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研究

2017-03-30杨丽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发展趋势

杨丽丽

摘 要:物质生活逐步丰盈的同时,人们思想意识也在不断觉醒,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度提升,对优质生态的无限渴望,促使现代社会建设趋向于尊重生态文明、注重环境维护。基于此,现代公民道德意识建设需与生态文明巧妙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的视野,探究其内涵的具体构成,并从分析其对公民道德意识发展的促进作用入手,明确生态文明对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实际要求,从而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中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文明;公民道德意识建设;构建思考;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14503

引言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对现代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其预示着人类意识逐渐觉醒,并从传统的工业改变生活理念中跳脱而出,开始着手于利用生态改变生活理念来优化生存环境。认真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念,其是在贯彻人本思维的基础上,以平衡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自然客观规律来优化人类思想与生活,保证人类意识发展的科学。对此,党政中央在全面了解并内化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求,在中共十八大会上明确表示国家发展应注重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借助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思维落实的重要作用,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及文化建设充分融合, 以便保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实现和谐共生与良性循环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但如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思维的全面贯彻,则要仰赖一个社会的整体意识觉醒。对此,分析社会基础构成不难发现,社会整体的思维意识导向发展其决定因素在于生存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意识泛化,即大众思维道德意识决定社会整体思维意识导向。因此,保证社会个体拥有良好的思维理念,促使其具备客观公正的道德意识,才能确保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才能有效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构筑生态文明新社会。对此,针对生态文明的实际发展需求,本文将对生态文明视野中公民道德意识建设进行科学化研究,以提升公民道德意识建设为探讨课题,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对推动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作用与实际要求,从而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明确生态文明视域下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现状、发展可行性及发展趋势。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解析

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利用生态文明理念贯彻优化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前提,需對生态文明理念本身进行充分的了解。因此,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内涵不难发现,生态文明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阶段,其基本的构成源自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需求。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发展意识并未形成,为解决温饱及安定生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习以为常。然而,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盈,对未知事物的理解度越宽泛,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便越强烈。基于此,现代社会在发展中不再仅重视物质生活的有效满足,其对精神领域与生存空间的优化同样关注。可以说,生态文明理念的诞生是源自于人类发展中思维意识的觉醒,亦是人类未来需求的根本性环境氛围。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敦促社会个体的道德理念趋于客观化、理性化,以此来巩固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与执行。

2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特性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诞生源自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为社会个体道德理念建设提供了科学方向的同时,在迎合人类需求方面表现出以下具体特征:其一,可持续性。现代社会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社会优化与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其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相辅相成,以此来实现社会的长足发展与生活环境的合理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生态文明思维,完全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成为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的重要指导手段,其内在也必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这一特性。其二,协调性。协调性的协调主体为人与自然。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构成中,既注重生态保护,又注重文明发展,真正地将文明与生态紧密相连,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从而形成的生态文明理念具备着协调性这一显著特点。其三,高效性。当代社会发展不仅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贯彻和人与自然协调,以效率为重要考量的现代人类将效益大小定义为策略践行的基础。对此,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效益的助力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将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充分融合,从而促使现代社会节能减排,科学控制成本,这无论对能源保护,抑或是成本控制都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上也有卓越的贡献[1]。因此,高效性同样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不容忽视的特性,亦是促进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公民道德意识发展的作用分析

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内涵后不难发现,其对现代公民道德意识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详细了解其在推动公民道德意识发展中的实效性价值,总结归纳为如下几点:

1为公民思想道德意识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的提出,其对公民思想道德意识建设具有着革命性的作用。在传统的思维体系中,社会发展注重的是物质生活的丰盈,无论是改革开放,抑或是重工业兴起,都是在尽量完善国家的物质基础,并希望借助物质基础来实现精神思维的变革。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逐渐巩固。已然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佼佼者的中国,在不断提升自身国力的过程中,正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环境格局的动荡变化,重大自然灾难的频发,我国对环保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因此在国家党政会议中正式提倡生态文明型社会建设。基于此,为保证生态文明社会的科学兴建,我国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均拟定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策略,并敦促社会思想发展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实现思想意识形态的优化改革。总体来说,基于社会长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思维,为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型社会构建,将促进国民在思想意识上不断完善充实,从而注重道德意识的贯彻与落实,加强规则制度的遵守与践行,进而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科学合理保证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实效化落成[2]。

