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2017-03-30杨新湦王佳璇
杨新湦++王佳璇
【摘 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下,本文从对社会和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高等教育着手,调查研究了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对西方高校联盟和长三角地区的教育“联合联姻”的高等教育协同成功案例,并根据京津冀地区自身特点,提出了广度和深度层面的政策建议,以实现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功能互补、区域联动、全面协调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29-02
引言
作为我国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区域——京津冀地区,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比较丰富,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京津冀这一区域高度的依存度和关联度在历史上就存在。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竞争的加剧,三地间的经济合作相对滞后,产业及资源争夺不断加剧。与北京和天津两地相比,河北省的产业相对较为落后,巨大的“吸附效应”使得河北省的优质资源和重点产业快速地向北京市和天津市两地聚集。而京津两地对河北的辐射力度远远低于其吸附效应,导致区域产业链不够完善,使得京津两地的部分产品和配套产业只能舍近求远,增加了不必要的浪费。为破除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一尴尬局面,,在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审议得到了通过。[1]《纲要》提出,能够有序的疏解北京地区的非首都功能、有效的调节空间与经济结构、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构造京津冀三地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2]同年6月12日在北京举办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高峰论坛,举办方是首都师范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京津冀三地高校与科研机构,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促进高等教育联合发展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能够有效地集合知识教育、经济建设、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为一体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体系。然而,如今在这个被知识所包围的经济时代中,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知识技术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定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引导地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有效牵引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推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一是,协同教育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京津冀一体化和教育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是包含了进行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结构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三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必将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研究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的思路、重点和措施等。四是,从区域发展面临的定位问题,北京要围绕新首都核心功能进行改革和建设,疏解非核心功能,天津和河北也有各自的定位。[3]
一、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现状
京津冀三地幅员辽阔,占地面积广,所涵盖的高等教育资源颇为丰富。至2015年,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心——北京市,共有179所高等院校坐落在该地,这其中包括成人高等院校20所,普通高等院校85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中,有9所“985 工程”大学、26所“211工程”大学和13所普通本科院校。此外,还有民办高等院校和机构85所也坐落在该地,这些高等院校和机构拥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得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都远远超越我国的其他地区。这一系列高校再加上北京市的医、农、工、文、理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研究院所设立的博士点、人才培养基地和文科基础研究共占全国的55%。在天津市,共有57所普通院校,主要包括高职院校28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學院29所。其中“985 工程”院校两所,分别是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211工程”大学有4所。此外,2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单位坐落于天津市,所拥有的省部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2所,是全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这充分体现了天津市教育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特色——职业教育。拥有114所普通高校的河北省,包括54所本科院校,60所专科院校,只有“985工程”大学分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1所,“211工程”大学2所,而其中的一所211高校——河北工业大学却坐落于天津市。此外,河北省还拥有57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7所成人高等学校。由此可见,在京津冀地区极为丰富但不均衡的高等教育局面被呈现了出来。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典型案例
