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魅力
2017-03-30姚群
姚群
摘 要 女性主义作为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该理论相关的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數。其中,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是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塑造了一批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传递了作者本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及理想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在众多被刻画的女性形象中,最受人瞩目的便是伊丽莎白这一女性角色。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女性主义在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进一步阐述其独特的女性魅力。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傲慢与偏见》 伊丽莎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78
Abstract Feminism, a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modern literature, is not in the minority. Among them, Jane Austen's works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feminist literary work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author has made a number of vivid images of wome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mages of these women to convey the author's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the ideal of love and marriage. Among the many images of women, the most attractive is the role of Elizabeth.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feminist point of view, 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heroine Elizabeth body of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and further elaborate its unique female charm.
Keywords feminism; “Pride and Prejudice”; Elizabeth
1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一词,①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要求男女平等,这一要求最早首先表现在妇女要求选举权上。女性主义起源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女性主义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外,女性主义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与意识形态,主张每一位女性都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和价值。
简·奥斯汀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多次探索了青年女性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品涉及了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性意识,充满了女性主义人文关怀。《傲慢与偏见》②③作为简·奥斯汀女性主义作品代表之一,该部小说以乡村生活为切入点,描写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再现了处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社会面貌和世态人情。小说开篇的那句“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道出了基于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的婚恋观。当时的英国社会保守闭塞,男尊女卑的观念盛行,女性本身缺乏独立性,附属并依附于男性生存。在男权至上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好的婚姻似乎成为女性掌控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尽管如此,仍有少数女性不甘于屈从当时狭隘的婚恋观,勇于抛弃世俗的偏见,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生活,并最终获得了理想的婚姻。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便是这一少数女性的典型代表。
2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魅力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用较多的笔墨刻画了伊丽莎白这一女性形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欣赏,这无疑归功其身上特有的女性魅力与光环。④本文将结合该小说的文本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论述:
2.1 敢于挑战男性权威
众所周知,当时的英国社会男权至上,女性无论在家庭生活,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都必须依附并屈从于男性,原则上不容许有自己的观点或主张。然而,在简·奥斯汀的刻画下,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却敢于蔑视男性权威,勇于表达个人的观点。在伊丽莎白去宾格莱家看望生病的姐姐时,曾和达西先生和宾格莱小姐就是否存在“完美女性”展开争论。达西说他生平见到的完美女性不超过六个,伊丽莎白则反驳道:“我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女士,认识这样的女士一定是很可怕的事情。”⑤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标准的“完美女性”必须掌握透彻的音乐知识,擅长唱歌、绘画及舞蹈等,除此之外,她必须博览群书,拥有优雅的走路姿态,得体的语气语调等等。从伊丽莎白的回答中,我们很容易能看出伊丽莎白对当时“完美女性”标准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也是对当时男性审美标准的一种否认。
2.2 勇于蔑视世俗礼教,不拘小节
如果从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来看,伊丽莎白算不上那个时代典型的淑女,她既没有姐姐的温淑乖巧,也没有宾格莱小姐的高雅得体。她富有主见,头脑睿智清醒,性格中充满跳脱性和张力感,似乎有点和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她内心深处并不信服常人所认为的淑女标准,真实且不做作。因为急于探望生病的姐姐心切,她不顾当时的世俗教化以及繁文缛节,硬是冒雨步行三英里穿过满是泥泞的田野,并衣衫不整,头发蓬乱地出现在宾格莱一家人面前。在她心中,比起得体的穿着,别人眼中的良好印象,她更在意姐姐的病情和健康。也正因此更加彰显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与众不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2.3 不卑不亢,不畏權贵
该部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其独特的女性魅力还在于其为人不卑不亢,不畏权贵,⑥更不会像小说中的柯林斯那样在世俗所界定的“上等人物”面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比如在一次罗新斯请客宴上,咖苔琳夫人对伊丽莎白一家五姐妹全部出来交际这一事实表示诧异甚至略带轻蔑,咖苔琳夫人讽刺地说,“全都出来交际了!什么,五个姐妹同时出来交际?真奇怪!你不过是第二个!姐姐还没有嫁人,妹妹就出来交际了!你的妹妹们一定还很小吧?”伊丽莎白为此辩驳道,“是的;最小的一个才十六岁。或许她还太小,不适宜多交朋友。不过太太,要是因为姐姐无法早嫁,或是不想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社交和娱乐,那实在太苦了她们。最小的和最大的同样有消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为了这样的理由,就叫她们死守在家里!我以为那样做就不可能促进姐妹之间的情感,也不可能养成温柔的性格。”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在面对身份尊贵的咖苔琳夫人的质问时,伊丽莎白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怯懦或是唯唯诺诺,更没有因为咖苔琳夫人的身份尊贵而低声下气,忍气吞声。相反,她面对质问和嘲笑时,依旧泾渭分明,竭力为自己的亲人寻求辩解。伊丽莎白这种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的处世态度增添了其特有的女性魅力。
2.4 不落俗套的婚恋观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里,大多数女性将婚姻看作是自己最终的归宿。由于女性在父权制下的笼罩下依靠男性生活,女性自身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她们将获得一桩好的婚姻作为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出路。在小说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便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选择柯林斯先生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夏绿蒂选择柯林斯先生并非是爱情的自然选择,而是从财产,经济地位及自身的容貌和地位出发,为自己谋得了一桩较合适且体面的婚姻,这样的结合能使她获得“一个最好的储藏室”,在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在某种程度上,夏绿蒂对婚姻的选择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绝大多数女性的婚姻择偶观。
伊丽莎白在爱情观和婚姻观上,却始终有着自己的主张和坚持。⑦和大多数女性不同,伊丽莎白在选择伴侣时,最先考虑的是爱情本身及伴侣的人格魅力,即另一半在人格上是否让她欣赏,尊崇和喜欢。正因如此,伊丽莎白才果断地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因为她无法对一个无趣、自大、庸俗的异性产生爱慕之情。此外,伊丽莎白不落俗套的婚恋观还体现在他对于达西的开始拒绝和最终接受上。伊丽莎白并没有因为达西的外在的光环就对他另眼相待。因为威克汉姆从中挑拨,造成种种误会,使得她发自内心地鄙视达西“龌蹉”的人品,所以在一开始拒绝了达西的追求。后来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伊丽莎白才对达西渐生情愫。当咖苔琳夫人亲自出面阻扰时,伊丽莎白不仅没有退缩,却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守,给了咖苔琳夫人有力的回击。伊丽莎白的婚恋观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她最终选择达西,完全出于爱,无关其他。
简·奥斯汀因小说《傲慢与偏见》而享誉文坛,小说注重女性内心世界与情感的描述,促使人们重新站在女性的立场和角度对生活进行重新界定。⑧其文章通过对伊丽莎白角色的塑造,展现出女性所特有的人格魅力,也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女性婚姻的意识,和对于婚姻的情感缺失,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婚姻爱情的价值,世俗观念的态度。伊丽莎白的生动形象,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自尊,爱情平等的观点。
注释
①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3-117.
②⑤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6-39.
③ Han, L. The Consciousness Female Subject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J].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9:49-51.
④ 黄嵘.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J].南昌高专学报,2007.22(4):46-47.
⑥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164-170.
⑦ 曾梦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格魅力[J].考试周刊,2009(25):24-25.
⑧ 张晓晋.谈《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题意识[J].电影文学,2008(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