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9年的引大入秦工程
2017-03-30杜维泽
杜维泽
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甘肃兰州永登县秦王川地区的大型自流供水工程。该工程于1976年开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几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省、市、县及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工程建设各方、广大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艰苦奋战,主体工程总干渠在1994年10月建成通水。引大入秦工程于2015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前后历时39年。多年来,大通河水日夜浸润着秦王川的大漠绿地,为保障地区生活用水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想引大”“盼引大”
到“真引大”
引大入秦工程是在几代人设想的基础上,在永登县、兰州市关于调水进入秦王川初步规划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和科学论证提出的。工程的决策与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实际出发,认识与再认识的过程。
干旱缺水,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特别是中部干旱地区,缺水成为贫困的主要原因,自清朝以来更有“陇中苦瘠甲天下”的说法。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的人们都在想水盼水,找水、蓄水、引水是他们长年累月的坚持。
永登县是甘肃中部地区18个干旱县之一,全县有总耕地面积120多万亩。特别是庄浪河(位于永登县境内,黄河干流水系,属于季节性河流,20世纪70年代以后,年径流量明显衰减)两岸、东山及秦王川盆地,有大片土地,地势平坦,宜于耕种,但由于严重缺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永登有民谣,“石山白土头,恶水向东流,民无三日富,县官当不久”,反映的就是这里自然环境恶劣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为了生存,群众从实践中总结出了铺压砂田保墒抗旱耕种的办法,虽然每亩单产可达到一二百斤,但依然摆脱不了干旱的威胁,群众总结这种抗旱保苗的办法是“苦死老子,富了儿子,穷坏孙子,”即第一代人下苦力气挖砂铺田,第二代人得到效益,到了第三代必须从地里清除老砂,重新铺新砂,否则砂田一无所获,如此恶性循环,使这里的群众一直被贫苦生活所困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秦王川地区的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采取挖地下水搞塘坝,打百眼串井等方法,利用地下水來不断改善生活用水。仅1970年至1976年,在秦王川盆地和庄浪河沿岸就打成机井1480眼。但结果也只是解决了部分人畜饮水问题,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用水。然而在秦王川西南方向,相隔1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便有发源于祁连山脉木里山的大通河,河水滔滔日夜不息,由青海流经甘肃境内汇入湟水,成为黄河的二级支流。年径流量25亿多立方米,水量丰沛,水质良好。引来大通河水,滋润秦王川的干涸大地,成为秦王川地区广大群众的美好
愿景。
早在晚清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就不断在勾画引水蓝图。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3月,陕甘总督允升提出了引大入秦的设想,并派皋兰绅士王树中率人勘察,提出方案。1940年,甘肃水利公司也曾提出过引大入秦的设想,并组织过勘察,但因国力衰败、民不聊生,只能望水兴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改变甘肃的贫困与干旱面貌,引水的设想摆上了议事日程。从1956年开始到1966年,甘肃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就引大入秦工程先后进行了三次踏勘。1970年以后,甘肃连续几年大旱,永登、皋兰的干部群众再次提出“引大入秦”的要求,省水利部门和兰州市组织技术人员经过几年的勘察设计和论证,于1975年初向甘肃省委提交了引大入秦工程正式上马的报告。时任省委书记宋平力主工程马上进行,他认为这是解决秦王川用水最好的水利工程。为了科学决策,1975年春天,宋平带领省水电局相关领导及有关专家,实地踏勘引大入秦工程线路走向。当时,专家们提出两条方案,一是沿山修渠,打洞虽少却线路长,地形复杂,运行后维护困难;再一条是走捷径,穿山打洞,线路短,施工技术要求高,但运行时容易维护。经过多次论证,大家选择了由青海天堂寺打山洞引水的方案。同年9月,省委常委会研究了引大入秦工程问题,确定继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10月,省革委会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加强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水利建设的报告》,报请国家将引大入秦工程列为1976年专项计划。原国家水电部也在1975年组织人员对工程进行了现场审查。1976年1月,在引大入秦工程被列入国家“五五”计划之后,国家计委正式复文同意兴建引大入秦工程。6月,省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引大工程尽早开工,决定由兰州市组织实施。并强调“引大入秦工程作为‘五五计划期间省委上报的第一个工程,必须抓紧在今年开工,争取‘五五计划期间搞起来”。
工程的初建、缓建及复工
引大入秦工程自1976年底开工,省委确定由兰州市组织受益群众以“民办公助”“土法上马、土机并用”的办法施工。11月25日,工程开工典礼在永登县河桥公社沙沟口隆重举行,人们企盼已久的引水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但是,当初对工程实施的难度考虑不够充分,山区地理环境复杂,车拉肩挑的原始施工方法进度十分缓慢。大自然的无情,给满怀信心的施工者泼了一头冷水。一位作家这样描写民工们的心理:“想引大,盼引大,上了引大很害怕。”与此同时,开工不久的引大工程,很快就遇到了资金和技术困难。经省委研究,认为如此浩大的工程由兰州市负责的确有困难,决定于1978年底移交省里,由省政府组织成立省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施工。其后,建设者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施工,创造条件,完成了工程前期的通电、通水、通路和施工房屋修建等各项准备工作。
