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广实:做中国患者负担得起的优质抗体靶向药物
2017-03-30葛家琪
本刊记者:葛家琪
北京天广实:做中国患者负担得起的优质抗体靶向药物
本刊记者:葛家琪
北京天广实:做中国患者负担得起的优质抗体靶向药物
2016年8月底以来,寨卡肆虐新加坡,其愈演愈烈的趋势,让人想起之前的埃博拉、禽流感、非典......。面对这类紧急疫情时国家的生物防护是对中国大国能力的考验。
2014年2月开始,埃博拉横行西非,波及西班牙、美国,延续10月余才逐步平息。疫情发生后,除提供医疗援助和资金支持之外,世界上有能力的大国都在积极开展药物和疫苗研制工作,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也付出了努力。
2015年4月,由我国专家研发的埃博拉抗体药物MIL77,成功治愈1名确诊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25岁的英国女兵安娜·克罗斯。这个故事被传为佳话,甚至成为习大大2015年访英期间在英国议会上讲的四个中英民间友好的小故事之一。
但却少人有知道,MIL77得以在3个月完成快速构建和中试扩大化生产,是两家单位联合攻关的成果。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它的海归
本刊记者:葛家琪团队在MIL77的研发生产中功不可没。
“为了让中国患者用到高质量的、能够负担得起的新一代靶向抗体类生物药”,2011年底,李锋、张伯彦、刘慧芳、叶培,4位就职于美国基因泰克、安进等国际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回国加入北京天广实,成为创业合伙人。
为中国患者谋福祉
凭借高度靶向性、高特异性及低毒副作用的特点,抗体药物赢得了“生物导弹”的美称,在近20年来的国际临床上应用广泛,特别在抗肿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的治疗领域表现出强大优势,逐渐成为现代生物药物产业的主力军。当前全球十大畅销药物中,6个是抗体药物。在我国,单克隆抗体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30多年来,我国虽然在抗体药物研制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产业化还有相当距离——多仿制药,少创新药,原始创新能力欠缺更是产业瓶颈。
李锋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抗体药物研发生产的工艺质控都非常复杂,技术门槛高;另一方面,抗体药物临床剂量提高,生产规模大,这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就目前来看,抗体药物产业仍处于国外寡头占主体的局面,“大多药物,尤其是一些高质量的靶向治疗药物,仍需进口,价格昂贵,普通患者根本负担不起”。
张伯彦也强调,“要把实验室成果变成药品,再规模化生产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生物技术还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都涉及到一系列核心技术。这些东西,在5到10年前的中国是非常缺乏的。”
正是为了推动中国抗体药物的产业化进程,推动中国抗体药物从仿制到创新的跨越,为了让中国人用上负担得起的高质量抗体药物,李锋等4人决定回国。
这是一个具备丰富产业化经验的国际化团队,他们在国外共事多年,非常熟悉,且各自有不同的专业领域,恰好分别负责抗体药物研发生产的某一环节,覆盖产业研发全过程。
杨小水突然提出一个要求,苏律师,你转告俺的妮儿,她要是真对她娘好,就帮娘好好找找碧汝。临死前,我想见见她。
正是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产业化团队,凝聚形成了天广实的核心竞争力,带领天广实从籍籍无名到行业领军。至少,这是内因。外部的力量,则来自于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的紧密合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天广实的创立与发展,离不开军科院沈倍奋院士团队的支持与帮助,两者之间的合作已经延续十几年。海归团队的加入,使原本就紧密的合作变得更加契合、高效。
李锋将天广实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的合作,描述为“海归和本土科学家的携手”——沈院士团队深耕领域数十年,已在抗体药物上游研发方面积累了丰硕成果,而海归团队则在抗体药物下游产业化技术上经验丰富,两厢对接,可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我们都有着尊重事实的技术型思维方式,又能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布局产品创新,所以合作很愉快,目前看来,结果是互利共赢的。”李锋说,埃博拉抗体药物MIL77就是最好的证明。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MIL77,全名为重组抗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联合注射液,由3个高特异性结合埃博拉病毒不同表位的抗体组成,采用了天广实自主知识产权的糖基化改造动物细胞表达体系生产,具有人体免疫原性低、易于规模化快速生产等特点。
