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主动参与 丰富数学经验
2017-03-30汤国玉
汤国玉
理想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一数学教学观点,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参与动机
激发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在教学中可以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在揭示课题后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长方体的哪些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感觉到新课内容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可能会提出“长方体是怎样来的?”“长方体的作用有哪些?”“长方体有什么特征?”等等具有思考性和目標性的问题.学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不仅放飞了思维,同时,感受到当学习主人的自尊,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参与学习的欲望.
教学中,这些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虽然给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调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能真实地反映出哪些是学生最想知道的,最易发现的,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同时,也为教学的开展创设了不可多得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创设认知冲突,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脑去主动探索知识,真正把课堂的时间、空间、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猜想.先利用多媒体显示一组长方形画面,让学生建立生活感知,明确知识来源于生活.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学生在大胆猜想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很自然地产生了积极探索新知、发现新知的愿望.
2.操作感知,尝试发现.出示观察记录表.
四名学生一组动手操作,要求每组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任意摆出两个或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表.
操作后,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抽取个例填入表中,然后,引导观察表中数据,使学生感知发现:一排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就是几厘米,一共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就等于长方形的平方厘米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3.再做探索,归纳概括.出示观察记录表.
请小组同学继续合作: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够很快得出表中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如果你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也可以直接填写记录表.
小组汇报.教师填写表中数据.组织讨论:观察表中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后,很快明确了长乘宽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由此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顺利完成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4.验证核实,理解运用.用面积公式计算表中3个长方形的面积,看一看和你们量得的结果是否一样,哪种方法又快又简便?这一过程既是运用的过程,又是验证的过程.通过计算,学生对自己主动探索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
5.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们身边的一个长方形物体,量出它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在活动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
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猜想—推断—总结—实践,教师在这里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做、自主地说,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全面发展
(一)小组合作,表现自我.小组合作可以是全班的,也可以是分组的,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相互探讨、议论交流,教师则应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和引导.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为每名学生提供了大胆表现自我的空间,同时,能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运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开放习题,发展自我.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必须重视开放教育,而设计数学开放题是数学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数学开放习题具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开放学生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立足生活,丰富自我.现代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成功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尽可能地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认知潜能.
总之,从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如何使学生的数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仍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