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叉地带”下的流动性与反思
——以小说《人生》为例
2017-03-29王焕阁
王焕阁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城乡交叉地带”下的流动性与反思
——以小说《人生》为例
王焕阁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城乡交叉地带”既是一个矛盾地带,也是一个流动地带。这里的青年较早接受城市文化的影响,渴望到城市发展,但是由于受社会限制,他们无法离开农村。《人生》展现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命运起伏,反映社会制度的局限性,肯定高加林自我奋斗精神。反观现今,青年亟需高加林式的奋斗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使人生更有意义。
路遥;人生;城乡交叉地带;流动性;反思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柳青深入人民的创作精神,路遥深受柳青影响,坚持在他的“城乡交叉地带”上为人民写作。他的“城乡交叉地带”不是一个封闭性的矛盾交叉地带,而是具有流动性,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改革开放打破了农村和城市各自封闭的天地,开启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上的人们相较于农村,较先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接触到先进的技术。他们更加向往城市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方式。他们对农村的落后深恶痛绝,对农村止步不前痛心疾首,同时又由于受到现实社会制度的制约,扼杀了他们到城市发展的可能。这是他们无法改变的现状,冲突之下,不免急功近利,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犯一些错误。路遥亲身经历过农村知识青年从农村到城市发展的不易,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浓缩在小说《人生》中。他的小说蕴含着人生的大道理,做人的本质。这些对我们当下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高加林的事业、爱情流动
小说《人生》通过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最终又回到农村的地域流动和在刘巧珍、黄亚萍之间的情感流动,展现青年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失误,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给当代青年以启迪。
(一)农村-城市-农村的流动
《人生》中,高加林事业追求的轨迹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他生长在农村,读书在城市。从农村到城市读书,使高加林了解到农村和城市世界的大不同,同时也使他对农村厌烦,想要离开农村。他不安心于祖辈们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1]7,一辈子窝在高家村。他急切地想要摆脱土地,到城市去发展。为此,他拼命学习,结果却是高考失利,成了乡村民办教师,又因为他的教师职位被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三星取代,他不得不成为农民,上山劳动。
高加林有着自己的自尊,他要向人表明他是一个强者。于是,他穿的很破烂,没命地劳动。后来,他的叔父从部队转业回家,马战胜为了讨好他的叔叔,安排高加林在县里做通讯干事。这使他真正的实现了想要到城市去的梦想,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他甚至觉得像梦一样,“情绪好几天都不能平静下来”[1]141。在城市里,他的才能得以施展,他的采访报道感人至深,他的篮球打得又快又准,他很快成为县里的明星。这时期他的精神是愉悦的,他处在青年知识分子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状态中,他内心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但是,因为与黄亚萍恋爱遭到了张克南母亲的嫉恨,被张克南母亲揭发他走后门的事实后,又被送回原籍,再次成为农民。高加林的事业追求是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的一个过程,也是高加林理想从实现到破灭的过程,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对农村的限制和农村知识青年有才无路的现状。
(二)刘巧珍-黄亚萍-两者皆失的情感流动
高加林失去民办教师职业后,梦想破碎,整个人处于颓废之中,极需安慰。刘巧珍帮高加林卖馍,送他纸烟,维护了高加林的自尊,避免了高加林的尴尬。刘巧珍的真情告白弥补了他内心的空虚,激发了高加林对生活的热情,他渐渐相信在黄土地上,生活依然甜美。
随后,他到城里工作,重遇高中同学黄亚萍,两人相谈甚欢,他感到刘巧珍乏味单调,不能满足他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因此,他放弃刘巧珍,选择黄亚萍。与黄亚萍的恋爱中,他们享受完全“现代”的恋爱方式,生活在另一种天地里,这是高加林从未有过的生活,也是他极力追求的,像梦一样的生活。但是,由于张克南母亲的揭发,高加林失去县里的工作,他与黄亚萍的爱情完全变成了泡沫。此时,刘巧珍已经另嫁他人。路遥的笔下,黄亚萍是现代城市的象征,繁华、新颖和美丽,刘巧珍则是农村质朴的象征,她身上有着土地般宽容、博大的情怀,但相较于城市的新鲜华丽则显得落后。高加林在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的徘徊与失去,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告诫青年在人生选择中应坚守本心,同时也宣扬了路遥倡导的坚守美好人性的价值观。
二、高加林命运起伏成因
