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2017-03-30赵丽君陈颖峰李长久
赵丽君,陈颖峰,李长久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电气与电子系,河北 承德 067000)
浅析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赵丽君,陈颖峰,李长久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电气与电子系,河北 承德 067000)
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特点、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进行了梳理;通过教育体系、制度和培养目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学生兴趣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学生对国民义务的认知等方面分析了中德国职业教育的差异;基于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分析其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教育主体;能力培养;多元教育
1 德国职业教育
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稳定就业,职业教育也是关系民族生存、经济发展、国家振兴的根本[1,2]。
1.1 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
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 职业学校、 行业协会和培训企业。
1)教育行政部门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的教学计划分为理论教学计划和技能培训计划。理论教学计划由州文化部长和参议员联席常务会议(简称KMK)联合制订,由职业教育学校实施教学过程。技能培训计划由联邦职教所(简称BIBB)制订, 主要由培训企业实施教学过程。
2)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计划的实施者,由于教学计划是相同的,所以学生按照就近的原则到职业学校学习。职业学校的职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个性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
3)培训企业
培训企业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计划的实施者。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确定培训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申请, 经过企业面试后签订培训合同。职业培训合同用于监督和提供咨询,保障学生的学习利益。
4)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即雇主协会,在职业培训中负责解答企业领导、 企业教师、 学生及家长的咨询,负责确定培训的职业,负责认证企业指导教师的资格,负责组建考试委员会,负责准备和组织考试,负责为考试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1.2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1)教学计划的制定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由教育主管部门而不是学校来制订,不仅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而且从全局把握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采用这种方式即避免了学校之间授课内容的差异,又兼顾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3-5]。
2)不同的教学计划的实施者
教学计划分别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实施, 即保证了学生所需的基本理论, 又便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也避免了学习脱离实践的现象。同时,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体验工作,对了解自身所擅长或喜好深入的了解,有利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专业设置及招生
由企业而不是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岗位和负责招生,直观的体现了市场需求,同时也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培训企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结构性失业。
4)行业协会的参与
行业协会对有学习意愿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同时,由行业协会来承担职业教育的考试任务,不仅实现了教考分离,而且确保学生通过培训后,符合所有企业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培训质量。
5)专兼结合、理实一体的师资队伍
在德国, 对职业学校的遴选有着严格的要求。很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各职业专业学校还从企业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将企业的高技术引入课堂。
6)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德国,采用双元制或全日制教育的职业学校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起源于改革教育学派中“劳动教育学”的观念,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情况。
1.3 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
德国的教育过程如图2所示,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注重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很广,包括不同级别和不同种类的职业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也包括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在职培训与进修,以及再就业学习与职务晋升培训等。德国的中学生之中有70%就读职业学校,10%就读专业学院,余下的20%就读综合性大学,这种教育结构相对于社会发展形势是比较合理的。
1.4 德国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行动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
2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
1)职业教育的体系
由于德国大量职业专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存在,使德国各行各业有着大量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其中高级技工所占全国技工总数的比率就超过40%,从而保证德国工业的发达、技术的精良[6,7]。
目前,我国实行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职业教育制度,二者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关联,没有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所制定的职业教育(培训)的专业和目标,脱离职业岗位的需求,不能满足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级技工目前只占5%,导致我国某些行业缺乏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级技工和直接与生产流程打交道的劳动力,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2)职业教育的制度和培养目标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由多元的教育主体组成,同时各主体能够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共同为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合作。即使学生参与不同学校的职业教育,相同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同,保证学生的统一质量。同时,从事科学研究内容由综合性大学中的教授和学者们完成;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内容由从专业学院毕业的工程师们来完成;而将具体的产品制造出来是由职业院校毕业出来的高级技工们完成。
在我国,学校为了生存,将工作重心放在招生、宣传、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能够增加学校知名度的方面。同时,学生的培养计划和目标都由本校教师来制定,不同院校相同专业培养的目标不一致,导致学生培养的质量不同。同时,教师既是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制订者,又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还是教学成果的考核者,科研项目的工作者等,诸多任务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从事综合性研究的人才过多,与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失调,造成人才的外流和浪费。
3)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
