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互联网通信工具对广播采访流程的革新

2017-03-30张国亮

中国广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采访革新广播

张国亮

【摘要】在推进媒体融合的宏大背景下,笔者从广播新闻工作者的实际操作角度,总结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线记者广播新闻采写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强调革新广播采访流程,学习使用网络新技术,用新技术丰富广播的生产手段。

【关键词】互联网 广播 采访 革新 录音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各种突发事件的第一手消息幾乎都来自于网络自媒体,现场“观众”或当事人常常成了消息的首发者。大多数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流失了大量的受众,纸质媒体甚至还面临生存危机。从冲击中挣扎着爬起来的传统媒体开始转型,借鉴、利用互联网,蜂拥设立各种新闻客户端、公众号吸引受众。相对于电视和报纸,广播媒体因为汽车时代的到来和伴随式的收听特点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如何做好广播的媒体融合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笔者认为,但凡媒体必定内容为王,与其先考虑利用互联网增加广播的受众,不如先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广播新闻作品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从操作性的角度来看,必须要做的就是利用互联网及其通信产品革新广播采访流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工具属性为我所用,最大限度提高广播新闻产品的丰富性和生产效率。

一、海量网络信息中筛选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又被称为采访线索或报道线索,指新闻事实以某种形态或通过某种渠道表露出来的可以探寻和捕捉的轨迹、信号、征兆。” 有人曾将新闻线索的来源分为会议来源、分工来源、媒体来源、报料来源、活动来源、社交来源、文献来源等几大类。这些其实都是传统的线索来源,从现在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海量信息中所蕴含的新闻线索正在成为媒体从业人员获取线索的主要渠道。笔者认为,通过互联网空间获取新闻线索具有来源广泛、信息丰富、操作性强、效率高等特点。

经笔者总结,网络新闻线索渠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如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这些网络门户的新闻频道,由于其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已经成为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新闻节目中心等广播机构每天优先浏览和搜寻线索的平台;其二是具有自媒体特色的社交渠道,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各种论坛社区等。这些渠道的线索信息往往时间最快、最靠近现场、最接近核心,但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其信息也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查验信息真伪。对网上大量信息线索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电话采访、现场观察等其他传统的采访手段,验证已有的网络新闻线索的真实性。

新闻从业人员如今每天只要用一台电脑甚至一部手机就可以开展工作,网络上一个热点话题就可以成为线索,做出一组稿件,效率极高。但快餐式生产方式生产的新闻产品内容单薄,缺乏内涵和营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互联网可以是新闻线索的来源,但内容不能简单地复制,一定要实现网络新闻的“再生产”,采制出有思想的独家内容作品。“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要将网络新闻变成报道对象,而不是全盘照抄。将‘转载转变为‘报道视角的借鉴。线索提供的只是源头,后续跟进更需要记者发挥能动性,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才算最终完成新闻报道。”

二、虚拟空间里发现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

新闻报道中所描写的内容有两种类型,一个是记者现场观察、亲身经历,比如中央电台新闻节目中心每天节目轮盘的“第一现场”连线板块,基本上都是驻地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时效性报道。其二就是记者找到新闻相关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来获取新闻事实,这种多为录音报道。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是原创的评判标准,就是记者是否采访到了新闻事实相关的采访对象并获取内容。然而,新闻事件五花八门,可能发生在各行各业。记者面对一个崭新的新闻线索往往无从下手,现有的人脉资源中根本无法找到相关的采访对象。这种情况下,大数据提供了解决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就能找到以前难以找到的采访对象。

其一,从“官网”找对象。作为中央电台驻地方记者,笔者经常需要就地方省市的新政措施进行采访,有些部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可以通过部门通信录或者地方宣传部门获得。而在上述途径无效的情况下,笔者就会搜索到这个部门的官方网页,通过职务公开信息找到相关负责人的办公室电话拨打采访。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从网络上找采访对象的方式。包括找寻社会上的社会组织、商业公司的联系方式都可以通过其官方网站获得。

其二,从网络社交环节中找对象。在各类社会热点事件中,如何找到见证现场的当事人呢?此时,网络手段更为重要。笔者曾经在2011年追踪报道过“反淘宝联盟聚集杭州抗议”的热点事件。当年,淘宝商城改变商品搜索排序规则、大幅提高入驻费用等新措施触动了大量中小卖家的既得利益,许多中小卖家的网店生意从门庭若市突然到了门可罗雀的境地。对于规则的改变,小卖家没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中小卖家赶到当时位于杭州文二西路的淘宝总部进行抗议。记者赶往现场进行采访,但由于现场混乱,很难获得有效的核心信息,但记者了解到,这群中小卖家通过QQ群联络。随后,记者通过其中一个卖家加入了他们协调行动的QQ群,不仅及时掌握了他们的行踪和计划,还找到了反淘宝联盟的核心人物,顺利进行了采访。此稿件播出后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