在美国抗体药物ZMapp供应不足的情况下,MIL77的出现,给更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MIL77不仅治愈了那位英国护士,还治愈了一位意大利患者,并帮助几位身处感染环境的工作人员彻底脱离风险。
“这是国内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出口到发达国家并用在欧洲患者身上。MIL77能成功应用,反映出这些国家对天广实的技术能力、产品质量水平和实体验证的信心。”张伯彦介绍,目前美国一家公司已从天广实获得欧美市场的授权许可,为将来可能存在的埃博拉再次来袭做好准备。
有丰富经验,有核心技术,还要有优质平台。在美国基因泰克公司从事分析质控工作十余年,张伯彦深深懂得技术平台对于生物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而“对生物药来说,质量控制就是它的生命”。
因此,加盟天广实后,张伯彦推动引进了包括生化分析仪、成像等电聚焦毛细管电泳仪、细胞培养-ATF反应器等在内的一系列高精尖仪器,引进了国际药企经过二三十年建立完善的生物质量管理系统,帮助天广实建立了2000多平米的研发实验室,装备了有500升规模的抗体中试生产线,构建了国际一流水平的、抗体制备与人源化技术平台、抗体功能鉴定技术平台、ADC抗体研发生产平台,以及抗体生产工艺、质控、和中试生产平台等。
这些平台的建立,使天广实成为国内抗体类药物产业化和质量控制方面首屈一指的存在。“无论是单克隆抗体、裸抗体、抗体-偶联药物、双功能抗体等技术,包括细胞株的培养及质控的技术,天广实都非常全面。”
同样基于这些平台,“天广实在5年的时间里,完成了15个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其中10个是生物类似药,大多已经转让出去,以获取更多的资金维持企业生存,支持创新型抗体药物的开发。”
打造具有内生创新基因的企业
2016年8月16日,北京市科委发布“十三五”时期第一批G20(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企业名单,北京天广实成功入选创新引领企业。
“能够入选G20工程,是对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取得成绩的一个认可。”至于为什么入选,李锋认为,其中应该有MIL77的功劳,有天广实多年助力国家生物安全的加分,更得益于海归团队的创新理念对行业发展的引领。
李锋表示,“后续天广实仍会保持与军科院的紧密合作,做抗体药物的产业化,为构建国家应急防御体系、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水平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天广实的社会责任,也符合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
诚然,拥有成熟的产业化经验,拥有完善的技术平台,拥有与院士团队的紧密合作机会,这是天广实的优势。但李锋更强调另一点——“天广实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我们对生物制药这个行业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渗透后所形成的公司运营方式。”
更进一步解释,“以前,包括现在,国内传统药厂大多是生产型企业,以产能驱动。而国外的大型药厂大多是研发型企业,以研发驱动,它的生命线在于新药的产品线。这是国内外最大的区别,现在国内有些药厂也在谋求转型,通过吸收海归人才,逐步转型成创新型药物公司,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市场中国医药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也是天广实的追求。”同时,“现在国内的政策法规也在洗牌,使创新型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市场也对这类公司的价值越来越认可。我们希望,天广实在抗体药这个子行业,真正建设成为具有内生创新基因的企业,这是我们下一步的核心部署。”
围绕这一核心,天广实“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实现MIL60、MIL62、MIL和后续双功能抗体的产业化,推出更多的创新型药物。这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投入,因此现阶段的天广实是一手抓技术、抓项目,一手推动好的技术、项目与资本市场对接,进行股权融资,使公司真正活起来。
有人说创新是一种习惯,对天广实来说,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改进,也已成为一种习惯。但李锋强调,这种习惯是兴趣所致。“我们有压力,也有荣耀,但我们并不是被压力逼着走,也不是被荣耀诱惑着走,而是被兴趣推动着走。”
相对于管理,李锋更认可人的力量。“在创新型企业,人是最核心的资产。所以在天广实,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建立起一个以青年知识分子为核心力量的创新型企业。”“现在是合伙人时代,只有同舟共济,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才能把梦想载到目的地。”
“成为具有核心产品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李锋和他的伙伴们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