德国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为目标,从招生到培训、经费的承担等方面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从而保证学生深刻认知学为何所用,学为如何用。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院校,包括招生、专业设置申报、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计划的实施、考核和学生就业于一身。专业设置和招生的规模由学校申请,主管机关审核。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多少需求量;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要求不符,企业需要对学生再次进行入上岗培训。另一方面,企业更愿意通过高薪招聘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劳动者,而不是帮助学校培养可能根本不会到本企业来工作的学生。因此,造成校企双方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无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局面。
4)学生兴趣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德国在全民免费教育的前提下,一个孩子在4年制的小学毕业后,完全能凭自己个人的兴趣与志向,对6年制的普通中学、8年制的文理中学进行选择。如果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发生变化,也可以进行更正,转校继续学习。一名刚毕业的德国青年,职业选择的出发点,首先是个人兴趣,其次才是职业前途和工资待遇,在专业上一定要能适合自己的爱好和才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我国,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升入高中,参加高考,进入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的选择未必考虑自己的兴趣,而是根据分数能考入哪个专业,哪个专业比较好就业,所学专业不一定是将来从事专业。从事专业未必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后可以违约再找。该现象导致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的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企业对新入职员工培训的资源浪费,学校和企业某些专业无人可招的现象。
5)学生对国民义务的认知
德国人将“受教育”视为国民义务之一(另外纳税和服役也是国民义务),对社会最好的贡献是“受教育”之后成为合格公民。因此,基于公平的分配政策,德国人喜欢参与培训、进修甚至上大学。因为劳动者知道参与培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意味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正是因为有良好的激励机制的存在,使得企业和劳动者在职业培训上乐此不疲。同时,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促使德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我国目前现有经济环境下,学历高不意味着有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即使小学毕业,也有可能通过网店、微商、自主创业等渠道赚钱,收入可以高于本科生、研究生或者博士。对于义务的纳税、服役等内容的培养甚少,出现了许多逃税、服役与爱国情怀有区别、渴望能受益于社会提供的各种好处,而丝毫不关心如何回报社会的问题。
3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构建目标明确的职业教育体系
重新对国内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定位,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构建不同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制,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劳动者个人发展与市场需求共赢。
2)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多元主体分工合作、 优势互补,由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共同编写教学计划;职业学校为教学计划的实施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行业协会一起负责职业教育考试,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
3)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首次培训,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才合乎实际。根据不同职业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不同,由高职和中职院校分别承担不同的培训任务。对于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应由职业继续教育来承担。首次职业教育不需要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所有的培训任务。因此,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我国应重视职业继续教育的投入, 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办学。
4)重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5)公平分配原则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确保稳定的劳动关系,构建公平的分配体制,降低市场对高品质劳动力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同时,让企业的培训可以获得一定利益,让企业乐于培训,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同时,让学习能够获得回报,员工也会乐于参加培训。
6)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制
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教学质量的考核,将毕业生的考试纳入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中,兼顾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利益。职业教育的考试内容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法。
4 总结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特点、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分析,对比中德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根据我国的经济和教育国情,借鉴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搞好我国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奠定基础。
[1] 李军.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和体会[J].教育与职业,2011(20):161-162.
[2]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 陈东.中德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机制的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4(8):90-91.
[4] 逯长春.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模式探析——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电气工程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2(19):44-48.
[5] 时丽颖,潘晓勇,田晓,等.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分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66-68.
[6] 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8-20.
[7] 范美英.国外典型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26):105-106.
Enlightenment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ZHAO Li-jun, CHEN Ying-feng, LI Chang-jiu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Chengde 067000, Hebei,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bility training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expounded. The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role of enterprises in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occupation education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embodiment of students of compulsory cogni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German occupation education differe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analyzed.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ubject of education; ability training; multiple education
2016-10-10
赵丽君(1979-),女,辽宁盘锦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cdpc13065@163.com。
G719
A
1008-9446(2017)01-0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