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味“打靶” 落实识字目标

2017-03-29武汉市蔡甸区第六小学余秀萍

成才 2017年5期
关键词:三点水形声字儿歌

■ 武汉市蔡甸区第六小学 余秀萍

趣味“打靶” 落实识字目标

■ 武汉市蔡甸区第六小学 余秀萍

凡是教过语文,特别是低段语文的老师都会有一种困惑,识字课枯燥无味,不仅学生学得没意思,老师教得也累,如何上好识字课呢?关键在于确定识字课的目标,把这些目标当成靶子,把握好了根本,绝不动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定准了靶位,瞄准了靶心,还必须有强大的内力和扎实的功力,才能挽箭拉弓,直击目标。识字课堂上,功力就是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它直接指向靶心,创设情境、游戏活动、师生互动等等都是冲向靶心的方法。而学生的兴趣,仿佛是射箭拉弓的内力,老师点燃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刺激,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识字热情,就能保证整堂课一气呵成,流畅自然。游戏、看图、猜谜、读儿歌、创编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推动识字课堂向着有趣高效持续发展。

一、激发兴趣,多种形式初读儿歌

《语文课程标准》中低段识字写字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喜欢,觉得学习汉字是有趣的。第二条就是读准音、认清形,两条要求实际就是课堂上帮助学生有趣地识字。儿歌、童谣是儿童比较熟识的语言材料,汉字学习的内容都隐藏在儿歌之中,识字方法也能从儿歌中获得,因此低段的识字教学跟儿歌的学习捆绑在一起,识字是不能从文本中剥离出来的。同时识字不只是识字,它就是阅读,识字的目的是阅读,其过程也是阅读,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综合的识字就是阅读中识字。因此我们只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读儿歌,才能让学生整体地去认识汉字。以一年级下册《识字三》为例,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学习要求通过诵读儿歌帮助学生学习儿歌中的八个生字,特别是五个形声字:情、清、睛、晴、请,而这些形声字巧妙地包含在儿歌之中。这首儿歌是这样的: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儿歌共六行两句,第一句写了晴天里河水边小青蛙保护庄稼捉害虫,第二句话提出倡议,让大家保护小青蛙。读了这首儿歌,我们不难发现,短短的两句话,节奏明快,韵脚分明,是一篇学生喜爱的儿歌。因此课堂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带着学生读好它,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体会汉字音、形、义的和谐统一。从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读明白,这便是第一个靶子。要精准射击,直达靶心,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第一,请个别学生初读,老师及时正音,通过老师评价落实把儿歌读正确这一教学目标。第二,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师生轮读、同桌互读等方式促进学生把儿歌读通顺、读流利。第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上自己的动作表演读。学生的基本手势、肢体动作都传达着学生对儿歌的理解,一方面为后面理解五个形声字的字义作铺垫,另一方面极大了调动了学生学习儿歌的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变被动的理解为自发的感悟,落实目标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实录(一)

师:谁来读读这首儿歌呢?

生读

师:“庄稼”这个词读得好,请你再读一遍。(老师出示“庄稼”生字卡)

生:庄稼

师:你注意到了这两个字是轻声,真好!全班跟她读。

师:请你也来读读儿歌吧。

生读

师:真会学习,你读好了两个轻声。出示字卡“眼睛”“事情”。全班读

(通过老师的评价及时正音,随文读书解决二类字的教学)

教学实录(二)

师:刚才王小明同学读得真好,摇头晃脑的,如果我们带上动作来读儿歌,一定会更有意思,来,大家站起来试试吧。

生自创动作表演读,随机请上三个孩子上台表演。

老师点评表演

师:你刚才第一个动作像鱼一样游,为什么?

生:第一句是河水清清天气晴,河水清清肯定有鱼游。

师:那双手从头上打开,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样表示太阳出来了,就是大晴天。

通过这种边演边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清、晴、睛、情等形声字形旁的意义,同时加入表演的元素,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有极强的表演欲和表现力,为后面深入学习、运用这些形近字作好铺垫。

