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中历史内容介绍与评析

2017-03-30丁晶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历史

丁晶晶

摘 要:民国时期,我国开始开设综合型的小学社会课程。通过对这一时期小学社会课程标准和相关文件的梳理,探讨当时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中历史内容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民国时期,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中历史内容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价值取向从“儿童本位”出发,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教学要点上注重历史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的特征。随着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小学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内容越来越精细,时代性、政治性渐强,与“儿童本位”的教学本旨渐行渐远,最终流于分科教学。

关键词:民国时期;小学社会课程标准;历史

中图分类号:G400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07103

一、问题的提出

民国时期,受美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我国开始尝试开设综合型的小学社会课程。短短几十年间,小学社会课程标准历经六次变动,历史始终是支撑小学社会课程的核心科目。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历史内容在目标、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有何特点?本文在对这一时期小學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历史内容进行描述和评析的基础上,探讨小学社会课程的进展与历史内容选择之间的关系,展示民国时期小学社会课程发展、变迁的轨迹。

二、民国时期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历史内容

民国时期,我国一共颁布了六套小学社会课程标准,分别是《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初级四年社会课程纲要》(1923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社会》(1929年)、《小学课程标准: 社会》(1932年)、《小学高年级社会课程标准》(1936年)、《小学高级社会科课程标准》(1942年)、《高年级民国时期综合型小学社会课程社会课程标准》(1948年)。

1历史内容始终是构成小学社会课程的基本要素

六大版本的小学社会课程标准涵盖学科虽在范畴上不断变化,但历史和地理始终是构成小学社会课程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历史,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

2历史内容从粗犷到精细,总量逐渐增多,价值取向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针对历史内容,六大版本的课程标准都制定了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要点、授课年级、授课时间和评价标准。编排时,历史内容或与其他学科内容混编,如1923年版和1932年版;或单独立项,如1936年版;或按学年编排,或按学科安排。如1929年版、1942年版和1948年版,经历一条混编—分列—混编—分列的发展轨迹。其中1942年版课程标准中历史内容表现得最为充分翔实。

1923年版与1932年版课程标准,各学科内容按学年混编。1923年版在一至四学年设置历史内容,学习要点共计27项;1932年版在一至六学年设置历史内容,共计45项,总量增加。在增加的内容中,“党旗国旗”“党国”“三民主义”“民权”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词语反复出现,尤其是“三民主义”,在第三、四学年和第五、六学年反复学习,这样的调整使历史教学内容在1932年《小学社会课程标准:社会》颁布后,更趋向于关注社会、国家的政治需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1929年版、1942年版与1948年版中的历史教学要点在编排时单独立项,用表格的方式编排了各学年的历史教学要点和授课时间。1929年版规定一至六学年开设,共计有14项知识要点。1942年版、1948年版规定在第五、六学年开设。1942年版共计有76项知识要点,其中“本国历史概要”64项;“外国历史概要”12项。1948年版中“本国的”共计45项,“世界的”共计4项。历史知识总量在1942年版中明显增加。

从历史知识的编排方式来看,1929年版简单排列历史知识条目,中国史、外国史混合编写。1942年版和1948年版是按“本国历史概要”“外国历史概要”或者是“本国的”“世界的”分类编排,编排体系明显清晰、丰满。无论是中外史混编还是分类编写,三大版都是使用了“章节体”,按照主题来编排历史知识要点。对于同一主题的知识要点,1942年版和1948年版的学年知识要目显得更为具体、充实。

从历史知识内容来看,1929年版的历史知识涉及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和时事等内容,关注“国耻痛史”、“民族、民权、民生”等时事社会内容,注重讲述研究、表演、推求论证等教学设计,体现了社会性、活动性的特征。这是国民党统治确立之后对历史教育的渗透,体现了历史教育中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同时,取消了 “儿童环境所接触和想象所能及”的“儿童本位”核心关键词,意味着这一时期历史教育内容,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转变的政治需求。

1942年版中的历史知识总量达到了六大版中的最大量,涉及中外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政治史,内容丰富,条目精细,体系基本完整,显示了较强的历史专业性。与1929年相比,学习难度加大。重视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注重民族主义的教育,“我国近百年来重要的外交史实”“我国的国民革命运动”等内容占据历史知识容量的一半。外国史概要中,大部分历史知识是“近代世界各强国的重要史实和国际战争”,介绍了英、美、法、日等强国走上近代化的关键性史实。有如此强烈的“国家”意识,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国家民族意识和国民自觉的责任心的提高,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性。同时,去除了1929年版中“时事研究”,降低了对“社会”的关注,“国家本位”价值取向趋向明显。

1948年版的历史知识内容在1942年版的基础上有所调整。整体格局不变,由“本国的”和“世界的”的构成,内容有所减少。1948年版与1942年版相比主要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历史知识难度有所降低,如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复兴”调整为“中华民族的建国和发展”,“我国历代重要人物的伟大事功”调整为“历代的伟人”;二是“国家”“民族”意识的弱化。如“外国历史概要”改为“世界的”;将“我国近百年来重要的外交和史实”与“我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内容糅合之后重新编排为“近代争取国际平等的重要史实”与“民国前后的重要史实”。从关注儿童转而关注社会再而关注国家,此时的小学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价值取向,已经与1923年版中“儿童本位”的价值取向渐行渐远。