2为公民行为道德意识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在敦促公民思想道德意识建设的基础上,对公民行为道德意识的完善将赋予优渥的养成基础。其实,从生物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的行为性格养成虽然有先天因素影响,但其与后天环境影响则有更为巨大的关系。因此,良好的环境下培育出的个体必定拥有良好的行为素养,其道德意识与行为道德都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建設过程中,公民思想意识的觉醒程度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劣,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则对公民进一步行为道德的履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对于公民思想道德、公民行为道德与生态文明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是很多人的疑惑焦点。对此,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其需要公民道德意识的觉醒来加以扶持。所以,公民道德意识的发展势必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但在此之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将为公民道德意识培养提供优渥的环境,从而实现环境改变行为,行为改变意识,意识推动行为,行为构筑环境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与公民道德意识发展之间本身便是可持续化的、良性的循环体,二者只有相辅相成,科学影响,才能实现彼此发展,共筑和谐社会。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公民道德意识发展的实际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全新阶段,其是确保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策略。不过,该发展策略中极为明显的特性在于确保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及高效性,因此其对公民道德意识发展的要求是融合以往道德思维优势的前提下,选择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科学方向,而非一味否定人类过往的思维意识与道德准则,完全否定人类的科技成果与探索精神[3]。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为公民道德意识发展提出的实际要求,其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其一,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道德意识发展科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体系中,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未来趋势,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公民道德意识发展中,重点强调的是优化公民发展视野,促使公民站在造福子孙后代的思维高度来兴建生态文明社会,保证以社会长足发展的理念来形成道德意识体系,不故步自封,不过分极端,而是真正考量到社会发展,考量到国家建设,考量到生态优化;其二,协调融合基础上的道德认知确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是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环保、低碳、物种保护、生态链保护都是生态环境注重的焦点,人权与生物权是其讨论的重点,人性的挖掘与行为的审视也在逐步完善。然而,生态文明理念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并非单纯促进人类道德意识的觉醒,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公民道德思想的发展,并促使公民道德意识更理性,更客观地融合到精神体系之中,不因偏激与执着而误入歧途[4]。总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以融合引导的方式来实现公民道德意识构建,以便保证社会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达成文明融合落实的效果。

四、生态文明视野中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发展趋势

认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内涵以及其对公民道德意识发展的促进作用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公民道德意识发展的实际要求,来分析生态文明视野中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趋势,以公民道德意识发展现状为基础,探讨其在与生态文明思维有机融合的基础上的未来发展趋势。

1现阶段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发展情况

探究生态文明视野中我国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发展趋势之前,了解我国公民道德意识的基础背景十分必要。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我国公民道德意识构建在党和政府的科学引导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面对社会全新变革的现如今,部分传统思想上的劣根性仍然影响着公民道德意识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公民道德意识的明显落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其中,重工业的发展与金融资本的利用占据了主要地位,在过分注重生产力提升的前提下,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对自然的予取予求现象十分严重。其二,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融合不足。公民道德意识落后,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度不足促使其注重生产发展的同时,并未意识到对环境的破坏正在损害生态系统。当然,即使发觉生产行为破坏了生态环境,在以往的发展趋势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规避生态破坏后果的产生,从而致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总体来说,过往公民道德意识中潜在的不足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构成了障碍,但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公民道德意识中潜在的发展潜力也保证了公民道德意识发展优化的可能。具体来说,“中庸”思维的根本在于对“极端”思想的全面否定,因此在自然资源获取上,基于“中庸”思维下的我国公民并不会对自然极端的予取予求[5]。此外,自然崇拜在中国人心中也有一定地位,而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基于环境保护及成本优化来引入先进科技,实现生态文明型社会建设也有十分良好的基础环境。

2公民道德意识建设中生态文明体系的融合分析

从现阶段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发展情况中不难看出,我国公民道德意识建设中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同时也具备着融合生态文明体系的潜力。因此,为实现公民道德意识建设与生态文明体系的巧妙融合,党和中央政府在考量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就公民道德意识建设与生态文明体系融合拟定了如下的融合策略:其一,以教育为基础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系。目前,无论是中小学教育体系,抑或是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课程,都将德育教育与道德意识培养作为素质培养的关键内容。其不仅培育青少年拥有良好的行为意识与思政觉悟,同时向青少年灌输思想道德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保证社会文明发展从小培育,生态文明体系从小构建。其二,现代媒体的传播与推广。除现代教育体系中融合生态文明思维入公民道德意识建设培养之中外,针对社会普通个体进行生态文明型社会建设宣传也十分重要。对此,现代媒体在杂糅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基础上,从新闻报道、网络传播、公益广告等多种渠道向社会普及与宣传生态文明思维,确保生态文明体系构建深入到公民道德意识之中,与其传统道德思维理念巧妙结合,形成全新的公民道德意识体系,共同协助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其三,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中国梦”作为现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方向,其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关键。将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梦”理念有机地融合,将促使现代社会更科学、更完善、更优质的发展[6]。

3基于生态文明的公民道德意识发展趋势

认清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情况,有效融入生态文明体系入公民道德意识建设之中,其所能实现的社会发展,决定了生态文明视野中公民道德意识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面对生态文明的实际要求,公民道德意识将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的指导策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体系来实现社会的优化发展。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除实现原本维护环境、促进经济优化发展及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作用外,还将进一步推动人本化的社会落实,真正打造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现代性社会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生态文明视野中公民道德意识建设对社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内涵,明确其对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促进作用及实质要求,可保证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符合生态文明发展需求,真正推动现代社会向生态化、文明化、可持续发展化方向稳步发展,最终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韩晓阳.生态文明背景下公民道德意识建设走向的哲学思考[J].理论界,2013(11):104—106.

[2]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略论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9.

[3]王云,卓越,赵蕾.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厦门科技,2012(3):22—24.

[4]邬移生.“美丽中国”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与目标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5]刘芳.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5).

[6]方明娟,鲁斌.关于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生态校园建设的实证分析——基于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J].经营管理者,2009(16).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发展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