1978年,省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制定了由国家投资、以机械化施工为基本方针的总体安排。1980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国家要求大力压缩基本建设,引大工程再次陷入困境。1981年2月,省政府贯彻中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和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的精神,决定引大工程缓建。从工程开工到缓建,主体工程完成隧洞掘进10.8千米、喷锚衬砌4千米、施工辅助斜井1.4千米,完成5座渡槽基础及部分槽墩和其他建筑物,共完成投资0.98亿元。1984年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召开时,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宋平对甘肃省省长陈光毅提出了引大工程应当继续的建议。当年8月,省计委、省两西建设指挥部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引大入秦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提出“我们计划1985年引大入秦工程复工,1996年全部工程建成,灌地86万亩,恳请国家批准1985年复工,列入‘七五计划,并准予申请世界银行贷款”。
1985年,引大入秦工程再度上马。经国家计委同意,通过邀请式国际招标,日本(株式会社)熊谷组中标承建总干渠重点工程盘道岭隧洞,并经国家经贸委批准。1986年,引大工程建设又开始了新的征程。9月13日,主干渠中全长15.723千米的盘道岭隧洞复工建设,标志着引大入秦工程由缓建向复工建设的重大转变。
经过各方面的准备,引大入秦工程于1987年9月全面复工。9月14日,世界银行贷款签字生效。工程利用世行贷款1.23亿美元,同时内配资金4.56亿元,两项概算为10.65亿人民币,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1989年7月26日至28日,省委、省政府在永登召开引大入秦工程专题会议,会议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就加强组织领导、资金和物资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与会者达成了共识,认为“引大入秦已是‘逼上梁山,非干不可,再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必须紧急行动起来,上下一条心,竭尽全力,背水一战,争取又快、又好、又省地建成引大入秦工程”。会议还就做好资金内配、物资供应、工程招标、机构设置等做了部署。这次会议成为引大入秦工程建设重要的转折点,自此全省上下通力合作,经年苦战,完成了引大入秦的主体工程。
历时39年全面竣工
引大入秦工程跨越甘青两省四市六县(区),包括渠首引水枢纽,总干渠,东一、二干渠,电灌分干渠,黑武分干渠以及其他支渠等,干支渠长达1020公里。工程以隧洞群为主,干渠以上有隧洞71座,总长110公里。
渠首枢纽工程是引大入秦灌溉工程的龙头工程,位于甘肃天祝县天堂寺和青海互助县加定乡下游的大通河上,枢纽工程由非溢流坝、溢流坝、泄洪冲砂闸、进水闸四项大型水工建筑组成。工程于1990年4月动工兴建。1992年7月,正值渠首枢纽二期工程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大通河防洪抢险的艰巨任务又摆在施工者面前。面对洪峰,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省水电工程局、国家水电部四局、铁道部二十局以及青海北山林场的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战。施工单位组织突击队,抓住关键,顶风冒雨连续作战,在半个月的防抢过程中,共完成各种工程量9600多立方米,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超额完成指挥部规定的防抢任务,有效保护了国家财产。防抢工作的全面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引大工程的建设者,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进度。11月,渠首工地降雪,气温也随之下降,渠首二期工程就开始按照冬季混凝土施工的工序组织施工,在原材料的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搅拌、浇筑、养护等各个环节严格要求、严格监理,12月底,整个渠首枢纽工程全部按计划完成。在渠首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大通河两岸县、乡、村、社的各级干部和土、藏、回、蒙古、汉等各族同胞顾全大局,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关心、支持了工程的建设及相关的征地补偿、林木砍伐等工作,为渠首枢纽的顺利完工作出了重要
贡献。
总干渠工程曾于1976年11月开始实施准备工作,1981年停工缓建。1982年以后,盘道岭长隧洞出口工作面继续施工至1984年底。1985年11月,国家批准将盘道岭隧洞剩余工程发包给日本熊谷组承建,1986年9月正式开工。总干渠其余工程亦于1988年通过竞争性招标,先后由国内外的多个施工单位进行施工。1994年主体工程完成,10月正式通水。总干渠工程的构成十分复杂,有隧洞、渡槽、倒虹吸、暗渠、明渠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重点的工程有盘道岭隧洞、水磨沟倒虹吸、庄浪河渡槽等几处。盘道岭隧洞是引大入秦的控制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长15.723千米的总干渠盘道岭隧洞,当时是居世界第七、我国第一的长隧洞,在引水隧洞中目前仍居世界第一,并在施工中解决了一些世界性的难题。1988年4月,铁道部隧道工程局与日本熊谷组盘道岭作业所签订了盘道岭隧洞施工劳务合同。5月,盘道岭隧洞工程开始修建。熊谷组施工队在之前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完成946米隧洞开挖以及挖掘部分斜井的基础上进行施工,熊谷组承包14.77千米,总工期为60个月。设三个工区和三个工作面施工,1989年4月,施工工作面达到四个。全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根据不同岩层和涌水的情况,各个工区采取不同的方法,随时改变施工台阶长短,改变支护方法、施工工艺等来控制变形,对较大的流泥流砂也采用灵活的方法妥善处理。这些既灵活又严格的新方法的采用,对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难点难题和较为稳妥地推进进度以及保证工程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1992年1月12日,盘道岭隧洞按计划顺利贯通。在随后的1月20日,引大入秦工程的第二长隧洞——30A隧洞贯通。随后,掘进机投入了38號隧洞的建设,“并且创下了日成洞进尺72米、75.2米的世界纪录,1400米的月成洞进尺世界新纪录,引起了中外水利界的极大关注”。上述隧洞的全线贯通,标志着引大入秦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总干渠大沙沟渡槽工程中,施工单位是平凉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局,施工者们利用较为落后的设备,拿做家具一样细致的态度,严格保证工程质量。他们在工棚院子里打出横幅,上面写着“我有一颗中国心”,简单明了的语言,有着深刻的意义。1990年秋天,引大入秦指挥部组织了一次工程质量大赛,平凉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局施工队在国内承包商中取得第一名,正如当时《黄河报》描述他们:“住的是简易工棚,吃的是开水馍馍,干的却是精彩的活儿。”此外,还有总干渠的先明峡倒虹吸、水磨沟倒虹吸等都是一些重要工程。这些重要工程的陆续完工,成为总干渠如期通水的先决条件。
