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肝胆改变的探讨

2017-03-30米长昆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6期

米长昆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观察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肝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320例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方法来检查患者的肝胆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1320例患者的异常阳性率达35.61%(470/1320),其中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比例分别为15.53%、4.15%、3.18%,占前三位;1320例患者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异常阳性率达47.46%,远高于年龄小于50岁的2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在10年以上的异常阳性率达52.94%,远高于病程在5~10年患者的2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经常使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出现肝胆异常的主要药物为:氯氮平48.18%,奥氮平44.44%,奎硫平38.72%。结论: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易出现脂肪肝、胆结石等不同程度肝胆方面的病变,临床药物选择中,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副作用,合理用药。确保控制患者病情的同时,有效减轻药物副作用。

【关键词】 超声观察; 长期服用; 抗精神病药物; 肝胆改变

doi:10.14033/j.cnki.cfmr.2017.6.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41-02

精神病是一种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慢性疾病,指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生活、工作等;动作行为异常,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具有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的特点[1]。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漫长,所以患者需要通过长期使用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药物后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害也同时存在,尤其是患者的肝胆损伤[2]。为获得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的肝胆改变程度,笔者特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来获得相关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320例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基本情况为:男850例,女470例,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0.6±2.8)岁;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为:<50岁有730例,≥50岁的有590例;病程时间5~10年的有810例,10年以上的有510例;1320例患者主要使用利培酮、氯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

1.2 方法

对患者均采用日立EUB-5500型超声系统进行检查,检查频率控制在3~5 MHz,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检查,患者检查前均禁食8 h以上,并保证检查体位基本一致(同一患者分别为仰卧位、俯卧位、左右侧卧位)。

在超声检查时,患者出现肝胆异常的表现为:肝实质区光点细小密集,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匀,前段增高,远区衰减;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内探及斑点状或团块状强回声,其后方伴声影;胆囊壁探及单个或多个斑点状或乳头状高回声结节,自囊壁突向腔内,改变体位不移动,其后方无声影。

1.3 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整理后的两组患者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情况

共出现470例异常阳性,主要表现为脂肪肝、脂肪肝合并胆囊炎、脂肪肝合并胆囊息肉、肝胆管结石、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等,其中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比例分别为15.53%、4.15%、3.18%,占前三位,见表1。

2.2 1320例患者性别、年龄和患者使用药物时间与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分析

1320例患者中出现肝胆B超异常阳性的男患者为300例,女患者为170例,分别占各自例数的35.29%和36.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的有190例,占该年龄段总例数的26.03%,≥50岁有280例,占该年龄段总例数的47.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10年的有200例,占其总例数的24.69%,病程10年以上的有270例,占其总例数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2.3 1320例患者主要服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出现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前三位的为:利培酮524例,氯氮平303例,奎硫平297例;出现异常阳性例数前三位情况为利培酮183例、氯氮平146例、奎硫平115例;异常阳性率前三位药物为:氯氮平48.18%,奥氮平44.44%,奎硫平38.72%。在主要非典型抗精神类药物中氯氮平影响最为显著,阿立哌唑影响最小,见表4。

3 讨论

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通常以药物为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由各种原因造成精神类疾病的总体发病人数和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患者通过有效治疗能控制稳定病情,但治疗过程相当漫长,到目前为止尚无彻底或根本性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或方法[2-3]。长期服药已成为治疗常态,患者在服用药物的同时由于药物副作用也会对患者不同部位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笔者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研究采用超声方法来观察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病药物对患者肝胆器脏的影响。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易出现肝胆脏器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等,笔者认为这是药物影响患者的正常肝脏功能后干扰肝脏对脂类的代谢和转运并在肝细胞中积累较多脂肪颗粒而形成,同时由于患者胆囊内的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低下以及血清清除免疫原的作用降低[4],容易造成患者胆囊出现炎症及发生胆汁淤积、胆固醇沉淀而形成结石[4-5]。其中发生脂肪肝的比例为15.53%,慢性胆囊炎的比例为4.15%,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发生比例为3.18%。在研究中笔者发现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出现异常阳性率的比例基本接近,说明长期服药后药物对肝膽脏器的伤害与性别并无直接关系;但与年龄及服药时间的长短有对应关系,文中的数据表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发生率开始上升,随着病程的延长也出现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患者的代谢能力及免疫能力开始下降,并且药物中有害物质随着时间而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加剧对人体肝胆的损伤[6-8]。同时笔者通过对患者经常使用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出不同药物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其中氯氮平表现最为明显,因此提醒临床医生在用药时要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到对病情的控制稳定效果,又要考虑到使用药物后的副作用影响,还要考虑药物的价格,同时对患者的年龄病情等都不应忽视。

综上所述,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会对患者的肝胆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在临床治疗用药上加以甄别,坚持合理用药,在保证有效控制稳定患者病情的同时尽量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参考文献

[1]陶云海,申变红,朱春燕,等.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肝脏及血脂变化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4):559-560.

[2]施彦华,米科睿.500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腹部超声结果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1):96-100.

[3]孙宏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超声下肝胆改变探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5,25(1):45-47.

[4]俞扬,张秋月.2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析[J].现代医学,2015,42(7):882-884.

[5]杜红兴.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功能影响的随访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3):11-12.

[6]陈丽君,周群.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影响的性别差异[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6):14-15.

[7]颜学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高尿酸血症的检验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4):28-29.

[8]杨建桃,张桂玲.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人性化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0):71-72.

(收稿日期:201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