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空间
2017-03-30李洪武
李洪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探索,允许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43-02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去探索、去创新。
一、尊重学生,鼓励自主探索。
旧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老师是权威,教科书是真理,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创新?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积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氛围,使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民主。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保护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
例如:认识“平均分”
读题,理解题意。
师:14个气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这道题目我们没有学过,有一定的难度。你们是愿意老师教你们,还是自己通过的努力解决问题?
生(斗志高昂):自己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允许同桌的互相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
这道题目是在学生刚认识平均分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有一定的难度,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结果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同的教学观念换来不同的教学体会。这节课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让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自主探索中闪出耀眼的火花,使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索的成功与喜悦。
二、创设情境,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在低年级学生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还需要逐步进行,否则就是放而不问了,效果会适得其反。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個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自主探索的前提。只有心里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激情。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例如:教学“平均分”。
出示例题:把8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
(1)、想一想,分一分。用圆片代替桃子,想办法分一分。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2)、说一说,演一演。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
(3)、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讨论分的方法的异同。
在此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议一议,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尝试、比较、分析,从而自主探索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操作方法。
3、创设挑战性情境,体验自主探索成功的快乐。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传统的练习,问题情境也是以封闭的形式呈现问题,只有固定的、唯一的答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题目只有一个答案,不是错,就是对,没有异议。而现在,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创设开放性的题目,一题多解。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是单一的、固定的答案。
例如:传统的口算题,9+4=13。改变题目为□+□=13。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又如:18÷5=3……3,改变题目为□÷□=□……□,提问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你能填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在学生摸索填数时,自然也就在自主探索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
这样的题目起点低,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出一两个答案。但层次多、答案不唯一,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任何艺术形式都很讲究留白,这是给欣赏者自我发挥的空间。优秀作品中,留给欣赏者最为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作品本身所描述出来的东西,而是作品中留给欣赏者自我发挥,思想中自我创造的空间。数学的学习和数学的课堂也是这样。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有意义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无疑需要充足的时间。因此,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实验、去验证。比如,可以采取“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去尝试、去探索。不少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但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稍放即收,生怕学生思维跑题,怕浪费了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让学生自主探索,就又赶紧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舍不得花时间孩子去自己探索。这样的教学还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自主探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所以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去自主探索。
例如: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例1,让学生探索计算除法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15分钟,把计算方法灌输给学生。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运用经验和方法去尝试,让每个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创造出各不相同的算法。教学的时间分配可以调整为自主探索25-30分钟,拓展运用10分钟。即使学生的算法有时可能比较繁杂,教师也不应加以否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组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有所体验,从而感知用口诀求商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在自主探索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迸发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