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
2017-03-30
城市基层党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做好城市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环节。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的重要意义
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能否实现互联互动、共建互补,直接影响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突破。应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的重要意义。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凝聚党建合力、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的需要。各驻区单位虽然行政互不隶属,但同属党的组织,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主旨相通、目标一致,是不可分割的党建共同体,实行共建互补,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党建合力,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增强城市党组织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坚定性、维护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坚守党的阵地的战斗性,有利于打造坚强政治堡垒、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提升党组织服务功能、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群众诉求日益多变,服务要求日益精细化、专业化,除了传统的物质层面服务外,在精神、文化、法律、健康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强。而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往往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需要取长补短、相互借势助力,形成整体的服务效应。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水平的需要。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一种组织联合,也是一种组织设计的创新。多年以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纵向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纵向模式组织严密、纪律性强,但也相对封闭独立,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缺乏横向联系,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驻区单位党组织服务对象面对辖区百姓,党员活跃在辖区,但由于行政隶属和党组织关系不在辖区,党员发挥作用受到限制。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传统党建格局已难以适应主体多元化城市新形态,构建以资源共享、共建互补为突出特征的城市党建新格局已是大势所趋。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巩固业已形成的纵向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条块结合的党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城市基层党建新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网络。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多元,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着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合作、开放、共赢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推进利益和资源整合,统一各方意志、协调各方行动、形成治理合力。而推进共建互补、搭建共建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达成治理共识,寻求新常态最大公约数,有力助推全域城市化进程和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连市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中,大连市一直把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作为重要内容,采取一系列举措抓紧抓实,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坚持党组织主导,牵头搭建共建平台。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首先需要有一个组织依托。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过程中,大连在全市范围内铺开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吸收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一般为8-10名,社区党委兼职委员一般为3-5名,兼职委员不改变隶属关系,不占原街道社区委员编制。初步构建了以街道社区为核心、驻区单位为骨干的“1+N”型组织体系,形成了“一核多元”的领导体制。同时,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同志兼任驻区党组织成员,实现双向交叉任职、深度融合互动。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通过打造军警地企区域化党建联合体,破解了因组织关系隶属不同带来的难题,有效凝聚区域发展合力,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化、开放性党建覆盖体系和服务网络。
注重增进协调配合,规范工作运行。共建组织建立起来,大连市及时健全相关机制,确保共建组织规范有序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共建互补的三级协调机制,在区级层面成立了共建互补指导委员会,在街道层面建立了共建互补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层面成立了共建互补协商委员会,形成共建互补党建联合体。健全日常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例会等方式,共同研究分析和部署落实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实施整体规划协调和专题行动协调、领导层协调和工作人员协调、多边协调和双边协调、例会协调和个别协调等相结合,加强日常联系,定期交流情况。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驻区单位评选先进党组织和文明单位、考核任用干部,都要听取街道、社区党组织意见;区市县对街道、社区领导班子成员考核任免,充分听取党建工作协调机构成员单位党组织意见。市、区及各领域各系统党组织开展党内评选表彰活动,都把社区党建工作情况作为参评的重要条件。旅顺口区建立了走访制度和沟通反馈制度,街道、社区定期走访驻区单位,通报沟通区域党建活动工作情况。 中山区建立健全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总支兼职委员聘任、考核、激励、退出机制,不断提高辖区单位的共建意识和服务能力。
