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路径探索

2017-03-30赵娜许静静刘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赵娜 许静静 刘建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目的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创业行为的科学认知,促进众多高校学生积极选择创业道路,达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目的。基于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从大学生作为主体的角度入手,分析影响创业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并进一步引申出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03203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学生的就业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落实在良好的创业教育理念和形式上,更要注重学生作为创业主体的基本因素,以此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深入讨论。由于我国国内经济与社会状况复杂,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显著成效,这主要是因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条件限制而导致的。因此,笔者从学生与高校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意在深入挖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运行发展对策,通过对高校学生创业的主体因素分析,从而提出进一步提升现代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为日后高校良好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相关研究者的观点分析

关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汪红梅与薛建宏等人(2016)提出了学生自主创业理论,学生自主创业理论把创新创业教育看成一项个人投资活动,并将个人教育费与未来收入作比,对教育经济效应进行计量。众多高校学生凭借不同受教程度支付费用与受教后能力提升所取利润作比,从而推断出教育投资遵循一般规律的资本投资性质。用学生自主创业理论作为基础,劳动的经济学用保留工资的理论对大学生的失业现象进行解释,据此进一步提出了创业动机是大学生通过经营来进行盈利,从而更有效地达成自己预期的目标并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摆脱传统“打工”就业模式带来的弊端[1]。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理论,学者认为现如今高等教育的体系已成僵局,因此众多高校必须开展更具体系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比如熊景维(2015)提出创业教育在专业结构的设置不够科学,会致使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低下,也不利于充分调动高校学生作为创业主体的主动性,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失业率不断上升。所以,积极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各个阶段展开创业职业辅导,都能够降低高校学生的失业率,并显著提高每届高校学生的创业率。与此同时,还能够以创业动机作为导向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充分展现大学生创业主体的角色,为良好的创业教育奠定基础。

王丽萍和廖佳玲等人(2014)认为,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失败问题可以归结为教育失衡与教育缺失造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失可以视为社会与个人拥有的教育没有达到预期,进一步让受教育者达不到创业教育目的。因为高校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数量偏多,日益剧增的就业压力也提高了创业教育的难度与高校学生的创业压力[2]。由于就业率不断下降,致使应届大学生群体大面积失业,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失业的打击往往较为沉重,那么对于创业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这些研究学者也提出了建立在高校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本质指的是按照一套系统性创业辅导计划,结合辅导人员协助,激励个人创业想法,评判与整合运用部分知识、经验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这里所指的“知识与经验”包含高校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职业全球化与相关联影响因素的全面了解。

众多研究学者提出的理论观点,都提出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思想,并在提高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上, 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率不断提高。

二、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主体因素分析

1创业意愿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愿是提高整体教育有效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决定大学生能否走上自主创业道路、能够具备良好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创业意愿、创业意识,创业意愿应该包括创业意识、风险承担与评估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创新理念以及创业发展意愿等[3]。国际著名学者曾经指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以上的能力与素质,此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天赋,此种天赋是一种先天性的存在,体现在个人性格上,表现为果断、奉献、严谨、决心、共享以及奋斗。基于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学生自身的创业意愿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创业能力的有效提高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关键影响。

2个人能力

高校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个人能力与素质所决定的。也可以說,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活动中去,大学生自身的个人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综合而言,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包括信息内化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运用这些能力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与内化,并结合自身的有利条件,做出适应性的行为,来契合高校实行的创新创业教育。

3认知动力

高校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教者,因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限制,没有非常丰富的工作或创业经验,更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环境中潜在的规则。尤其是在市场如何运作、如何进行开发、企业发展模式、理财规划、人脉沟通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来自于大学生作为创业参与主体中的认知动力因素,会直接左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深入性,更影响了日后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的掌握程度与创业实践水平。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在创业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准确地掌握市场动向,调动学生自己对创业的认知动力。大学生作为接受创业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认知动力包括系统化的价值规律知识认知动力、认知商业发展战略知识结构的动力、对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认知动力、对会计理财相关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认知动力。大学生通过对市场做出初步调查与认知,从而通过自己的意识行为实现对市场的全面认知。当接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后,高校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对市场的认知程度所决定的。

4经验素质

因我国大学生受到当前教育模式的限制,因此自身的创业经验或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形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认识,很容易存在“纸上谈兵”的状况。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这一方面的欠缺,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注重以引导模式为主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做准备。而大学生自身的经验素质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自身对创业的经验积累与创业素质,都直接决定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进度与教育深度。一般高校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送入企业内部,了解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的基本认识与创业能力、素质,安排校内培训,让学生通过低成本投入来完成创业活动,积累创业经验。

