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信订阅号使用现状及思考

2017-03-30吴韵曦俞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宣传思想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吴韵曦 俞羚

摘 要:微信订阅号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社交互动的话题来源,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容轻视的影响。以订阅号为代表的新媒体是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的重要环节。面对越来越多的订阅号用户和订阅号运营者,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规范校园订阅号的日常运作,打造优质及时的平台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新媒体成为教书育人的新媒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微信订阅号;大学生;宣传思想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15403

互联网为大学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有一种比喻称,如果说70后是“电视一代”,80后特别是90后则是“网络一代”[1]。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联。正在就读的95后本科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其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学习模式与过去的学生有明显区别。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看清不同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而且要及时掌握信息传播媒介的新动向。

一、微信订阅号的基本背景

微信从2011年问世以来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3月31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为7.6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9%[2]。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活跃群体。微信用户普遍年轻,平均年龄为26岁,45.4%的用户在18—25岁之间[3]。

2012年,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新增了功能模块,经过“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的变更,最终命名为“公众平台”。个人和企业利用该平台能够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根据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公众账号数量超过了1 000万,企业号有65万,订阅号和服务号占绝对主流[4]。

本文通过一项“大学生关注微信订阅号情况”的问卷调查,对中国政法大学在校本科生随机发放网络问卷,最终有效数据为210份。问卷涉及微信订阅号的使用情况、对订阅号的看法等内容。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分析大学生使用微信订阅号的现状及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使用微信订阅号的比例高达95.24%。选择未关注的受访者有部分是因准备考研而“闭关”的大四学生。由此可见,订阅号在大学生中拥有广泛的影响。

二、大学生使用微信订阅号的现状分析

1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订阅号使用时长方面,41.9%的大学生每天查看5—10分钟,27.14%的大学生为10—15分钟,20.48%的大学生为15—30分钟,选择30—60分钟和60分钟以上的仅占8.57%和1.9%。在订阅号使用频率方面,每天查看1—2次的大学生占33.81%,每天查看3次以上的大学生占19.05%,几天看一次的占26.19%,有16.19%的受访者一有新推送就会看,从来不看即不使用订阅号的仅有4.76%。

大学生关注订阅号的數量分别是:5个以内(9.52%)、6—10个(28.57%)、11—15个(21.9%)、16—20个(16.19%)、21—25个(5.71%)、26—30个(4.76%)和30个以上(13.33%)。因为使用30分钟以上查看订阅号的受访者仅占10.47%,所以每个订阅号的实际停留时间相当有限,订阅号的推送链接不一定被逐一打开。

大学生使用订阅号的时段分布在:其他休息时间(57.14%)、睡前(54.29%)、课间休息(47.62%)、上课时间(31.43%)、自习时(22.86%)、发现新推送就看(20.48%)和吃饭期间(20%)。可见,他们不太会花费整块时间去浏览订阅号内容,而是不定时地拿出手机查阅微信,呈现碎片化、浅阅读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三成的大学生在上课期间查看订阅号,反映出课堂正常教学秩序受到智能终端的冲击。

与报刊、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书本、课堂等传统方式相比,大学生从订阅号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及时、广泛和自主。订阅号已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17%的大学生表示从订阅号中获取“较多”信息,60%的大学生表示“一般”,22.86%的大学生表示“很少”。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订阅号无法也不会完全取代其他资讯手段。推送形式是订阅号用户量转化为阅读量的重要因素。标题吸引、观点独到、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文章更容易受到欢迎。

2社交互动的话题来源

由于零碎时间有限和部分功能替代,订阅号的兴起导致其他社交平台流失用户。16.67%的大学生表示其他社交平台“不经常登录”,31.9%表示“使用少了”。社交功能是微信的基本属性。与相对开放的微博相比,添加好友需要相互通过验证的微信更像一个“熟人社会”。微信作为基于熟人关系链的在线社交,联系人主要有同学、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亲人/亲戚、同事,占比在80%—90%之间。“和朋友互动,增进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是人们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提及率为80.3%。“及时了解新闻热点”“分享、获取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识”的提及率均在50%左右[5]。微信用户添加好友初期以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为主。微信好友分组功能便于发布朋友圈时选择可见人群,营造了安全和私密的空间。在相对隐蔽的朋友圈里,人们更直接、更真实地分享个人生活和观点。

