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方言与武汉商业文化
2017-03-30邓双荣
邓双荣
摘 要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方言区域内独特的人文风情,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借助九省通衢的地利之便,从商起步,以商闻名,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及悠久的商业文化,这一特点必然要在这一地域方言中得到充分体现。本文要着重探讨的是武汉商业文化如何影响了武汉方言,武汉方言又怎样承载并呈现了武汉商业文化,它们的个性特征又体现在哪里。
关键词 武汉方言 武汉商业文化 码头文化 汉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74
=Abstract The dialect is the local variant of the common languag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e, which reflects the unique cultural customs in the dialect area,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culture. Wuhan with nine provinces of location, from the start, taking the famous, has a strong commercial atmosphere and long commercial culture, this feature must be fully reflected in the regional dialect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how the commercial culture of Wuhan Wuhan dialect, Wuhan dialect and how to carry and present the Wuhan commercial culture, thei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ed in where.
Keywords Wuhan dialect; commercial culture of Wuhan; wharf culture; Hanju
方言是民族共同語的地方变体,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方言区域内独特的人文风情,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借助九省通衢的地利之便,从商起步,以商闻名,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及悠久的商业文化,这一特点必然要在这一地域方言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作为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武汉自古便有“货到汉口自然活”的说法,因此武汉方言中有不少带“货”的词语:泡货、俏货、赖(第一声)货、荒货、槐货、苕货……有些词语甚至用“货”来比喻人的品次,这不能不说是武汉方言所独有的个性特征。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方言与地域文化在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相辅相行。武汉商业文化如何影响了武汉方言,武汉方言又怎样承载并呈现了武汉商业文化,它们的个性特征又体现在哪里,在此作一番探究不失为一件有意义及有趣的事情。
1 武汉历史、地理环境对武汉商业文化及方言的影响
据武汉年鉴记载:武汉地处古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邻近,上古时其语言属楚语,后经动乱移民,融进北方语;及近代,以“汉腔”为标志的武汉话,约形成于明成化年间(公元十五世纪下半叶)汉口镇崛起之后;而由三镇话融成的现代武汉话,约在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武汉方言专家朱建颂先生认为现今的武汉话是在汉阳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吸收周边迁来居民的方言而形成的不同于原先汉阳话的方言。武汉历史及地理环境决定了武汉商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口岸文化”(也有研究者认为是“码头文化”,包括“江湖文化”、“帮会文化”),这些文化在武汉方言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如武汉方言中很多日常词汇都与“码头”、“船”、“水”有关。
(1)“下河”:在武汉方言中为“倒马桶”的意思,较早见于《汉口指南·方言志要》。为什么叫“下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商业繁华,民宅稠密,许多商店、家庭使用马桶(武汉称“围桶”),积肥的船停在河边,人们挑着粪送到船上,便要下河。“下河”是武汉人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不做的家庭事务。
(2)“报水荒”:意思是说假话。用报水荒来指代说假话,似乎与“狼来了”的潜在意义差不多。它本身还是离不开“码头”、“水”之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背景环境。
(3)“见风车舵”:意思是见风使舵。根据有关字典,“车”在方言中有转身那道意思。而在新华字典里,用轮轴来转动的器具都可以成为“车”,可见,“车”可以指代“船”。驾船要根据风向,“见风车舵”比“见风使舵”更形象,也更具武汉地方特色。
(4)“弯着船折骂”:张三被李四得罪了,张三特意去李四家门口骂人、挑事,这样就可以形容张三“弯着船折骂”。
武汉码头众多,活跃在长江沿线的最大两个帮派“青帮”和“洪帮”之间的江湖纷扰无形间对武汉方言乃至文化都起到了很大影响。帮派一般都有自己的暗语,俗称“行话”,这些暗语也逐渐成为现今的武汉话的来源之一。
(1)“打码头”:意思是强出风头。可以想象,解放前“青帮”和“洪帮”这两大帮派在码头争权夺势,出尽了风头的“盛况”。
