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魏晋南北朝“僚人入巴蜀”及其在巴地的分布

2017-03-29漆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巴蜀

漆娟

(四川文理学院 文传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6)

试论魏晋南北朝“僚人入巴蜀”及其在巴地的分布

漆娟

(四川文理学院 文传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6)

僚人最早是中国古代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先秦至两汉均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僚人涌入巴蜀大地。巴地的僚人主要分布在江阳郡、巴西郡、东宕渠郡、巴东郡、建平郡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僚人与巴人相互融合,对巴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僚;巴蜀;分布;融合

僚人是中国古代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属岭南土著,其文化艺术与物质文明都比不上中原汉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南方传统的越人聚集地区及巴蜀一带才开始出现僚。僚人,又称“俚獠”“夷獠”“群僚”等,“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支系滋繁、分布广泛的大族,史称 ‘诸僚’或 ‘群僚’”[1]4世纪三四十年代,原居住在今贵州境内的几十万僚人开始北上,他们大规模地进入巴、蜀、汉中等地,散布在梁、益2州境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僚人入巴蜀”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僚人入巴蜀

魏晋以来,僚人势大,故多见于史书文献。据《魏书列传第八十九僚传》载: “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党族也……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2]

史书记载,僚人是南蛮中的一种,他们习惯散居在山谷中,筑木为楼,居不着地,楼名干栏。僚人尤擅铸铜,以铜鼓为贵;崇尚鬼神,葬俗特殊,竖棺而埋;信仰鬼神,还有以人头向神灵祭祀的原始习俗。总之,僚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少数民族族群。

“僚”之名,又作“獠”,作为族称始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异俗》,文云:“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妇人妊娠七月而产。临水生儿,便置水中。浮则养之,沉便弃之,然千百多浮。既长,皆拔去齿牙各一,以为身饰。”[3]

汉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牂牁郡就分布着僚人。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时,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三国时,蜀国曾派大将张嶷征讨牂牁、兴古郡的僚人,招降2 000余人。东吴孙皓时期,薛珝与陶璜曾征讨交趾,平定夷獠。《资治通鉴》卷79《晋纪一》载:泰始七年 (471年)“吴大都督薛珝与陶璜等兵十万,共攻交趾,城中粮尽援绝,为吴所陷,虏杨稷、毛炅等……吴大赦,以陶璜为交州牧。璜讨降夷獠,州境皆平。”[4]晋时僚人开始活跃在川、滇、黔一带。正史中最早为僚立传的是北齐魏收所著的《魏书》,六朝以后,历代历史文献中不断出现关于僚的记载。

晋以前,巴蜀之地并没有僚人。僚人之所以大批进入巴蜀大地,主要与“十六国”时期成汉国的一项移民政策有关。西晋惠帝泰安二年 (302年),巴西宕渠賨人李特、李雄在成都建立大成国,后改称汉国,史称成汉。汉兴三年 (340年),成汉皇帝李寿派镇东大将军李奕南征牂牁。当时,成汉与东晋都想争夺牂牁、夜郎。为了不让牂牁之民落入东晋之手,李寿决定“引僚入巴蜀”,使僚人成为成汉政权的编户,充实蜀中郡县户口,向成汉国提供租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这样一来,僚人便大量地涌入蜀、巴及汉中等地。“僚夷原据西南深谷,秦汉以前未通中国,故《史》《汉》不详。汉末其族始出谷北迁,分布颇广,南起越巂,北至汉中,无处无夷僚踪迹。魏晋之间屡为蜀中大患。”[5]

关于历史上的“僚人入巴蜀”事件,史书记载颇多,兹摘录几条如下:

《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载:“势大赦境内,改元嘉宁 (346-347年)……蜀土无獠,是始从山出,自巴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十余万落,不可禁制,大为民患。加以饥馑,境内萧条。”[6]

《晋书载记第二十一李势》载:“初蜀土无獠,至此,始从山而出,北至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落,不可禁制,大为百姓之患。”[7]

《魏书列传第八十九僚传》云:“李势在蜀,诸獠始出于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攻破郡县,为益州大患。势内外受敌,所以亡也。自桓温破蜀之后,力不能制,又蜀人东流,山险之地多空,獠人遂挟山傍谷。”[8]

《周书列传第四十一僚传》云:“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山洞之间,所在皆是……喜则群聚,怒则相杀,虽父子兄弟,亦手刃之。”[9]

《太平寰宇记·四夷七》载:“蜀本无僚,李势时,诸僚始出于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落,攻破郡县,为益州大患。自恒元子破蜀之后,力不能制。又蜀人东流,山险之地多空,僚遂挟山傍谷,与夏人参居。”[10]