随着历史知识在小学社会课程体系中的难度不断增加,体系不断丰满,专业性越来越強,历史开设的年级也不断发生变化,从小学低年级逐渐向高年级发展,最终稳定于第五、六学年。1948年版中附有“时间支配”,每周教学时间共150分钟,以混合教学为原则,但也得分科教学。如果是分科教学,历史每周60分钟。可见,此时的历史教学与小学社会课程中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已经无法实现,分科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3历史教学方法上注重历史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兼具小学社会课程的活动性、实践性的特征

教学方法在1923年版中称为“方法”,1929年版称为“教育方法要点”,1932年版、1936年版、1942年版称“教学要点”,1948年版无此项目。其主要包含教材的编选原则,教学的原则、方法、课程资源的利用及教具的设备和运用注意原则等内容。对于历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开发,五大版本表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历史教学内容的选用可依据儿童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如1932年版指出:“教材排列,应以一个问题为经。以前由上古史顺次而下的历史系统,和先教这省,次教那省,后教世界的地理系统,都须打破。——因为论理的排列,不宜于小学儿童。”等等。

其次,历史教学内容文字浅显、图文并茂,内容精当。1936年版中规定:“社会科教科书或参考用书的编制,须内容充实,插图丰富,文字生动浅显(较同程度的国语教科书略浅),叙述具体周详,而有文学趣味,并附有简单的地图历史等。”[1]1521942年版指出社会科的教科书或儿童用的参考书的编制原则,“须内容精当,插图丰富,文字生动浅显(较同程度的国语教科书略浅)。……历史教材应尽量采用故事。务使富有文学趣味;公民教材亦须酌用故事体裁,多举故事引证;并须附有问题,使儿章思考后笔答,及地图、年表等,以供研究时的参考”[1]164。

再次,历史教学方法注重讲述、表演、参观讨论等方法,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历史故事的表演,可以增加兴趣、帮助想像,应利用机会引导儿童去做”;“教师应和儿童共同搜集关于社会的实物、模型、标本,图画等,以为教学之助,沙盘地图,年代表,尤所必要。年代表可用公历纪年为经。民族分合、历朝兴亡年代,列国兴亡年代为纬,以供四年级以上作整理历史知识的工具。”这些历史教学方法是五大版本中的显著共同要求。1942年版中增加了“社会科的教学,除指导儿童校内活动外,并须常常利用时机,指导儿童校外工作、与实际社会接触,训练儿童为社会国家服务。提倡国货、防空演习、避灾练习等,尤应使儿童参加活动”[1]164。体现了历史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最后,历史教学资源丰富,注重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1929年版、1932年版、1936年版和1942年版对于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都有相同的表述:社会教材,最好不用干燥呆板的教科书,而以活的社会为教科书,由儿童亲身经历,亲眼观察,或亲手调查,记载,制作,发表,……以期活动。

三、结束语

民国时期小学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发展,呈现出总量逐步增加,从粗犷到精细,从宏观到微观的历程。价值取向上经历了从儿童本位—社会本位—国家本位的变化轨迹。这样的过程,与历史学科在近代的发展趋势一致,也与小学社会课程的发展脉搏共同跳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历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不过短短百余年。清末推行教育改革,仿照日本教育学制,在小学开设历史课。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首次对分科型小学历史教育目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出:“初等小学堂历史科目教育要义: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稗知中国文化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高等小学堂:陈述黄帝尧舜以来历朝治乱兴衰大略,稗知古今世界之变迁,邻国日多、新器日广;尤宜多讲本朝仁政,稗知列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2]可见,国人赋予小学历史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民国建立后,对清末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进行了改革。1912年制定的《小学校则》规定:本国历史的要旨在于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成国民之志操[3]。此时,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把握国情,激励学生发愤读书,振兴祖国,培养其民族主义情感及爱国主义精神。与癸卯学制相比,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增强了政治性,注意于“民国建立之本”,注重传播民主共和思想,体现了传统历史教育“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初级四年级社会课程纲要》中首次将历史与卫生、公民与地理合并,称之为社会科。历史学科置身于社会课程框架之下,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教育目的。此纲要中,将社会课程的目的规定为认知、态度(观念)、习惯三个方面:“使知社会的过去,现在的情状,和社会与人生的关系。培养儿童观察社会的兴趣,和尽力社会的精神。养成社会生活的种种必要习惯。”[1]137在课程整体设计中,“处处顾及儿童的生活、兴趣、能力和需要,并根据学习心理的研究结果而指示组织教材、运用教材的要点。”[4]综合型小学社会课程从设立之初就明确点明,其课程宗旨是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其课程目的是培养能能动地适应社会的“公民”。突出强调的是“儿童本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在对小学社会课程标准的六次修改过程中,对“国家”“民族”“世界”的关注早已超过对“儿童”的关注。历史内容从中国史扩展至世界史,知识总量不断增加;体系不断丰满的同时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开设的年级不断变化,最终从低年级调整至高年级,即使这样,也无法与小学社会课程中的其他学科内容相互融合,与综合型小学社会课程的“儿童本位”初衷相去甚远。因此,历史与小学社会课程的分离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44.

[3]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6.

[4]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43.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History Content in the Social Course for

Primary School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DING Jingjing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500,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people have begun to set the integrated social curriculum for primary schools. By studying the standards of the social curriculum for primary schools in that period and other relevant documents and by analyzing the change in the historical part in the standard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historical part kept increasing in the social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primary schools. The value orientation focused more on childrens standar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It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the practice and had the practicality and the activity as its featur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history itself an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he history content in the social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became more and more specific and related to politics, revea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hich was far from the objective of the childrens standard and ended up in the divis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

Key words: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andard of the social course for primary schools; history

(責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历史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