朋友圈是订阅号阅读量的重要来源。订阅号的内容是大学生转发、互动的重要素材。在看到有意思的内容时,77.14%的大学生表示会转发。在社会事件转发评价意愿的调查中,选择转发的受访者明显下降为54.29%。25.24%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转发,但看到朋友转发会评论”,20.48%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转发也不会评论”。在分享、转发、评论和点赞订阅号文章的过程中,大学生产生与他人互动的社交行为。获得评论和点赞意味着受到关注、得到认可,满足了大学生的归属需求和自我认同。由于好友之间存在社会关系和兴趣爱好的重叠,朋友圈经常出现大批好友在相近时段分享相同内容的“刷屏”现象。

3思想观念的影响方式

大学生感兴趣的订阅号类型依次是学校信息(78.1%)、所学专业知识(59.52%)、娱乐八卦(41.9%)、读书教育(40.95%)、时事政治(35.24%)、音乐电影(27.14%)、生活健康(26.19%)、求职招聘(24.76%)、心灵鸡汤(23.81%)、购物旅游(20.48%)、体育新闻(12.38%)、游戏动漫(12.38%)、财经金融(11.9%)和其他(3.33%)。《2015年微信生活白皮书》则显示,90后对娱乐八卦更感兴趣,与80后关注国家大事、60后关注鸡汤文化有明显区别[6]。因此,大学生除了关心与自身学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校信息”和“所学专业知识”,对“娱乐八卦”的关注度与腾讯报告的取向相一致。

虽然订阅号内容良莠不齐,但高达71.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基本相信,对较专业的内容会改变认知”。在订阅号对其价值观影响方面,67.62%的大学生表示“影响较少”,仅有3.33%的大学生表示“影响很大”。尽管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订阅号内容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但是表示“影响较大”的大学生有20.48%,已是不小的数目。

互联网是社会信息的大平台和社情民意的集散地。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社会具有主体平等、信息膨胀、时空延伸、开放互动、资源共享等特征,契合大学生独立性强的特点和自主学习的潮流。网络传播讲求简洁、形象、活泼,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交流信息,其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受到重要影响,需要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应对微信订阅号普及的几点思考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网络平台是构建高校“大宣传”格局的重要阵地,围绕价值观念和社会热点的交流与交锋日益频繁。从论坛、博客到微博、微信,层出不穷的网络媒介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不管网络技术如何变化,也离不开现实的人,取代不了现实生活。因此,应坚持以“治理的思路”应对“发展的技术”,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

1规范为先

大学生运营的个人订阅号越来越多,形成了日益增强的校内外影响力。不管是订阅号运营者还是普通大学生,其媒介素养都急需培养和提升。媒介素养指公众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媒介与选择、理解、评估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以及用之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7]。高校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开设普及互联网知识的选修课程、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系统讲授理论知识、规章制度、行业状况和现实案例。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对校内各学生微信平台负责人开展“新媒体引航学生成长”专题培训,促进和引导校园学生新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好的反响。此外,在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本科生课程中,整合法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师资力量,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树立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以订阅号为代表的校园新媒体蓬勃发展,既要突出建设,也要强化管理。为了整合校内各单位新媒体平台资源,明确各类新媒体账号主管单位责任,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了校园新媒体联盟,颁布了《中国政法大学新媒体联盟章程》和《中国政法大学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把学校、学院和学生组织的新媒体账号纳入统一管理的体系,明确分管领导、主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责,依照规定设置、开通和运营账号,建立登记备案、年度检查、转评互动、日常供稿、栏目共建、沟通联络、培训交流、评奖评优等机制,推进校园新媒体的融合建设,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2内容为体

