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方式探究

2017-03-30周小林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2期

周小林

【摘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大胆说、敢大胆设想、敢大胆操作,讲究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培养、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使他们由知识认知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化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98-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构建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应该成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要方式。笔者认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他们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不断产生尝试、探究创新的愿望,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专心致志地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用谈话的形式导入:“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然后笔者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商品,分别需要多少钱。笔者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继续引导探究:今天超市推出一款特价商品:“一只1元2角的小猪储蓄罐,你该怎样付钱?请你试着拿一拿、试一试付钱。”笔者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就更濃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案例一:《容积单位》的教学

学具: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个盛清水的脸盆。

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三、创设交流探讨机会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知识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把教材陈述性内容加以重组与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的学习素材,效果会更好。

案例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中,我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1)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

(3)是不是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些例子来验证。

(4)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联系生活,结探究之果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全班围成一个圈画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

再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老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45元零用钱,买了一件98元的上衣后,还剩下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在想一想后便能回答:“145-98=145-100+2=47元”我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笔者引导学生理解“165-97、276+98、739-102”等习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努力,让自主探究成为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让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