这些文献皆明确记载了“僚人入巴蜀”的情况以及入巴蜀后对当地造成的祸害。入巴蜀后的僚人遍及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北至汉中,东至重庆。据载,当时巴蜀的总人口最多约二三百万人,而移居巴蜀的僚人最多的时候可能多达三四百万,远远超过了汉族人口。成汉朝廷将这些初到巴蜀的僚人列为编户,规定他们需要向官府缴纳租赋。然而,到成汉国末代君主李势统治时期,国力已经大大衰微,朝廷根本无法继续控制僚人。成汉外有东晋大兵压境,内有僚人不服统治抢州夺县,再加上李氏弟兄相残,内忧外患,不久便被东晋所灭。从李寿引僚入巴蜀到成汉灭亡,前后不到10年时间。

僚人入巴蜀,虽然大规模地增加了四川的户口,但同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带来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僚人落后的经济文化导致了四川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滞缓。僚人作乱的事件不断地见诸于历史文献记载中。《蜀鉴》卷4“李寿纵獠于蜀”引梁朝李膺的《益州记》云:“晋康帝建元元年 (343年),李寿从牂牁引獠人入蜀。李雄时尝……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旁郡户三个以上实成都;又从牂牁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蜀土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獠遂挟山傍谷,与土人参居。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不为编户,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林履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诸夷之中,难以道义招怀也。”[11]

僚人原来世代深居山林,实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当他们迁徙到经济富庶、文化先进的巴蜀地域后,不仅生产发展突飞猛进,而且在社会组织方面,也从原来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整合成若干大的部族,其势力之盛,以致于可以与州郡官府的军队相对抗。东晋占领巴蜀后,对于野蛮的僚人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只能听之任之。僚人之乱,始于魏晋南北朝,历隋唐数百年,至宋代时才得以彻底平息。

二、巴地僚人

成汉是宕渠賨人李特父子所建之国,347年东晋大将桓温平蜀后,成汉的很多王族官宦逃回宕渠一带,有的很快成为巴僚酋帅,统治着当地的汉人与僚人。北魏时,朝廷任命僚人首领严始欣为巴州刺史并统领北僚。因此,巴地僚人在汉族或賨人大姓的控制下,逐渐地接受了新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汉族文化,但在深山老林中的僚人仍较多地保持了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并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巴地分布的僚人,称为“巴僚”,主要分布在江阳郡、巴西郡、东宕渠郡、巴东郡、建平郡等。

江阳郡,汉献帝建安十八年 (213年)设,治江阳县 (今四川泸州),约今重庆东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后贤志 (侯馥)》载:“侯馥,字世明,江阳人也。察孝廉,平西参军……表馥为江阳太守,往江阳之沘源,抚恤蛮僚……馥招降夷僚,修缮舟舰。”[12]晋惠帝永宁元年 (301年),益州刺史赵廞反晋,朝廷派遣平西将军罗尚率军入益州平叛。侯馥时任罗尚幕府中的参军,也随同来到巴郡。罗尚死后,巴郡大乱。后来,宁州刺史王逊上表让侯馥担任江阳太守,抚恤当地的蛮人和僚人。侯馥上任后,招降了这些夷人和僚人。可见,当时的江阳郡,已经有夷人与僚人在此定居。

巴西郡,西晋武帝太康二年 (281年)设,治阆中 (今四川阆中),约今四川、广元、南充、广安、达州交界地区。据《晋书列传第五十四殷仲堪传》,晋孝武帝时,朝廷征召益州刺史郭铨,犍为太守卞苞趁机劝郭铨谋反。时为荆、益、宁3州都督的殷仲堪果断杀死卞苞,制止了一场行将发生的叛乱,并将此事上报朝廷。但朝廷却认为殷仲堪没有事先察觉,将其降为鹰扬将军。不久,下令让益州所辖的梁州3郡人丁1 000人轮流戍守汉中,殷仲堪不肯接受调派,并上书朝廷陈述原因,“巴、宕二郡为群僚所覆,城邑空虚,土庶流亡,要害膏腴皆为僚有。”[13]殷仲堪认为,巴西、宕渠二郡已经被蛮僚占领,如果益州兵力不足,难以保全剑阁,群僚就更不容易控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适当增加梁州文武官吏500人,其他不变。又东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年),巴西人谯纵自称成都王,建立西蜀政权。413年,东晋大将刘裕任朱龄石为益州刺史,派兵讨伐谯纵。谯纵兵败自杀,西蜀政权灭亡。《宋书列传第八朱龄石传》载:“谯纵闻诸处尽败,奔于涪城,巴西人王志斩送。伪尚书令马耽封府库以待王师。道福闻彭模不守,率精锐五千兼行来赴,闻纵已走,道福众亦散,乃逃于獠中。巴西民杜瑶缚送之,斩于军门。”[14]谯纵被杀后,他的手下大将谯道福逃到僚人居住的地区,结果被当地老百姓抓住送往官府。从这些史料记载可知,巴西、宕渠2郡当时已有大量僚人居住。

