婚俗。“通行大市”“一街两岸”可以让我们看到当地商贸活动的图景。

居住特点也在当地方言成语中留下印记。蒙城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有主屋、厢房、前屋和院子。因此,形容人有了家室被称为“有家有院”,经济条件不好则被形容为“穷家破院”。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院落就是一个家庭,即所谓的“一家一户”,形容每一户人家则用“挨家挨户”,而同一宗族的则被称为“亲门近支”。结了婚的男子往往与父母分家别居,这就意味着另起一座四合院,即“分门另户”。人们往往比邻而居,形容两家紧挨在一起的成语“屋搭邻墙”即是这种居住习惯的反映。各家院落坐北朝南,从东往西一字排开,相对自家的房子,邻居的房子在东面和西面,方言中便用“东邻西舍”“东西二院”“门东二西”“四邻八舍”来指代邻居。这是借邻居居住的方位指代邻居,反映了当地的居住习惯。邻居之间因住得近而要守望相助,正所谓“守备邻居”,否则被讥为“不搁邻居”。上述方言成语反映出当地人的居住风俗和特点。

(四)历史文化遗迹的积存

蒙城的成语是历代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因此不少成语中会出现蒙城历史上存在过的事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只是作为文化遗迹保留在成语中。如“编筐打篓”,“筐”是荆条或柳条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篓”是麦秸编制的盛食物的器具,这二者是早年家家户户日常生产、生活中必需的物品,这些必需品大都是人们自己动手编制的,“编筐打篓”是对当时生活场景的描述。“筐”“篓”现在基本已经看不到了,至于自己动手编制“筐”“篓”的情形更是难得一见了。在过去,农民除了要种好地,按章缴税纳粮之外,还要在冬春农闲时节义务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工程、维修乡村道路等,“挑沟打塘”即是人们对这些劳务的概括。随着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取消,这些劳务不需再由农民承担。但“挑沟打塘”这一成语却在当地方言中留存下来。在当地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家养动物是蒙城人民的生活方式之一,“马”“骡”是常见动物。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马”“骡”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但却在“打骡震马”“人高马大”这两条成语中得以保留。目前,这些成语依旧活跃在当地语言中。由此可见,蒙城方言成语保留了当地部分历史遗迹,为后来人们更好地了解蒙城的历史、感受蒙城的文化提供了宝贵材料。

四、结语

蒙城方言成语在蒙城方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方言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区域文化的集中反映。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蒙城方言成语进行探讨,考察蒙城方言成语的特征,以期为汉语方言熟语的研究积累资料;同时,将蒙城方言成语与普通话成语进行比较,确立对汉语方言成语性质的认识。现在,还有大量方言成语存在于蒙城民间口语中,这些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与研究。

注释:

①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于1987年合作编纂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由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出版。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8.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姚锡远.熟语学纲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穆 刚

Studies on Mengcheng Dialect Idiom

LU Xia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Media,Bozhou University,Bozhou Anhui 236800,China)

Mengcheng dialect idioms have various structures,concise form,harmonious rhythm and vivid semantics.They are widely used and have strongly spoken color.They make the language enriched,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vivid and have unique charm of expression.Mengcheng dialect idiom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daily life.To a certain extent,they reflect the local customs and way of thinking.So they have a trong local cultural flavor.The study of dialectal idioms will not only be advantageous to dialectal study and enrich treasure of Chinese vocabulary but also help to understand the local cultural connotation.

Mengcheng dialect;idiom;culture

H172.4

A

1673-8004(2017)01-0060-04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1.011

2016-03-2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蒙城方言熟语研究”(AHSKQ2014D124)。

陆侠(1980— ),女,安徽蒙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方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蒙城熟语动宾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安徽亳州至蒙城高速公路谯城至涡阳段施工图设计获批复
安徽蒙城:秸秆收储利用“四方共赢”
蒙城路径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
动宾结构中动词虚化的认知阐释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