路遥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写这个小说,不只是想把这个悲剧告诉人们,而是力求通过对他们悲剧性命运的描写,启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去思考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思考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包括事实上的不平等。以促进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找出产生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人物性格的一些原因,吸取教训,从而提高人们对人存在的价值的认识。”[2]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发展最终回到农村的原因不仅有时代局限,还有高加林自身的性格缺陷。
(一)时代的局限
改革开放开启了现代社会发展新模式,尤其是经济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各种新兴商品充斥市场。农民,尤其是高加林一类的青年,他们受到外面各种新鲜事物的吸引,已不满足于仅依靠土地生存,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如“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58年)而制定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定了农村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迥然有别,严格执行户籍管理制度。”[3]极大地限制了农村青年的出路,控制了他们的流动,使他们的抱负无法施展。
限制农民的流动,也就意味着将农民禁锢在一个地方,这就限制了农民选择职业的自由。所以高加林高中没考上大学就只能回到农村。但是,农村向城市进化已经无法阻止,如小说中马栓胳膊上明晃晃的镀金链手表,农民赶集时年轻人的时髦装扮,甚至农村赶集也是农村发展的标志。农村青年渴望到城市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然而由于管理方式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路遥正是通过塑造高加林这一形象,展示社会问题给大众看。
(二)高加林的性格缺陷
当然,高加林工作失败,爱情丢失,并不仅仅是社会的原因,还有高加林性格上的弱点。他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好高骛远,得意忘形,一时被眼前利益所蒙蔽,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他失去工作时,得到刘巧珍的爱情的抚慰和温暖,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一切发展顺利,受到他人的崇拜时,欲望却在不断膨胀,尤其是黄亚萍告诉他,可以在南京给他安排工作时,他更是豪言:“我联合国都想去!”[1]180。这正如德顺爷爷教育他:“你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呀还是入地呀!”[1]200可是他依然不顾德顺爷爷的教诲,一心想要到更大的天地去发展,执意选择放弃刘巧珍。最终失去城里的工作和最爱他的刘巧珍。
路遥以作家敏锐的眼光观察到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性的堕落,他通过塑造刘巧珍和德顺爷爷这两位有着高尚品德的人物,给高加林这样的面对人生选择的青年们以温暖和引导,正如路遥说:“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我觉得,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简单地看做是带有封建色彩的,现在已经不需要了,那么人类还有什么希望呢?不管发展到任何阶段,这样一种美好的品德,都是需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基本的保证。”[4]192令读者在淡淡的抒情中,感悟人生的价值,引起内心的共鸣,进而不自觉地反思,并引起警醒。
三、高加林个人奋斗精神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路遥的小说经过几十年的洗礼,已经成为畅销书。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他的小说中蕴含着我们现在社会极度需要的的浓浓的真善美以及青年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中依旧自强不息、勇敢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目标的自我奋斗精神。卡斯特维特罗说过:“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5]阅读小说《人生》,也即是阅读高加林困难克服的过程和他人格升华,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关注高加林的个人生活历程,除开他自身的性格弱点,他完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自我奋斗者。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想刚开始大解放,个人思想逐渐觉醒,个人逐渐从集体中走出来。此时高加林带着他的那种敢于突破自我的闯劲跃入读者的视野,给读者带来一股向上的力量。他心怀梦想,任代课教师时,积极学习,认真教学,得到村民的尊重,是全公社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有自己的目标,想要转成正式教师,有机会去更大的地方。为此,他在认真努力着。在他失去教师岗位后,开始发了疯似地干活,虽然有赌气成分,但不能否认他的上进,他甚至学会了犁地和难度很大的锄地分苗。在省城做记者时,他以英雄般的献身精神深入受灾地区,写出一篇篇深情感人的报道。参加篮球队和其他的活动时,各方面表现优秀,是县里的明星,同时他内心还有更大的愿望,到更大的城市去发展。他认真教学是他责任心的体现,他追求外面的世界是他向上发展的精神的体现。他放弃刘巧珍时的大哭以及他重回农村时的忐忑,说明他的内心还有善良。假如他身在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环境中,他完全是一个富有激情的强者。
