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2017-03-29董秀萍
文/董秀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媒体已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媒体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电视媒体亟需得到创新,本文主要从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创作的内涵入手,深入研究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创作的功能及其规律,对电视媒体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一、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内涵
一般来说,电视播音主持为播音员在电视面前用各种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传递节目中的一些信息。主语言和副语言在电视节目中都经常会用到,可以更加立体的表达索要表达的内容信息,观众可更加透彻的了解节目中所描述的事物、能感受到节目人物的感情等。电视节目中,副语言主要是起到辅助表达节目中表达的内容的作用,其主要是:(1)补充播音员用有声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2)流露播音员的感情,提升节目的真实性;(3)可对重点信息进行强化。在电视节目中,播音员用副语言创作的可使得节目更加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展示播音员的个人魅力等,因此,副语言创作对播音员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二、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
(一)向受众传达更丰富的信息
在日常的节目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要多样,传播的信息也非常丰富多彩。一个节目中如果只有有声的语言,那此节所传递的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只是发挥了语言所带来的信息,电视节目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电视节目中,可以采用电视播音取代广播播音,从而可以展示更多的信息。因此,利用好副语言创作会给电视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同时,在电视节目中,还需要主持人良好的形象与素质,具备副语言创作的能力,为观众提供一个更有视觉冲击效果的好节目。主持人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努力,提升个人的能力与修养,从而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副语言创作,准确把握节目的定位。
(二)有效地增强传播效果
电视传媒的起源也是从民众中来,受众群体也是民众,因此,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带有传输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节目中,有感情是可以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但是有些感情在节目中是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节目就没有足够的渲染力,因此需要副语言创作来表达,展现节目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创作规律
(一)微笑交流
微笑交流是一种展示乐观向上的心态的交流方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电视台的有些节目中,节目主持人时常面带微笑与节目面前的嘉宾与观众对话交流,传递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在对节目中的一些人物进行采访录制时,面带微笑,体现出对他们的一种尊重的态度。事情都是有一个适度的,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势必会有负面的效果。在做电视节目时,主持人应该适度的微笑,合时宜的微笑,避免干笑、不自然的傻笑,否则会有反作用,影响节目质量。把微笑当成一种常态,并且把握好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眼睛传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眼睛关注的点自然是非常的重要,因此,主持人应该更加重视在节目中眼神传递信息的作用。同时,节目中也应该多注意观众的眼神,观众是评价节目最好的老师之一,观众的眼神里传递着各种信息,捕捉到观众的信息,就可灵活自如地与观众进行切实有效的互动,达到心心相通的效果。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应该充分的抓住眼神创作副语言的机会,主要有以下要点:(1)对节目中的对象及节目中的主题内容适当的眼神副语言创作;(2)抓住节目中信息点,在合适的时间里流露出真实的感情(眼神);(3)在整个节目中,主持人的眼神传递的信息一定要与节目的主题相符,使节目传达的效果最好。
(三)情境感受
在一个节目中,节目主持相关人应该去现场感受与体验现场所展示的情景。主持人带给观众的态度有一定的立场与观点的影响,作为形声一体化的传媒,在展示节目中传递的信息时应该需要与语言广播等有一定从差异性的,电视节目应该带给观众一种现场的真实、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通过节目中的语言或文本的语言,展示节目中需要传递一种信息。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进行情感串座副语言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第一应该自主的投入到环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景;第二应该看透现象,揭露出事务的本质;第三应清楚的看出节目中人物的真实写照。
四、结语
电视媒体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传播媒介作用。电视媒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后,可从采用包括微笑交流、眼睛传神、情景感受等副语言创作的方式增强电视节目的效果,提升电视节目的影响力。
[1]金重建.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现代传播,2014,09(218):85-89.
[2]张岳.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07):147-148.
[3]杨启秀.论述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及运用[J].商,2015(11):193-193.
[4]张玉红.探讨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视听,2016(6):106-107.
[5]王娜.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探讨[J].新媒体探究,2016,2(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