进入新世纪,甘肃省及时调整了引大入秦工程最初以“发展灌溉、生产粮食、解决温饱”为主的功能定位,通过调整优化供水结构,使供水范围突破了秦王川,延伸覆盖了兰州新区和永登、皋兰、景泰、白银等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同时突破了季节性束缚,实现了常年不间断供水。供水领域突破了单一的农业灌溉,形成了集农业、城乡生活、工业、生态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供水新格局,让引大工程不断焕发出新活力、发挥出新效益。引大入秦主体工程通水运行20多年来,供水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6.13万亩、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灌溉面积7.34万亩,累计安置移民5.64万人。目前,工程已实现了安全运行和稳定输水的目标,仅2014年向供水区供水2.0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01.94万亩(次),也为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可靠稳定的水资源基础。一系列的转型调整,引大入秦工程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春天。2015年4月28日,引大入秦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正式宣布全面竣工,为长达39年的建设历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工程领导机构的
设立及其变化
引大入秦工程自1976年开工,管理机构多次更迭。主体工程建设时期,建设管理方式随着对工程艰巨性认识的不断深化,经历了兰州市管、省水利厅管到省政府直管的调整。1976年11月至1978年3月,以兰州市为主组成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施工。1978年3月至1981年,以甘肃水利水电工程局为主组成省引大工程指挥部全面负责工程建设,1981年省里决定工程缓建,成立引大工程指挥部留守处。1986年,随着甘肃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引大入秦部分工程重新开工,先后成立了甘肃省世行贷款项目执行委员会、甘肃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甘肃省水利厅引大工程世行项目办公室、兰州市引大灌区移民安置办公室、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等机构。1989年7月,在永登召开的专题会议决定成立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主要协调解决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同时成立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指挥部,实行“计划单列,资金直拨,物资直供”,一切权力交指挥部解决。至此,引大入秦这一大型水利骨干工程,进入了省政府直接领导的阶段。2006年12月,省委、省政府整合原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引大工程管理机构,组建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与省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业务归口省水利厅管理。逐步调整理顺了引大工程管理体制,充实和加强了管理局领导班子,协调解决了长期制约引大改革发展的突出困难、矛盾和问题,引大工程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移 民 安 置
兴建引大入秦工程的初始目的,旨在解决秦王川地区22个乡的人畜饮水问题,灌溉86万亩农田,改变秦王川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以及安置来自贫困山区的移民。引大灌区的移民安置工作,是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有效领导下,在各部门大力支持下,经各级移民办共同努力,不断推进。贫困地区移民的安置工作总体上由兰州市政府和省“两西”指挥部共同负责,移民安置总数为8万人,其中兰州市内计划5.5万人,市外2.5万人。为了搞好移民安置工作,1995年初,兰州市成立了引大灌区移民安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灌区移民计划。市移民办提出年度移民安置计划,报市政府和省“两西”指挥部批准下达,市移民办负责统一实施。对移民地区也作了划定,兰州市内是永登、榆中、皋兰三县贫困地区和七里河区南部贫困带,移民指标由市政府确定。兰州市外限定于省内41个国扶县和相关扶贫攻坚片区,移民指标由省“两西”指挥部确定。到1997年底,“引大灌区共安置市内外移民10285户,39065人,建设新移民村点84个”。同时还完成了村小学、通村道路、架设农电线路等公共建设项目,初步达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的移民安置工作目的。随着灌区移民安置后续工作的不断完善,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贫困移民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他们和当地群众一起享受引大入秦工程带来的润泽,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