观照当下,社会发展,但是社会上一些人“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6]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个人行为缺失造成的。他们心中失去了道德底线,甚至是没有道德观念。一切从私欲出发,体会不到人间的真情。没有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使得他们浑浑噩噩生活,进而导致人生的空虚和堕落。通过阅读小说《人生》,感受高加林在困难时期的不服输,时时充满激情、向上奋进的精神,能够激发青年的热情,促进现代社会的更好发展,如路遥说的:“在最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是那样高尚美好,反过来又折射到今天的现实生活,因为今天的现实生活正好缺乏这些;我尽管写的是历史,但反过来给今天现实生活以折光。透过这些,怀念过去,并思考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是今天呢?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有些淡漠,心与心隔得有些远了。”[4]209
路遥的作品能够吸引大批读者与路遥坚持为人民写作,坚持小说是构建美好生活的观念是分不开的。他说:“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和一种过分的自我主义。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使自己生活得很好,也要想办法去帮助别人。”“作家的全部工作都应该使人和事物变得更加美好;让生活的车轮轰隆隆地前进。”[4]118这也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文学不仅仅是‘体现’某种社会价值准则;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巩固和传播这些价值准则的重要工具。”[7]对于作家而言,虽然作品不能成为道德的宣扬书,但是文学应该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扫除社会上的颓废萎靡之风。而现在许多的小说创作者写小说一味谋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基本的普通大众,作品华而不实,仅仅是一时畅销,随后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综而观之,路遥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是他在小说《人生》对青年人的真心教诲,要认真地走好人生关键时刻的每一步,并且要心怀激情,拥有梦想,敢于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个人奋斗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文学影响人生,是人生的导师,因此,文学创作者也需观照现实生活,不仅看到社会上的丑陋一面,更需要看到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一面,并用美好驱散社会中的黑暗、丑恶,给读者一个充满着美好和希望的世界。
[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蒋芹.“生活的色彩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访影片《人生》编剧路遥[J].电影评介,1985,(01):11.
[3](日)安本·实.路遥文学中的关键词:交叉地带[J].小说评论,1999,(01):91-96.
[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5]杨绛.艺术是克服困难——读《红楼梦》管窥[J].文学评论,1962,(06):110-115.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2014-10-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7]张宏.重走现实主义道路——论路遥的文学意义[J].文学理论与批评,2007,(06):40-46.
The Liquidity and Reflection under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rsecting District——A Case Study of Life
Wang Huan-ge
(Schools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Shaanxi 723000)
Urban and rural intersecting district is not only a conflict zone,but also a flow zone.The youth here get the impact of urban culture at an early age.They desire to live in the city.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social system,they cannot leave the countryside.Life unfolds the ups and downs of rural youth Gao Jialin,reflect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glorifies the spirit of private struggle of Gao Jialin.The youth urgently need to foster the spirit of private struggle like Gao Jialin,persue self improvement constantly and make their lives more meaningful.
Lu Yao;Life;the urban and rural intersecting district;liquidity;reflection
I247
:A
:1673-2014(2017)01-0041-04
(责任编辑 史素芬)
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LGYCX1601)。
2016—10—21
王焕阁(1991—),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