20世纪90年代,战略联盟首先被西方跨国公司所提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科技高速化、技术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一联盟之后发展成为当代组织变革的重要趋势。由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等8所高校构成的“常青藤盟校”成为了在美国3000多所高校中最负盛名的校际联盟。此外进行联盟和合作的大学还有“十大联盟”、“大东方联盟”、“东南联盟”、“五校联盟”、中西部12所研究型大学组建的“CIC大学联盟”(Committee on Instituional Cooperation)、“克莱蒙特大学联盟”等。他们通过联盟,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共同制定了科学的规章制度,使其在学术领域内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而且其盛誉已遍布整个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在英国,剑桥、牛津等19所研究型大学组成罗素大学集团,这个集团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招聘最优秀的教职工与学生,提高研究水平,增加学校收入,提倡大学合作,降低政府干预,维护大学精神,为大学向政府国会争取到很多利益。总而言之,西方高校战略同盟这一策略有效地推动了高校与其它组织间及高校之间的团结合作,实现了高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高教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性、协调性。就高校自身而言,高度地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大大地降低了办学成本,提升了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学生层面看,各个高校通过进行战略联盟,整合了各方的优势,为促进多元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条件。此外,这样的联盟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外高校战略联盟的有效运行,无疑对当前我国区域高校不失时机地发挥政治优势、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面向长远的互惠、互利、互动关系,强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师资队伍,提升办学实力,具有重大示范辐射效应与驱动作用。[4]
在国内,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通过江浙沪三地的教育“联合联姻”,使得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拓广,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中,起到推动、主导和促進的主要部门是两省一市各级政府机关及相关部门尤其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其中的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成为了该区域高校及科研院所最主要的运行模式和协作机制。[5]
1.引进“大院名校”,齐力创建科技创新载体。论科技创新能力,浙江省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实力相对薄弱。在2003年10月20日,浙江省发布了《关于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的若干意见》,其目的是改善这种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利的局面,截止2005年,国内外30余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已被引进并落户浙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均在浙江奠基,这一行动使得浙江省没有国内外高等院校分支机构的局面得到了突破性的改变。浙江省通过不断引进创新载体和优秀科技人才,使产学研合作在浙江省获得了不少重要的突破,大量的科研成果在浙江省也在不断的出现。由于大型企业、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比较少,使得浙江省处于各方面科学技术人才极其匮乏的局面,然而,单靠浙江一省的科技能力就想实现经济的大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引进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先进科技资源和科研院所等,在浙江建立大量的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研究机构分支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科技创新载体,从而有效地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引进院校和企业,并实行股份制合作模式,共建对块状经济和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的载体,以达到利益共享、长期结合的长远目标。浙江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这种股份制、制度化的长期有效合作方式,在其引进的院校与浙江省的企业之间构建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研发实力不断提高。目前, 浙江省已经逐步了形成了一个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引导的产学研合作新局势。在浙江省,有270余家引进共建的创新载体都是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的,约占引进共建载体总量的90%以上。为了把全省的科技合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浙江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只重项目和短期利益的科技合作旧机制,开创涉猎面广、注重长远利益的新机制。
2.名城与名校名院“科技联姻”。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位于长三角地区,这些名城正在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所独有的魅力和特殊的优势,与区内外各个名校名院的“科技联姻”的得到了有效的加强,该模式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苏州市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的科技团结合作。名城苏州市在2005年6月16日与名校清华大学在北京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分别就苏州市科技局与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与清华大学有关院系的合作、苏州市与清华大学的科技合作签署了协议。之后,针对深化苏州市和中科院的合作事项与中国科学院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讨论。同时,苏州企业与全国1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的产学研联合体多达250多个,并实施了1000多个关于人才培养、技术转化、产业基地、成果推广、研发中心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苏州市与清华大学这种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已建立了多年。在苏州,清华大学建立了昆山清华高科技产业园,通过实施一大批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为苏州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和发展建议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和区域的发展协同机制在京津冀地区顺利建立,让它们在京津冀这一地区实现优质且协调的发展,那么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横向方向,协同推进京津冀多维协同系统化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渠道。
广度上共同推进,我们应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更高的发展与合作,使得京津冀地区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合作。要充分提升广大群众对加快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的研发与合作机制相关重要性的了解,切实明白实现加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对其经济的提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我们要借鉴各个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未来开发和长期合作的优质经验,充分明确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高等教育加速的近期、短期和长远目标。我们在对目标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未来开发和长期合作开展工作:(1)校校合作。有各大高等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高等院校和各个中学之间的协同合作。(2)校府合作。即高校与当地或一定区域的政府的合作。(3)校企合作。即高等院校和局部地区中关联企业相互的高效合作。(4)校研合作。即高等院校与局部地区的研究所的相互合作。(5)校社合作。即高等院校和相关区域中的民间组织、社团、业内协会、私人等之间的合作。[6]
