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昆明 在森林中寻找幸福
2017-03-30张志国
张志国
每年的冬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冰天雪地、满目萧瑟。而地处彩云之南的昆明,此时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青水碧、鸟语花香。今年11月末,本刊记者来到了云南省昆明市,走访了盘龙区九龙湾片区“五采区”植被修复项目、昆明海口林场、斗南国际花卉交易市场、捞鱼河湿地公园以及一条龙都市农庄等。记者一路走访,深切感受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给昆明市民带来的绿色实惠、生态实惠。
九龙湾“五采区”将变成大型生态郊野公园
九龙湾片区“五采区”位于昆明东北部九龙湾、哨上、秧田坝村,涉及双龙、龙泉街道,这里从1979年开始采石,经过多年开采,该区域内植被和地质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形成1333.3亩的平面采区,采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地质灾害隐患突出。
昆明市盘龙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常彩峰介绍,九龙湾“五采区”地质灾害治理、植被修复项目现已累计完成修复845亩,种植香樟、红叶石楠、滇朴、三角枫、柏树、杨树、山玉兰等约25万株。
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实施分类指导、片区土地整理开发、纯植被修复治理等一系列措施,部分地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有了明显成效,已修复的地方丛林密布,而未修复的地区红土裸露在外。
花费如此高昂的成本,换来的只是眼前的“绿”,这笔账,到底值不值?昆明市盘龙区农林局副局长马仲令表示:“算小账肯定不值,算大帐肯定是值得。算大帐,对昆明市品质、城市形象都有提升,这就不能用几个亿来衡量。”
常彩峰说,九龙湾“五采区”在完成生态恢复的同时,将会按照大型生态郊野公园建设的模式,建设一个集生态体验、体育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公园,过几年后,盘龙区会更加漂亮,会彻底改变昆明“北大门”的城市形象。
昆明市绿化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马陆章说,2013年创森成功后,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城市面山、滇池面山、交通沿线、江河流域、重点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地区等区域,在巩固创森成果的同时,全面改善市域生态环境,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发展。滇池流域九龙湾“五采区”地质灾害治理、植被修复工作就是昆明市的重点工程之一。今后5年,昆明市将继续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建设以自然生态背景为基质,以滇池水域及昆明城市建设区为版块,以环山郊野公园绿道、环水湿地公园绿道及城市绿道为廊道,串联生态林、水系及城市公园绿地的绿色网络,积极创建具有“中国春城”特色的高原湖滨生态园林城市。到“十三五”末,在中心城区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各类绿地合理布局,完善绿地系统结构,提高绿地景观品质,使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以上。
海口林场的新一代护林员
与天寒地冻的北方相比,冬天的昆明照样是绿水青山、草木葱郁,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昆明市海口林场,象征“中阿友谊”的油橄榄树枝繁叶茂,娇艳的海棠花迎风绽放。
昆明市海口林场在环滇池面山中发挥了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综合作用,是昆明滇池西面的天然生态保护屏障,也是昆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昆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作出了一份贡献。
海口林场场长陈金龙介绍,建场初期,海口林场森林覆盖率几乎为零。经过几代林业人历尽艰辛,目前海口林场绿化覆盖率高达98%,小型野生动物达50种。
陈金龙说,现在林场条件可以说是今非昔比,过去无人问津的护林员岗位,如今成了研究生、大学生们实现梦想的“香馍馍”。现在研究生、本科生進来都得考试了。
大学生来这深山老林,所学专业能用得上吗?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文秘教育系的谢志勇说,现在的林场与以前不一样了。
2010年,海口林场从生产型单位调整为技术管理密集型单位,人员知识结构日益优化,科研项目越来越多。
近年来,海口林场不断探索“科技护林”的路子,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强化管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同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强化林业科技队伍,实施项目拉动发展,实现科技兴林。
该林场在云南省率先实现数字化林业,对林业管理实现了信息化系统管理。林场森林防火安装了全球眼电脑监控系统,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实现远距离测温,从而实现对火情的预警;采用高倍率可见光成像技术对火情现场进行细节情况勘测;及时发现火情、准确探测起火地点,监视林火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近年来,“南方国家桉树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云南昆明海口种质资源保存基地项目”、“云南省滇中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油橄榄滇中高原亚热带地区种植示范项目”、“海口林场特有树种驯化科普精品基地建设”等国家级、省市项目纷纷落户海口林场,以及防止外来生物入侵、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占地105亩的云南省森林植物检疫隔离试种苗圃项目,更是吸引一批又一批高学历年轻人,投身到科技护林中。