(2)“拐子”和“来子”。“拐子”、“来子”都属于黑帮行话。武汉称老大为“拐子”,老二为“来子”,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流行,源于洪帮隐语。据李子峰《海底》:“老大——拐子;老二——来子;老三——香炉脚子。”武汉只接受了前两个,“拐子”(普遍),“来子”(不普遍),并诌出一句顺口溜“拐子来子,橡皮鞋子”(来与鞋都是ai韵)。
(3)“柴调子”:帮会也是会有很多忌讳的,在以前,早上和节日期间(比如春节),小孩都不允许直接说“牙齿”二字,要换称“柴调子”,年轻一辈的可能已经没有这种记忆了,至于来历,可能也只有帮会自己人才能说清楚了。
(4)“脉子”:武汉方言称长相、容貌为“me(阳平)子”,如“脉子正”指漂亮,“脉子‘啄”指难看,“熟脉子”指熟人,“踹脉子”指受气的人,“斋脉子”指无能的人。洪帮《海底》书中记载的隐语有:“自己人、自家人——熟麦子;见面、相识——对麦子;见一见面——对对麦子,可见武汉方言中的“脉子”有可能出自洪帮。
(5)“清铺”:查问的意思。本来应该是“清谱”,出自于丐帮。旧日乞丐结帮,在各自的范围内,不准外来乞丐乞讨,如有发现,则由帮头出面查询其是否入帮;若自称是丐帮同祖,就各自说出从师的文武先生的姓名、地址以及上三代(师祖、师父、师叔)和上下襟(同门师兄弟),称为“清谱”。
武汉商业发达,产生了众多的老字号,一些老字號不仅惠及当时,还被武汉人引入生活,成为歇后语。如谦祥益的房子——内外“祥”(强);王玉霞的碱酥饼——绝酥(劫数);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叶开泰——药(要)面子;曹正兴的镰刀——割(搁)得好;江汉关的钟——有点有谱。
有人这样形容武汉方言的发展历程:“武汉话是漂在长江里、系在码头上的,在来汉口大码头讨生活的三镇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成长起来的,随着武汉商业的兴旺而发扬光大。”
2 武汉商业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武汉方言的个性特征
武汉传统商业文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复合性、流变行和市井性。所谓复合性,就是“东西南北汇集,古今中外杂糅”。武汉是一个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移民们带来各自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了新的复合文化。所谓流变性,与商品随行就市、变化不居一样,汉口文化也有灵活多变,不断开新和赶潮流的特点。所谓市井性,即市民性或平民性。那么,武汉方言是否也具备这样的特征? 根据朱建颂先生的研究成果显示,武汉方言无疑具备以上的特征。朱建颂先生对武汉方言词汇进行了动态考察研究,认为从纵向看,武汉方言词汇包括历史词、传承词、转型词、新创词、复用词,其中“历史词”指在一定历史阶段曾经流行,现在已经消失,如“东洋车子”、“巡捕”、“私塾”等;“传承词”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现在仍在使用,如“十冬腊月”、“地米菜”、“过早”等;“转型词”指不同历史阶段流行过的词语跟改变形式的词语同时流行自由选用,如“油条(油饺)”、“馒头(馍馍)”、“爷爷(爹爹)”等;“新创词”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新创的词语,如“下了课”(下了岗、退了学、撤了职等)、“水货”(假冒伪劣货)、“带一脚”(请求司机把汽车停一下)等;“复用词”指曾经成为历史词,又重新流行,如“尖板眼”(奇特的事物)、“挑土”(临时替代,轮换补缺)、“信邪”(表示感叹、不满等的用语)。从横向看,武汉方言词汇有全国通用词、本地独有词、多地共有词,其中本地独有词如“里份”(胡同)、“男将”(男人、丈夫)、“女将”(女人、妻子)等;武汉方言词汇中有不少是不同时期从共同语、其它方言、外语中吸收的。有人总结,在码头文化的影响下,武汉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嗓门大,语言粗俗,好凶斗狠,对哥们讲义气,比如武汉人把“情人”叫“情况”,把一个高雅诗意的称谓变成了俗气的称谓,所以武汉方言始终透着那么一点豪气、俗气、土气。
3 武汉商业文化及武汉方言的影响
国人曾以能说会说上海话、广东话为荣,那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文化、经济曾处于领先地位,其实武汉方言在全国也曾经“阔“过。武汉九省通衢、五方杂处,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武汉方言受到东西南北各地方言的影响,同时武汉方言也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处于较高地位。如京剧中的许多唱腔念白都受到了武汉方言的影响,京剧中带有“汉腔” 味道的念白多半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台词,可见“汉腔”地位之高。再如汉剧是以武汉方言作为主要依据来设计歌唱旋律、进行舞台语言交流的剧种,汉剧作为武汉的地方大戏近四百年来曾有过数度辉煌,对很多其它地方剧种都有影响。同时汉剧不仅仅属于武汉这个地域,在很多其它地方也有汉剧,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都同样使用的是武汉方言。武汉作为商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其方言也无疑对周边地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据有关专家对武汉方言和黄冈方言进行考证,虽然这两地方言分属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但武汉方言中少量的白读与黄冈方言中系统的白读是相同的,由此可见两种方言关系的密切。
此文是武汉商学院院级课题《武汉商业文化背景下的武汉方言研究》(课题编号:2012G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也是武汉商学院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所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建颂.武汉方言概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2] 朱英,魏文享.话说汉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4.
[3] 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