5自主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群体逐渐成为了我国自主创业的后备军。这是因为大学生处在一生中最佳年龄阶段,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且当代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与特点。此外,大学生在未完全进入社会前,社会压力较小,顾虑较少,敢于挑战,且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思维转化快,可以在创业过程中逐渐转变思维模式,如果出现创业失败问题,可以吸取教训,再次创业。最重要的是,大学生是我国高知识人才群体,具备非常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专业知识,即拥有技术优势,可以将自身技术转化为投资资本进行有效的创业活动。正是由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优势,会更加调动学生开展创业行为的思路与主动性,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也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发展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

第一,高校大学生应该主动提升对创新创业理念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对创业的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创业意愿。从而保障大学生自身能够提升对创业这一行为的感知深度,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或者掌握更具新意的创业知识和创新理念。大学生自身应该倡导“学习型”方式,致力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创新理念、创业知识学习能力。丰富专业的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学习创业项目的提出、实施以及二次创业的基础要素。

第二,大学生要加强团队能力的学习,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调动自身对创业的参与主动性,使自身的创业理念与创新能力获得提升,使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创业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得到锻炼。同时,灵活运用学习到的新知识,主动寻求更具创新理念的创业知识,并将其熟练地运用到企业或者个人的创业项目中,进而解决创业问题,满足创业项目的发展需求。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学生应该从提升自身能力入手,寻求更多关于创业项目的知识和思路,积极关注众多成功创业人士的优秀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业目标是大学生创业中需要关注的,只有建立自我学习的目标,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和市场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创业学习目标。

第三,大学生应该对自身的创业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学习的效果进行认真的评述,在创业知识学习的目标、方法、进度以及效果各个方面,要进行正确的导向判断,不能单纯地以提升学习速度为目的而轻视学习质量。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创业学习目标、方法以及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从细小环节入手来科学学习创业理念与创业要点。

第四,大学生应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转换能力。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大多是偏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但是具备实践机会和参与实践性活动却少之又少。因此,大学生在创业学习阶段应该为自己制订一个严谨的学习计划,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业“出口”,将自己学习到的创业知识转换成真正的动手实践。大学生应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掌握的知识和理论联系实践生活,使得所学的知识合理转变成创业项目的可靠保障。

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

1积极拓展以创业为导向的观念

由于当前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走出校园之后,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薪资稳定、假期固定、福利丰厚、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岗位,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等。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选择,而针对选择创业道路的学生而言,便会产生诸多阻碍与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开拓以创业为导向的教育观点,构建“导向型”的创新创业培育模式,让大学生在该模式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吸收创业观点与创业理念,以此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日后创业项目的实践奠定基础。

2提高师资水平,创设多元化教育方式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师资队伍是重要的引路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全面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创新创业理念与思想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整体师资力量的培育与师资水平的提升,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高校可以高薪聘请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等具备实践性经验的人,来校内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与座谈会,通过这些创业者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与积极互动,在更为轻松与真实的环境中培育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形成正确认知。与此同时,高校也要构建更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比如课堂教育形式、竞赛形式、演讲会形式、座谈会以及多人讲座等形式,促进大学生从多角度接触和吸收创业知识,深入引导大学生接受更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3设计一套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为了更好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与质量,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高度专业化、科学化与现代化理念集为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块,采取系统化的教育力量来推动高校大学生能够养成更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一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中,不仅要结合创业知识与创新化思想,同时也要具备社会学、人际交往学、心理学、职场学以及成功学等多方面知識,以此来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4开辟高等院校的创业产业园

通过开辟和创建符合高校大学生创业思想的产业园,以构建高校大学生群体为主的创业基地为导向,来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与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念,达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目前国内已经创办的众多创业园,其雏形都是以学校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开创的创业基地,来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在读书期间也能够学习到良好的创业知识与创业项目选择思路。

结束语

目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加偏重于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授大学生主动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大学生能够更加灵活、更加积极地寻求符合自己的创业机会,从而在创业过程中运用积累的创业知识、创业思想与创业能力,为自身的创业项目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本文在提高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上, 致力于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率不断提高,并从大学生主体性因素的角度,来探讨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而提出影响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主体因素,从而为更为有效地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红梅,薛建宏,等.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479名学生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0—97.

[2]王丽萍,廖佳玲,等.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农业院校创业学生为例[J].大学教育,2014(5):128—130.

[3]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