高转发率的文章除了取决于公众号本身的推广程度,内容往往贴近生活、符合实际,与受众群体的关注点息息相关。《2015中国手机网民微信自媒体阅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有70.8%的微信用户曾经取消关注公众号。“广告、软文、虚假信息较多”“原创作品太少,较多抄袭”“推送频率过高”是制约公众号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8]。有价值、有趣味、有感动的内容能够促进大学生通过朋友圈分享,增强订阅号的影响力。一篇《一网打尽大清女生节横幅》的文章对清华大学女生节话题进行了独特阐述,以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文字解说图片,获得超过10万的阅读量。中国政法大学通过举办年度十佳学生微信公众平台、十佳微信推送评选颁奖仪式,鼓励办好订阅号,多出精品内容,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服务师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学校信息”类型的订阅号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办好校园订阅号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表现形式,更要在内容方面下功夫,注重思想性、知识性、真实性、时效性的统一,避免形式内容的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高校各个部门、各位教师开通和运营订阅号要立足本职工作,适应传播规律,满足学生需要,建设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生活资讯等不同类型的订阅号,推动信息传播和网络讨论朝着理性和务实的方向发展。以中国政法大学“澡堂事件”为例,一篇来自个人订阅号对澡堂临时改造原因进行解读的文章曾在朋友圈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校园突发事件,高校尤其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学工队伍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舆情,及时把握学生动向,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主动发布真实、准确、权威信息,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尽快降低负面影响。

3教学为用

“所学专业知识”是大学生高度关注的订阅号内容。以订阅号为代表的网络资源形式多样,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成本低廉,获取和分享便捷,时效性和交互性强,改变了传统教学和信息传播的模式,也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正视“低头族”现象、主动运用网络资源是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应有之义。例如,江西理工大学负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曹瑛老师运用订阅号推送下一次课的知识点和课外知识,开辟了“第二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有助于推动教学目标更贴近实际、教学手段更贴近学生、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有料、有用。高校教师亟须加强媒介素养,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主动应对网络浪潮,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培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创造力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和教研室可以先行先试、稳步推进专业知识或者课程知识订阅号的运营工作。有需要的课程先试行,有条件的教师先试行,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着手,探索网络手段的运用,积累网络资源的内容,逐渐形成教师个人资源、学科点团队资源和学科群共建资源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教学资源,经教师审核后补充进入教学资源库,推动网络教学资源的动态发展。

4互动为本

网络的即时性和开放性衍生出强大的互动功能。传统的步行活动与移动互联网联姻的“微信运动”微信订阅号,激发部分“久坐族”增加行走步数,抢占排行榜封面,从而达到锻炼的效果。吉林大学推出的励志微信公众平台具备“早起签到”的互动功能,每天清晨6—7点向平台回复数字“1”就能看到自己位列全校第几位起床,同样引发了大学生的踊跃参与。

移动互联网的实现,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开启了“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虽然“键对键”的交流不能完全取代“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消解了现实社会的个体差异,实现了身份平等和话语平等,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学工队伍要善于运用“微时代”的新思路、新手段、新资源,努力探索时间机动、空间灵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在轻松平等的沟通中,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借助与大学生的微信好友关系,创办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公众账号,转发和推广有价值的订阅号内容,把朋友圈和微信群打造为开展“微教育”和“微辅导”的“第三课堂”。中国政法大学辅导员王晓曦老师开通的微信订阅号“辅导员小溪”覆盖了所指导的学生,定期发布推送,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小结,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发生的状况提出建议,涵盖学业指导、生活安排、品德修养、心理咨询、困难资助和团学活动等内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此外,高校要树立大数据思维,通过校园网使用情况以及校园订阅号的浏览记录、评论记录等数据,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用网习惯和消费习惯,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个性特征、思维模式、兴趣爱好等方面,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郗杰英.深入研究“网络一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J].中国青年研究,2011(2):8.

[2]腾讯2016年第一季度总收入319.95亿元 同比增长43%[EB/OL].腾讯科技,20160518.

[3]腾讯科技,企鹅智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微信的“影响力”: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EB/OL].腾讯智慧,20150127.

[4]企鹅智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微信影响力报告[EB/OL].腾讯科技,20160321.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60408.

[6]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EB/OL].腾讯科技,20151023.

[7]熊科伟.媒介素养手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17.

[8]艾媒咨询.2015中国手机网民微信自媒体阅读情况调研报告[EB/OL].艾媒数据,20151106.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宣传思想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教师思想理论学习的思考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