坚持以契约化、项目化方式推进共享共赢。通过契约明确责任。街道社区党组织通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设立共驻共建联络站、选派共驻共建联络员等方式,明确共建责任,一方面,街道、社区党组织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做到引导而不摊派,协调而不强求;另一方面,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考虑社区建设实际和可提供的资源优势,尽可能地保證投入,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共建工作,实现了党员联管、活动联抓、资源联用、服务联做。通过项目推动落实。为落实好共建任务、达到共建目标,实行课题化设计、项目化管理、工程化验收。旅顺口区街道、社区分别与116个驻街、驻社区单位签订“六联六共”共建协议书,明确了共建任务,并共同研究制定了党建项目联建单,用项目化方式推进共建工作。中山区对共建项目实行“菜单式”管理,街道、社区根据群众需求拟定“服务项目订单”,驻区单位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通过签订项目意见书认领和履行“服务项目订单”。西岗区通过签订项目契约书的形式约定共建互补的权利义务,明确服务项目内容,限定项目责任和完成时限。
坚持以载体活动为牵引,推进资源共享。把创造活动载体作为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的重要内容加以探索创新。为推进资源共享共赢,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实行动态开放的党员管理模式,实现了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活动阵地相互开放、共建资源互补共用。通过组织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进社区(村屯)活动等,组织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积极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凝聚服务群众合力。各地区通过组织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走进社区”“在职党员一线集结号”等系列载体活动,牵动和协调驻区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街道、社区各项工作出谋划策、奉献力量。西岗区香炉礁街道开展了“七携手”共建活动,建立了齐携手、共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文明祥和社区建设。中山区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百企帮万家”活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总支积极发挥整合协调与主导作用,更好地为驻区单位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协调服务和组织服务,从而实现双向联动,合作共赢。沙河口区积极整合资源,统筹联建联用“枢纽阵地”“网点阵地”“特色阵地”,既解决了场所不足问题,又提升了场所利用率。
坚持打牢基础、强化保障。注重抓好队伍共建,强化核心骨干力量建设。实行“双挂锻炼制度”,街道社区选派党务干部到驻区单位党组织挂职学习,驻区单位选派党务干部到街道社区挂职锻炼。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领导干部进社区(村屯)等活动,组建街道、社区等各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实行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双重管理”“双向激励”。坚持强化培训,对交叉任职的兼职委员、共驻共建联络员等加强专项培训,提高其共驻共建的素质本领。加大配套投入,修改完善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对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共建项目予以支持,加大对党建、教育、文化、体育等场所阵地、活动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阵地相互开放、共建共享。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共建互补主动意识、能动意识仍显不足。主要表现是:参与热情不足、参与率不够高、参与情况不平衡等。参与内容多局限于卫生清洁、治安联防、文体娱乐等非政治性的活动,而涉及社区选举、社区公共事务决策、公共服务项目选择等内容的政治性参与较少,驻区单位为社区居民所提供的各种直接、具体和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还没有完全到位。
领导体系、责任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完善。主要表现是:由于街道党工委日常工作任务往往依靠驻区行政单位支持,不便过多去发号施令,造成街道党工委的引领和支撑能力不足,协调参与渠道不畅通,再者驻区单位参与不参与一个样,参与程度好坏一个样,有的单位碍于面子,勉强参与,遇事回避,有的单位重形式轻实质,草率应付,存在“时多时少、时有时无”的问题。社区居委会存在自我边缘化和工作“行政化”的问题,与居民和驻区单位接触较少、联系不密切,影响了共建互补工作的深入开展。
内容与方式仍显单一。主要表现是:内容不够丰富,方式比较单一,长效性不足。一些单位仍停留在访贫问苦、文体娱乐等层面,而在精神、文化、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较少。一些单位多采取送钱送物、结对联系等传统方式,而协商对话、参与决策、调解矛盾、创意“众筹”、“互联网+”等创新方式用得较少,灵活性不够,影响了服务的实际效果。一些单位满足于“一时一事”的共建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一、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不够好。由于缺乏足够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共建工作责任边界不清晰,目标考核内容不明确,导致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双方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应用。同时,由于权责关系不顺,市区在给街道社区压担子、交任务的同时,并没有同步赋予相应的职权,导致职责、权力不相匹配,严重影响街道社区的综合协调和区域统筹能力。二、利益共享机制缺失。由于缺乏利益共赢的着力点与结合点,许多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不能从共建工作中共享利益,认为参与共建互补工作对自身价值度不大,或者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共建工作,进而影响了共建互补工作的长期长效发展。三、习惯做法和思维惯性影响。一方面,街道社区仍然沿用“大包大揽”的做法,统筹整合理念不够,没有将党委政府承担的大量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服务职能交给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来承担,也没有通过适当方式激发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的活力。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体制性惯性,造成部分驻区单位依赖性过强,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坐等街道社区解决问题,很少考虑自己在其中应担负的责任,缺乏主动参与、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流动性加快,在客观上影响了彼此之间的来往和共建互补。