汉献帝建安六年 (201年),改固陵郡为巴东郡,治鱼复县 (今重庆奉节东),三国时期东吴设建平郡,治巫山县 (今重庆巫山北)。南朝刘宋明帝泰始 (465-471年)初年,建安王刘休仁举荐孙谦为明威将军兼巴东、建平2郡太守。这2郡在三峡地区主要居住的是蛮、僚等少数民族。由于当时官府对待这些蛮夷之族皆使用武力镇压,所以明帝准许孙谦招募8 000兵士随同上任,但孙谦坚决推辞。《梁书列传第四十七良吏传》载:“泰始 (465-471年)初,(孙谦)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八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竟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15]

孙谦认为,蛮夷之所以不归顺朝廷的统治,主要还在于官府没有以礼相待,治理蛮夷宜用仁义之法。所以,孙谦在到达2郡任上后,对于境内的蛮僚施以恩惠,推行教化,并放还先前抢掠来的蛮僚,终于使2郡得以安定。孙谦也因此在僚人中获得了极大的威信,3年后,朝廷升任孙谦为抚军中兵参军。

渠州、蓬州、通州等地分布的僚人。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 (537年)设渠州,治今四川渠县;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569年)设蓬州,治安固 (今四川营山东北);西魏废帝二年 (553年)改万州为通州,治石城 (今四川达县)。《周书列传第七李辉传》载:“建德元年 (572年),出为总管梁、洋等十州诸军事、梁州刺史。时渠、蓬二州生僚,积年侵暴,辉至州绥抚,并来归附。玺书劳之。”[16]渠、蓬2州僚人经常发动暴乱,李辉总管梁、洋等10州诸军事、梁州刺史,采取怀柔的少数民族政策,因此,僚人纷纷归顺。 《周书列传第三十一辛昂传》载:“亮又以昂威信布于宕渠,遂表为渠州刺史。俄转通州觐见。昂推诚布信,甚得夷僚欢心。秩满还京,首领皆随昂诣阙。”[17]辛昂任渠州刺史、通州觐见时,亦同李辉一样,以仁义之礼对待境内夷僚,因此深受僚人的爱戴。当辛昂任满回京时,夷僚首领也随同他一起朝见天子。由以上这些史料可知,渠州、蓬州、通州一带也居住着獠人。

巴州分布的僚人。巴州,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 (514年)设,治在归化郡 (今四川巴中)。《魏书列传第五十三邢峦传》载:“又巴西、南郑相离一千四百,去州迢递,恒多生动。昔在南之日,以其统绾势难,故增立巴州,镇静夷獠,梁州藉利,因而表罢。”[18]邢峦乃北魏名将,他在上书宣武帝时,便提到了巴州的夷僚。南朝萧齐时,专门设立僚郡管理巴蜀僚人。魏晋以后直到唐代,巴地僚人势力仍很大。主要活动在巴、洋、集、壁等州,巴州几乎数百年都是僚人的天下。

此外,在南平郡之渝州、万州郡之忠州等地,皆有关于僚人居住的记载。如《天平寰宇记》卷136《山南西道四》“渝州”条云:“大凡蜀人风俗一同,然边蛮界乡村有獠户即异也。今渝之山谷中有狼峱乡,俗构屋高树,谓之阁栏。不解丝竹,唯坎铜鼓,视木叶以别四时。父子同讳,夫妻共名,祭鬼以祈福。”[19]又《山南东道八》之“忠州”条载:“夷獠颇类黔中,正月三日拜墓,二月二日携酒郊外迎福,除夜然 (燃) ……”[20]

总之,历史上的“僚人入巴蜀”事件,使相当多的僚人纷纷进入巴域各地,在巴地的许多地方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生活,也不时发生暴乱。当地方官吏采取怀柔政策时,他们又往往归顺朝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巴域境内的僚人虽然是社会中一种不安定的因素,但同时,他们又与巴域人民一起,共同塑造着巴域的历史。