引大入秦工程创造了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许多奇迹,是甘肃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被誉为“西北都江堰”和“人工地下长河”。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最大的外流域调水工程,展示了甘肃省坚持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的重大决心和重要实绩,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发展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引大入秦工程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引大入秦工程初建阶段,进行了掘进机的实验施工,在当时甘肃省内水利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因为之前许多人虽然知道掘进机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亲眼见到,更没有操作过。这些实验施工,为改进工程技术和日后在一些隧洞建设中选择意大利CMC公司掘进机中标等作出了先期探索、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对当时大型掘进机的施工产生了很大的潜在影响。盘道岭隧洞施工采用新奥法理论设计和施工,征服了有地下水涌出并有流砂和埋深大且围岩自稳时间极短的地段,安全快速地建成了当时国内最长的引水隧洞,攻克了在极软岩中建造水工隧洞的难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隧洞施工期间,我们国内、省内的施工队伍积极向日本熊谷组学习施工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提升了自身的施工技术。引大入秦工程的成功建设,为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作了有效探索,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为其他地区的矿山、公路以及铁路施工等也积累了经验。
引大入秦工程改善了甘肃省农业基本条件,强化了农业生产基础。处于甘肃中部地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显脆弱。自引大入秦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灌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城镇面貌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1987年国务院确定的“改变秦王川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的三大目标,工程引水能力达到设计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彻底改变了灌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基本条件。秦王川粮食亩产量由通水前的6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由通水前的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多业并举综合发展,2007年灌区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2400多元。综合来看,引大入秦工程对改善全省农业基本条件、强化中部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基础、实现粮食自给具有重大意义。
引大入秦工程促进了兰州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1994年8月,时任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在视察引大入秦工程时指出,引大入秦工程要达到“一流设计、一流施工、一流管理、一流效益”。引大入秦工程的通水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態建设多方面产生了良好效益。兰州的南北两山生态绿化灌溉已达10多万亩,永登县已营造林木17万亩。在兰州的卫星城——中川新区的中川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秦王川高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宽阔的大马路,配套的水电等公共设施,使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吉利汽车、高压阀门厂等多家企业已进驻园区。随着兰州新区的兴建,引大入秦工程的效益进一步得到发挥。“如果说兰州新区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引大入秦工程引来的源源清流则是母亲的乳汁。”这诗一般的语言,正是对引大入秦工程在新时期产生重大作用的生动吟唱。
引大入秦工程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产生重大影响。引大入秦工程通水运行多年来,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引大入秦工程已成为重要的游览参观景点,沿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引大入秦工程许多雄伟壮观的建筑和工程沿线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胜地,还有规划建设的度假旅游区等,为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引大入秦工程已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中共甘肃省委、中共兰州市委和市政府分别正式命名为全国、全省、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社会各界朋友参观。随着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引大入秦工程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今天,引大入秦工程有了更新、更明确的功能定位,就是以秦王川新区开发建设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统筹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生态用水,面向市场,建立多元化供水格局,为兰州新区开发、“兰白都市圈”建设和供水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如此,引大入秦工程必将更好地发挥出深层次的综合效益,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引大入秦工程的成功兴建,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动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宗旨、情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担当。引大入秦工程凝聚着数以万计设计者、施工者的聪明智慧和艰苦劳作,也凝聚着“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伟大甘肃精神。改革仍在继续,发展永不止步。引大入秦工程为供水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可靠稳定的水资源基础,对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着深远意义。(编辑 王兵)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三处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