在深度上为实现京津冀进一步相互协同发展主要在下面三个方向中体现:
1.充分挖掘京津冀三地区中各大高等院校的优点,通过寻求真实高效的方法来建立多种学校大联盟。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的人力深度开发与长久合作的优缺点、机遇和风险做具进一步分析,结合京津冀地区已知的现有状况,充分挖掘其最大优势,科学计划。地区中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与长久合作我们将使用下面的方法提升最大效益: (1)并购。利用现有的相关国家方针,通过进一步资金整合、兼营等所有权的改变来实现当前已有资源的整合。这种模式的合作典型的形式在高等院校的相互合并中充分体现。另外,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被相关高等院校回收,企业事业单位收购有关高等院校,也可以纳入这一的范围之中。(2)硬性联盟。我们可以把参股、控股和契约的相互糅合,共同求得三者的生存、协同发展与进一步扩大。比如: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办学、各大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办学、高等院校与有关机构之间的联合办学等。二者间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各取所需,盈利共享。(3)软性联盟。区域的高校之间的深厚的情感建立可以通过相关的联谊活动来实现,例如,缔结姊妹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相应攻关团队,一起开展有关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例如:京津冀地区中有关航空航天类院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和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可以共同组织教育教学等相关活动,建立起深厚感情。
2.坚持区域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踏实落实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与开发的长久合作的内容。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研发与长久合作应对其教育的范围、框架、质量和效益统筹兼顾,整个高等教育的主干是普通高等教育,我们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高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合作的角度上谈,区域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深化合作可行模式有:(1)师资共享。人力资源方面,高等院校与合作方可以共享资源。如聘请合作方的有关人员到校任教;输出高校人员到合作方进行科研、培训、教学等服务和锻炼;把学生“送”到合作方进行学习、实习、考核、锻炼、服务等等。(2)硬件共享。如互相有偿或无偿、全部或部分开放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等。(3)对口支援。如开展高校之间的相互扶持、进修;高等院校与政府、企事业之间的定向培养、短期培训、课题攻关、挂职锻炼等。(4)合作办学。高校与合作方各自发挥自身在品牌、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办学,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如共同组建新的院校、共同招生、委托代培等。(5)交流合作。建立定期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机制,在教学、科研、管理、发展、信息等方面定期进行交流,共同组织开展有关教研、学术、实践、招生、就业等的大型活动等。[7][8]
3.坚持统筹兼顾,京津冀教育创新协同合作发展战略(1)建立京津冀高等院校之间协同创新的机制。创新发展联盟应用于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使得学分互认转换、跨校选课成为关院校间交流合作的有效路径,摸索联合培养、交叉培养模式。鼓励京津冀高校联合开展重大课题的研究,争取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水污染治理等领域有进一步的发展研究。鼓励京津冀高校协同发掘科技研究创新成果的进一步应用和相互转化。(2)建立京津冀人才技术协同培养体系。例如可以以海河教育园区为载体,建成京津冀前沿的制造业职教集团,深化产业教学一体化,协同培养高端的技术型人才。进一步摸索并实现京津冀中、高职、应用技术型学士学位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良好衔接。建立起京津冀相关的职业类学校的计划招生联合会商体系,使得跨地区高职招生计划顺利进行。
四、总结
在如今这个知识与信息需求量较大的全球化社会中,能够培养人才与提升智力的高等教育成为了整个社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而京津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之前的依存关系,使得京津冀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协同发展必将能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兼顾区域整体的发展,取长补短,实现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突破以往高等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发展模式,开创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发展方式,使得北京市与天津市能够有效的带动河北省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使得河北省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缓解北京市人均占地面積少的局面,推动三地的GDP增长,提高教育教学品质,缩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更好的发挥其促进科技创新、培养人才的作用,同时能够使各地资源得到整合,发挥出1+1>2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寰安,蔡 春.创新区域教育治理结构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1:122-126.
[2]陈·巴特尔,张 琦.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J].中国高等教 育,2015,23:15-17.
[3]吴 玫.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初探[J].天津经济,2010,11:14 -18.
[4]杨娟娟,文亚青,等.国外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2-126.
[5]吕国辉.长三角的科技合作模式与技术转移机制[J].科技创新月刊,2008,21:1-2.
[6]韩庆峰.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37-42.
[7]高 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16-20.
[8]毕晓庆.京津冀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5.
作者简介:
杨新湦(1966-),男,天津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