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2017-03-30吴才伟
吴才伟
【摘 要】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农村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这块存在短板,因此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一直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广大农村语文老师倍感困惑和值得深思的难题,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跨过阅读这一关,就必须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13-02
当前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为困难的,原因较多,从学生来讲,由于大部分农村孩子父母都不在家,缺少有效的监督,平时读书较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进而缺乏阅读兴趣,觉得阅读很无聊,不愿意阅读,同时看到难题有畏难情绪,在答题上常常词不达意,缺乏语言表达能力;考试中通常在阅读题这块失分严重,享受不到阅读成功的喜悦,对阅读缺乏兴趣。其次,从老师来讲,由于有升学率的压力,老师常常是考哪講哪,常常肢解课文,只讲与考试有关的。在平日的工作中由于有“备、讲、改、辅、考”的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好的阅读教学方法,因此教学的效率较低。
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我认为需要农村语文教师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需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立足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营造民主自由的阅读氛围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中学习,应该营造和谐的民主的阅读氛围。首先是教师不管你有什么情绪,请微笑着、情绪饱满走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多么的令你生气,请先平息怒火,用眼神或者走到其身边轻轻拍书本或桌子示意,决不要板着脸教训了半天人,再回到课堂,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的阅读,效果是要打折的;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放轻,把课堂当做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把自己当做阅读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思绪才会达到完美的和谐。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决定阅读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才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在教诗歌时,我给学生描绘诗意,让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个人的审美体验与教材文本实现了“无缝对接”,享受着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幸福。正是这种快乐,有可能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可从以下几点去做:首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基本脉络、理解作者态度情感及情感的方法。如阅读小说,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其次,分析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理解体会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最后,鉴赏评价文章内容,拓展延伸相关知识的方法。除此之外,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从具体技巧而言,要学会使用工具书,要带着疑问读书,要学会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要敢于怀疑,勇于探讨,说出自己的观点。
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于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当然,阅读作为一种对话,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质,让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能和教材碰撞起来。阅读毕竟不是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作者所给出的是一个文本,而且作者一般也不可能仅仅为了我们今天所教的学生这一特定对象而写作。学生面对文本这样特殊的对话者,往往有话不知从哪说起的困惑,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察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线、面最有可能性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与对话的热切愿望。相对地说,学生对课文往往易于“入”,而难于“出”;能“入”未必能“出”;既“出”之后,所见更未必全面、正确、深刻。我们可以借用《庄子》上的一个比喻。在自然状态中学生不过像斥燕“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但由于老师的启发、点拨,学生就像大鹏那样“怒而飞”。而教师点拨是否得法,效果也迥然不同,有的不过使其“翱翔蓬蒿之间”,有的却能让他们“抟扶摇而上”。这就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能否使学生向更深层次问题去发展,引导他们“怒而飞”“ 抟扶摇而上”了。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
只有大量阅读书籍,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才能使他们学会在大量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才能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增加他们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当然老师也可以推荐引导他们看书,比如四大名著,成语故事,神话故事,语言故事,朱自清散文,冰心诗选,文学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等,同时鼓励他们写写读书心得,练练笔。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忽视了阅读教学,就会使学生的写作成了无源之水,使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成了无本之木。现在,只要我们本着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着重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挖掘书源,让学生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时间、有条件地去进行阅读,并使学生学会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阅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再辅之以科学的督导,阅读教学的效率会逐步显著,《课程标准》所提的目标会逐步实现,学生的视野会逐步开阔,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逐步提高。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