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数学学习的方式
2017-03-30叶志凌
叶志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教师要更新觀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教师的话既肯定了这名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教师要注意加以控制.
(一)时间控制
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对象控制
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三)范围控制
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