对策与建议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共建互补,第一责任是街道社区党组织,第一要务是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统筹作用。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增强主体意识和主导意识,自觉站前台、唱主角,主动出击、主动上门、真促实抓,积极作为、创造工作,努力搭建共建互补平台,为共建项目搭桥引线,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建互补工作,防止“剃头担子一头热”。
驻区单位要牢固树立共建互补自觉意识。驻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不断强化共建互补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增强归属感,实现由“局外人”到“自家人”的角色转变,对共建互补实现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自觉参与进来、深入下去,积极为共建互补出点子、想办法、出实招,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发展方面做到对策共商、难题共解、责任共担。
健全完善共建互补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共建互补,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推动党建体制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转变,这就需要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创新。要把辖区内有一定影响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选聘为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实现交叉任职,通过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探索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共建互补协调机制。探索在区、街、社区三个层面成立常设工作机构或联络站,统筹负责区域内共建互补工作,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要建立健全定期例会、工作通报、定期走访等制度,通过召开工作联席会、情况通报会、综合分析会等,定期专题研讨共建互补工作,总结经验,破解难题,促进“共建互补”工作有序运行。要实行目标管理,通过签订共建责任书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共建互补工作目标和方向。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抓好骨干队伍建设,选好共建互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配强共建互补专职联络员,有针对性地跟进相关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能力,使共建互补工作有专门机构管、有专人抓;加强督查促深入,通过定期督查、随机巡查、定点调研等方式,推动共建互补工作开展;要强化考评增动力,制定精准、量化的考评标准,准确评估共建互补工作成效,并将“共建互补”情况与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个人评先争优、提拔使用相挂钩,促动各级党组织主动作为;要遵循权责对等原则,向街道社区适当下放职权和财权,把“费随事转”落实到位,实现街道社区“责、权、利”的统一,让街道社区在共建互补工作中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
找准利益共同点和互动结合点。共建互补能不能开展得起来,关键是能否找准利益结合点、提高利益关联度,使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在相互受益、共同发展中增强共建互助的内在动力,增强共建互补的成效。在深化载体活动中寻找突破口。围绕实现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共同利益,街道社区牵头组织开展实事共办、难题共解等接地气的载体活动,吸收驻区单位参加,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发挥各自优势中找准结合点。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发挥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通过牵线搭桥,让驻区单位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让更多的百姓理解和支持驻区单位工作,促进驻区单位工作更快更好开展;驻区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从人才、技术、物资、资金、教育、阵地等方面,帮助解决街道社区自身无法破解的民生大事、发展难题,让街道社区在共建互补中得到实惠。在服务百姓上找到共同点。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职责任务各不相同,但宗旨使命都是为人民服务,以服务群众为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要认真调研、全面了解辖区百姓实际需求,开展组团式服务、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化服务等,凝聚服务群众合力。
创新共建互补工作的形式内容。要適应时代变化,采取更加灵活新颖的方式,通过结对共建、联点扶建、派驻帮建、项目带建等方式,积极探索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的组织共建互补、活动共同开展和党建资源共享的新途径新渠道,不断拓展共建互补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党建融合、工作融合、感情融合。在抓好在职党员进社区“义务服务日”“义务服务周”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制度,实行驻区单位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双报告”制度,引导驻区单位和党员为社区治理献计出力。要坚持双向服务制度,街道社区党组织要主动上门,为驻区单位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驻区单位要积极支持街道社区各项工作,在职权范围内提供便利,在双向服务中实现互利双赢。要紧跟形势发展,进一步丰富拓展共建互补的内容,在范围上由单一党建向多样化服务拓展,由一般性合作共建向专业性、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实现班子联建、干部联挂、党员联训、人才联育、活动共联等,推进政企资源与社会资源和谐共振,推动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各类资源共享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