“这些巨变和政策,让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不仅生态环境好,人文环境更好的海口林场,学以致用,当好新时期的护林员。”林场工作人员、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系的罗莲说。
作为昆明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海口林场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林场林地资源优势和昆明林下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探索林下中药材种植工作。
2015年,海口林场技术人员多次到四川广元、甘肃武都、云南永仁等省内外林场、企业学习交流林下经济发展经验,将17亩油橄榄林地划分为责任区,与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37户职工签订管理责任书,由职工负责种植当归、黄芪、黄芩、重楼等中药材,并加强对油橄榄的管理。
40多岁的何家宽和51岁的文吉仓都是当地宽地坝林区的农民,他们在海口林场负责种植药材。5年前,他们做零工,收入少,以前只有2000元的收入,现在每月都能领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他们每天负责浇水、除草、除虫。不仅他们在林场工作,他们的家人也都在这里工作,他们告诉记者在林场工作心情舒畅。
面对记者,陈金龙坦言,海口林场把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扩大造林面积,加大封山育林力度,生态建设效果显著。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林场”、“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海口林场承担着面向全社会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任务,其提供的教育资源,如昆明林业展览馆、榨油坊、“总理树”、总理铜像、浮雕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价值,每年接待市民参观约7万人次,很多年轻人拍婚纱照也都愿意来海口林场拍摄。
昆明斗南花卉交易中心生意火爆
占地56亩的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是国际性的花卉交易市场和花卉集散地。在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70%的市场份额,并出口50个国家和地区。斗南花市已成为中国花卉市场的“风向标”和花卉价格的“晴雨表”。
晚上8点,记者来到了斗南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这里已经人声鼎沸。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旅游文化公司总经理毛海鹏介绍,各地市场上买卖交易的鲜切花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来自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每天进场交易鲜切花1600余个品种,每年在市场新开发的品种平均为85个,连续近20年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人流量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
这里的办公室主任小李是个云南姑娘,2012年她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据她介绍,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去年12月24日建成开拍,拥有交易坐席306个,拍卖大钟3口。采用世界先进的电子竞价系统和“荷兰式降价”拍卖的方式进行拍卖交易。开拍以来,运营情况良好,供应量稳定增长,供货品类、品种日趋丰富。目前有600多个购买商,6000多个供货商,现在供需市场还在不断增长中。随着交易平台优势显现,会员不断增加,第二座拍卖大厅即将开工建设。届时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拍卖大厅,将实现远程拍卖、线上线下、零售终端标准化,最终实现花卉期货交易模式。
据小李介绍,今年8月1日和2日,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连续两天日拍卖鲜切花枝数均超过百万。从零开始到拍卖出100万枝鲜切花,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第一代拍卖市场需要四五年运营时间才能达到的高度,这也意味着云南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
毛海鹏说,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由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旗下的昆明斗南农产品拍卖有限公司建设运营,运营近一年来已经实现了几个全国第一:第一条切花自动分拣流水线、第一个货物不用到拍卖厅流转的交易中心、第一个采用视频图片拍卖的交易中心等。2015年斗南花卉交易市场的花卉交易量没有受到转场的影响,交易量和交易额同比增长10%,交易量超过57亿枝,交易额达42.9亿元;平均日交易量1568万枝,平均日交易额达1176万元。
据毛海鹏介绍,园区现有大中小微企业3000多家,花卉经纪人6500余人,园区就业人口2.4万人,全部建成后就业人口将达到6万人。由于花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可以为精准扶贫和全民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捞鱼河湿地公园成了市民游玩的好去处
