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探
2017-03-30段小云
段小云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时期,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实际应用能力都尚未成熟,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以加强引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删繁就简,贴近生活实际,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掘取生活实例,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83-0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比较抽象,有很强的严谨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理论的说教,让课堂变得沉闷,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认知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探究的动力。小学生的认知属于形象感性思维,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死板,就不能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有些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数学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学习,无形中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他们活泼好动,不愿意接受死记硬背、一板一眼的学习,更不喜欢一节课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座位上听讲。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在操作过程中把抽象的学习具体化,增加了感性认知,强化了知识的内化过程。动手操作会同时促使学生动脑思考,共同参与活动,手脑结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不必给学生设定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极大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己进行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如让学生把一张纸剪成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剪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两者的区别在哪里,这比单一教师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自私、任性。而建立以3至5人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三会”:一、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说话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正确的评价;二、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對方做进一步的解释;三、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别人的观点,做出总结性的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锻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做到课堂知识生活化,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化。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一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