再比如,2014年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伤亡。地震发生后,中国之声火速派出记者赶赴灾区,但由于路途遥远,到达现场需要一定时间。记者在抵达之前如何获得现场信息呢?中央电台新闻节目中心的编辑通过淘宝网找到云南当地的店铺,通过阿里旺旺聊天来了解当地的情况,有效获取了现场的信息。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还曾经通过论坛社区、百度贴吧等渠道找寻过采访对象。笔者发现,通过网络找到的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也比较放松,而没有面对话筒时的紧张,这对于获取关键信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上找到的采访对象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可靠的,必要情况下,还需要用网络信息查询和传统的见面方式进行核实。

三、即时通信软件实现远程采访录音

最理想的采访是面对面的交流,当面交流沟通,这样专业录音设备也能保证良好的采访效果。如果采访对象距离过于遥远怎么办?这种情况下,广播记者通常会采取电话录音采访的方式。虽然内容可能差别不大,但音质和现场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相同内容的同期声通过当面录音和电话录音两种方式播出来,收听效果相差悬殊。有听众向笔者反映,愛听中央电台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音质好。有些广播电台的新闻同期声几乎全部是电话录音,听起来“非常业余”。在无法面对面采访的情况下,能否有一个比电话录音更好的采访方式?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尝试摸索了通过即时通信社交软件进行远程采访录音。

其一,利用微信语音进行采访。2016年4月7日,中央电台新闻节目中心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播出了录音报道《来自杭州的经济观察之三——生态与富民的双赢之路》,这篇稿件需要采访杭州淳安县千岛湖边的一户农庄经营户方朝玺。作为一名80后,他放弃了阿里巴巴二三十万的年薪,回到家乡千岛湖经营农庄,良好的山水环境让他收入不仅比原来多了一倍,个人生活品质还更好。这是说明生态带来富民效益的典型例子。由于路途较远、时间紧迫,对此人的采访也不需要长篇专访,笔者决定尝试进行微信语音采访。作为一个经常用微信聊天的年轻人,方朝玺也很乐意采取这种方式。利用语音聊天功能一问一答,笔者非常顺利地完成了采访。微信语音导入电脑后进行一定技术处理,其音质大大高于电话采访的音质,甚至可以说在节目播放时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具有电话录音所没有的“现场感”。

其二,利用“钉钉”进行语音采访。2016年2月14日,中央电台新闻节目中心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播出了录音报道《中国城市的经济涅槃——杭州:创新活力之城》。这篇报道其中的一个案例是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中国质造”计划带给国产制鞋业的转型提升。笔者通过淘宝“中国质造”网页找到了远在福建莆田的玩觅鞋业,董事长郭景曾经在耐克公司干了八年工程师,自己创业建立玩觅鞋业,质量很好,但无奈没有品牌号召力。加入阿里巴巴的“中国质造”计划让玩觅鞋业销量大增。笔者发现郭景经常使用阿里巴巴的企业社交软件“钉钉”,于是立即下载“钉钉”安装,通过“钉钉”顺利联系到了郭景并完成了采访,采访音质同样大大高于电话采访。

其三,利用“易信”进行语音采访。2016年3月1日,中央电台新闻节目中心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播出了《三访特色小镇之创业创新新平台》。稿件的采制过程中,原本约好的采访对象“青团社”创始人邓建波突然在约定时间要赶赴重庆参加一项洽谈。为了完成任务,笔者使用来自网易的社交软件“易信”进行了远程采访,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稿件按计划播出。

如今,手机端的社交软件极大丰富,除了上述所列还有QQ、陌陌等常见软件和更多不太常见的软件。无论是何种即时通信社交软件,只要能拥有良好的音质和传输效果,就能拿来作为录音采访的工具。不同的软件拥有不同的音质,就笔者看来,目前“易信”的音质要稍微好于其他几种。当然,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者相信,不需要太长时间,通过手机和软件采制出来的录音将不亚于当前专业录音设备的音质。

笔者在实践中还发现,通过社交软件进行录音采访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人们在日常使用社交软件聊天时往往言简意赅,没有废话,采访对象通过社交软件回答问题时同样有这种特点,直接就问题进行作答,没有多余的长篇大论,非常适合记者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获得主要信息,也避免了后期剪辑长录音的烦恼。其二,社交软件的采访录音从手机导入电脑非常方便,有效提高了录音报道的制作效率。

四、结语

随着硬件的进步,广播记者的采访设备从卡带机发展到便携式迷你磁光盘(MD机)再到普遍使用数码录音机,如今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使用手机来录音、录像、拍照,甚至可以即时采访即时发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新闻采访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我们需要它来革新广播采访的整个流程。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带给媒体的变革才刚刚开始。笔者认为,广播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融合意识”,在工作中多尝试互联网时代的新鲜事物和方法,为推进广播融合发展做出贡献。正如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求所说:“不但要把移动互联网作为竞争的对手,更要将其当作合作的伙伴。移动互联网只是平台、载体、方式,广播媒体应加强研究,转变非此即彼的观念,更多地将新的传播方式为我所用,促进媒介融合。”③

注释

辜晓进《新闻线索七大来源探析》,《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12期。

韩亚辉 沈雨菲《试析新闻线索网络化》,《新闻大学》,2014年第3期。

③王求《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潘晓闻 覃继红等《国内部分传统广播电台“互联网+广播”现状调研》,《中国广播》,2016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浙江记者站)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采访革新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