三、僚汉融合

僚人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文化特色与汉人迥然不同,进入巴蜀的僚人与当地汉族的融合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总的来说,整个南北朝时期,这种融合很缓慢,因为僚人占据的地区,战乱频繁,汉人大批外逃,大片土地废弃,朝廷在这些地方也未设置郡县。很多地方为僚人所控制,他们与汉族的接触也很少。他们只是增加了当地的人口,并没有融合于汉族的血脉中。

南朝侯景之乱后,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江陵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梁元帝。承圣元年 (552年),梁武帝第八子、梁元帝之弟萧纪在成都称王。梁元帝见形势危急,只好请求西魏出兵。梁氏兄弟争夺王位的大战开始,巴蜀大地再一次陷入动荡中。《周书列传第十三尉迟迥传》载:“侯景之渡江,梁元帝时镇江陵,既以内难方殷,请修邻好。其弟武陵王纪,在蜀称帝,率众东下,将攻之。梁元帝大惧,乃移书请救,又请伐蜀。”[21]553年,西魏废帝派遣大将尉迟迥率军攻蜀,很快平定了蜀地。

此后,巴蜀各地逐渐趋于稳定,朝廷在僚人居住的地方重新开置郡县,从而加快了民族间的相互融合。《通典》卷187《边防三·南蛮上·序略》载:“其獠初因蜀李势乱,后自蜀汉山谷出,侵扰郡县。至梁时,州郡每岁伐獠以自利。及后周平梁、益。梁,汉川;益,蜀川。自尔遂同华人矣。”[22]僚人逐渐地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生产方式,并与汉人通婚。

僚人与汉人的融合在巴蜀之地是不平衡的。如秦岭南麓、渠江上游的僚人最早与汉人接触,僚汉融合更为彻底。《隋书·地理志 (上)》云:“(梁州)傍南山杂有僚户,富室者频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23]此处的梁州在今汉中一带,当时,梁州附近的僚人中,富裕人家很多与汉人通婚,衣服、住行、语言与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可见,至迟在隋代,此地的僚人基本上已经与华夏民族融合了,其他地方的僚汉融合则相对较晚。总之,僚汉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融合的进程又各不相同。

宋以后,僚人大体上已基本上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融合。明清时,仍然有少量僚人在大山深处活动。据清代嘉庆《东乡县志》记载,在东乡县东边的深山穷谷之中,有一处非常偏僻、人迹罕到的地方,其悬崖绝壁内有岩洞,有游民藏匿其间。官府派人去巡查,只见此地山高岭峻,树木不生,也没有田地可以耕种。向周围邻里一打听,结果他们都说没有路可以到达,即使沿着山崖攀援上去,也很少有人到过那个地方。东乡县即今宣汉县,古巴渠县为其中的一部分。《太平寰宇记》卷137《山南西道五》“达州”载:“巴渠县,在两汉与宣汉县地同,梁大同 (535-545年)中析置,以境在巴州宕渠内,故为巴渠县焉。隋初废,唐永泰元年 (765年)又析石鼓县之四乡地置,在东关水北五十步。此县是当夷獠之边界,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24]该县境内现存有数百处僚人岩墓以及“蛮子洞”,应该是北周时期僚人留下的遗迹。

僚人大规模进入巴蜀及汉中等地,从原始的、半奴隶社会状况直接进入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并与之磨合,对于四川特别是巴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古以后1 000多年来,可说是由汉人、僚人以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推动着巴蜀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红.巴蜀移民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6:88.

[2][8][18][北齐]魏收,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1 913-1 914、1 914、972.

[3][晋]张华,等,著;王根林,等,校点.博物志(外七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2:932.

[5]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4:141.

[6][12][13][晋]常璩,撰;汪启明,等,译注.华阳国志译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389-390、650、1 871.

[7][唐]房玄龄,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晋书[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2 622.

[9][16][17][21][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604、166、473、237.

[10][19][20][24][宋]乐史,著;王文楚,等,校点.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3 405、2 660、2 889、2 678.

[11][宋]郭允蹈.丛书集成初编·蜀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5:52.

[14][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936-937.

[15][梁]沈约,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梁书[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695.

[22][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5 051-5 052.

[23][唐]魏征,等,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隋书[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737.

[责任编辑:丹 涪]

K235

A

1674-3652(2017)01-0031-05

2016-11-28

漆娟,女,四川达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地方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民國巴蜀舊體詩話知見錄
巴蜀符号:巴蜀文化的源头与活水
“首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巴蜀少年齐上一堂云团课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巴蜀汉碑书法艺术探究
袍哥文化与巴蜀现当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