二、增加趣味,多媒体巧妙介入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低段识字写字的第二点要求认识汉字,读准音、认清形、了解义,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随着学生识字量的不断增多,形近字的区别就成了识字课的难点。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可以从汉字特性的角度去思考,因为“字”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是有独立意义和灵魂的语言符号。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揭示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起源演变,触摸传统文化,提高识字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多媒体的介入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以《识字三》为例,这节识字课的难点在于五个形声字(清、请、晴、睛、情)的区别。这个靶子相当棘手,射中它,整堂课难点攻克,于是笔者大胆地采用多媒体的充分介入,增强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晴”字,屏幕右下角出现一个很小的“青”字,屏幕左上空出现一轮火红的太阳,熊熊燃烧,继而动画呈现太阳变成了一个甲骨文的“日”字,再由甲骨文变成篆书、楷书,最后“青”字跳上去,组合成“晴”字。在这一系列的动画进行的过程中,老师画外音讲解“晴”字的产生和演变。运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识字,不仅让学生触碰到汉字展示生命形态的形象美,还能从主观上感悟到汉字的产生、发展和特性,领悟到识字方法的同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顺利突破识字教学的难点,将识字教学的目标立体的、多元的呈现出来。

课堂实录(三)

师:同学们,听!(播放水流潺潺的声音)

生:流水的声音

师:你们看,水来了(屏幕上出现了水流动画)

师:看,水来了(动画出现流水图画变成甲骨文的 字)

师:这是人类的祖先最早写的“水”字,就是画了一个流动的水流。

(甲骨文的水字变成箓书、楷书)

师:这是我们现在写的水字,不过如果用它作偏旁的时候呢,又会变成这个样子。(动画出现水字变三点水,然后右下角青字跳上去组成清字)

师:这个字念清,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

生:我知道了它有一个三点水旁,就是河水清清的清字,它跟水有关。

师,你的办法真好!

多媒体的介入,集图象、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图文并茂,声画并举。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提高兴趣,拓展创编巩固方法

汉字学习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最终旨归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提升文化素养。教师要善于创设相关活动,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去,切实感受汉字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低段识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新字的认知,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语言材料,二度开发,创造更为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内容。例如《识字三》中的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如果能引导学生也像这样创编一首儿歌,想必一定能让课堂富有挑战和冲力。说起来是创编,其实是帮助学生将学到的识字方法整理成几句儿歌语言呈现出来。当然,对于低段的学生我们不可以随意拔高要求,一定是立足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方法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展开拓展活动,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渗透目标的落实。因此在引导学生创编的过程中,一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一点一点地放手,可以由填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句话,逐步引导渗透,顺利帮助学生完成创编。例如“晴”字,学生已经发现“太阳出来了,天气就晴了。”于是,老师就可以就势帮助孩子整理出第一句“太阳出来天气晴”。接着“清”字,老师边书写三点水,边提示出前半句“小河流水”,后面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补充,可以是“清又清”,也可以是“甜又清”,还可以是“可真清”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创编,获得创作的乐趣,也使得整堂课氤氲着浓浓的汉字味,传递着深深的汉字情。

课堂实录(四)

师:同学们,你们有了学习这些生字的好方法,真了不起,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到文中去,再来读一读儿歌吧。

学生读儿歌

师:这首儿歌的作者呀可真厉害,不仅让我们学会了识字的方法,还告诉我们要保护小青蛙。如果我们也能编一首这样的儿歌该多好呀,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出示第一个字“晴”

师: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字旁呢?

生:因为“日”就是太阳,太阳出来了,就是大晴天。

师:是啊,太阳出来天气——

老师出示第一句

生:晴

师:真了不起,来,读读你们创编的第一句。

生读第一句

师:这个字又为什么是三点水呢?(出示“清”)

生:三点水表示这个字与水有关。

师:是的,出示——小河流水( ),谁来填一填

生:清又清

生:甜又清

生:清又亮

师:最后一个字很重要,为了读起来更好听,可以把“清”字和“亮”字换一下,变成“亮又清”。

出示“小河流水清又清”,学生再读第二句。

师:这个字可难了——出示“请”

生:这个字可以说“有人说话就是请”

师:你的这句编得不错,刚好七个字。不过,我们一般寻求帮助才说请哟,还可以怎么编?

生:找人帮助就说请

师:这句不错。出示这句,学生读。

……

如此逐步让学生创编出五个形近字的小儿歌,如果现场学生的兴趣浓厚,还可以加入不认识的相关字让学生编编,如“蜻”,“精”等,创编的过程不仅融入了词语的积累,又加深了学生对形声字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识字教学是一项艰巨的教学工作,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作。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教学目标,瞄准靶位,不断地研究、探索识字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又趣味盎然地引导学生识字,避免重复机械地抄写和死记硬背,识用结合,学生就会轻松愉悦地完成识字的任务。

责任编辑 郑占怡

猜你喜欢

三点水形声字儿歌
认识带“氵”的形声字
第六讲 横折弯、三点水、人字头的写法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小议形声字
形声字运动会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九)
睡觉儿歌
水蒸气的“气”为何不带“三点水”
儿歌绝唱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