昆明滇池畔,有一个景色别致的捞鱼河湿地公园,这里环境清幽、植被丰厚。
记者从湿地往滇池望去,蓝天和碧水融合为一体,优美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人前来游玩。在游客中,记者发现了来自四川的冯先生,他是和夫人一起来的。冯先生说特别喜欢这里,他说这里的风景比他的家乡还美,还看到了很多海鸥,并且给海鸥喂食,并拍下了很多照片留念。
来到捞鱼河湿地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观看美丽的花朵,呼吸青草綠地中清新的空气,在蓝天白云下近距离地接触滇池,让昆明人节假日又多了一个游玩的好去处。
环保局负责人李刚介绍,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十分重视滇池治理和保护,积极推广生态建设,在滇池保护“四退三还一护”范围捞渔河湖滨三角洲建成捞渔河湿地公园54公顷,恢复森林湿地560亩,草本沼泽湿地240亩,拆除了滇池岸线人工障碍物防浪堤1.5公里,自然岸线系统已经初具规模,湖岸保持相对自然。
捞渔河下游局部河段改造工程、入湖口湿地修复工程和生态防护林湿地建设工程,创造性地利用自然风向、湖湾地形和公园内自然坡度,修建了无动力自流湿地补水系统。该系统一方面可为湿地提供水源,一方面可将捞渔河上游来水通过湿地过滤净化后汇入滇池,削减入湖污染负荷。经监测,捞渔河入滇池水质经过湿地系统过滤之后已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水平,水质清亮,感官改善显著,对滇池水体污染能起到减缓作用。
昆明市林业局副局长耿成兴说,公园坐拥捞渔河湖滨三角洲,水岸平缓,附近沿岸湖湾众多,湖内沙洲密布,拥有较为自然的湖岸湿地植物群落,有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滇池东岸重要的生态缓冲带和滇池入湖口及湖滨带受损区的典型代表,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在发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展示湿地生态文化、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已逐步展现出极高的价值,成为环滇池各个湿地公园中湿地群落最自然,结构最丰富,生态自净能力最突出的湿地。
昆明市林业局局长曾令衡向记者介绍,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正在向国家林业局申报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从而进一步保护捞渔河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水文和自然岸线的湿地群落结构以及鱼类和野生动物栖息生境,发挥其水源涵养与水质净化的生态功能,缓解城市与湖泊交错带的生态压力,满足市民和游客亲近自然、体验高原湿地风情和生态文化的的需求。
一条龙都市农庄将成为特色高端精品庄园
“一条龙”不仅仅是昆明一个耳熟能详的餐厅,它还是昆明建设“生态农庄”的首批示范企业,在占地一万多亩的土地上,苗木的种植和科研,复古的中式园林和建筑,以及大型的湿地和池塘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结合的新样本。
“一条龙”的领头人董事长庞富实现了从企业家到赛车手再到行业领军者的不断飞跃,从认真做一个餐厅开始,到有规模化的采石加工集团,再到园林绿化公司和规模宏大的都市农庄,一如他酷爱的赛车运动不断超越。
庞富介绍,当年的这个地方也是黄土满天飞,当时的湿地也是臭烘烘的。如果你当年来过这里,现在再来肯定认不出来这个美丽的都市农庄了。
在一条龙都市农庄,记者看到向密林深处延伸的柏油路两边,清香木、滇朴、滇合欢等云南乡土树种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叶色微黄的银杏硕果累累,丰收在望;而星罗棋布的红叶石楠、红叶小檗等球形灌木则冠幅丰满、周正,尤其是挂满鲜红色果实的火棘,在碧绿的常春藤地被的映衬更是让人赏心悦目。
记者发现,与其说是苗圃,还不如说是一个移步换景的美丽公园,整个园区园林景观让人赏心悦目,是一个大手笔打造的苗圃转型升级的样板。
一条龙集团公司总经理庞雅文告诉记者:“这里流淌的清水非常干净,是可饮用的山泉水。”而在庭院四周,各种翠竹、乔木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小桥、岩石岸边,各种水生植物莺飞草长,肥厚宽大的芭蕉、羽毛状的苏铁、箭状的丝兰等千姿百态的叶态相互交织,漫步在烟雨朦胧、移步为景的之中,如临仙境,心情立马被兴奋所替代,由衷感叹其匠心独运。
庞雅文说:按照规划,园区将围绕农业功能发展主轴、滨水商业发展轴和集餐饮、接待、住宿、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服务中心的功能结构,结合农业、旅游业、科普教育产业,综合配套滨水商业片区、山地特色居住区、运动休闲区、果园采摘体验、苗木种植展销和苗木科技研发区等,打造以云南本土花卉苗木品种为主的苗木种植示范基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观基地,云南一流的城郊乡村休闲度假胜地,云南乃至全国的特色高端农庄精品,成为立足昆明、辐射云南、面向全国,以农业观光、体验、研发为主导,融合云南民族民俗文化、兼具乡村运动体验功能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庞富说:蝴蝶的目标是破茧,大鹏的目标是苍穹。而公司的目标是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历史机遇,以统筹城乡、湿地林业综合开发为契机,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培育生态旅游产业,以绿化生态园为主体,由观光型旅游向集会议接待、休闲度假与生态养生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转变,打造具有特色的湿地、森林、农业生态旅游新亮点,让观赏苗木产业走出困境、逆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