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7-03-29陈梦莹
陈梦莹
(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创业行为,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2016年6月6日,国家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在我国,体育产业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也由原来的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向融合体育产业发展以及自主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进行过渡转变。
1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即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5届的3.0%。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半后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1]。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开始认识到创业这一关键词,并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1995年,发布了《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得到了关注。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至此,我国对于大学生的创业给予了关注,到2002年,国家教育部正式确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成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相关大学或教育机构开设了公商管理课程(MBA),其对象针对的主体是已经创业成功的具有一定商业实力的群体,其内容也主要是培养企业中的高级管理理念,这一课程的设立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表现。
近几年,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工作,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综合教学等多模式相结合的创业课程培养体系,以创业人才培养为目的,创业教育逐步发展趋于成熟。大学生创业行为刚经历萌芽期的发展阶段,如何总结经验,寻找特色,把握出口是一个做好创业教育十分关键的问题。
2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分析
2.1 对于体育专业创业者素质分析
创业素质是一种综合能力,由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素质等构成。针对创业者的,主要考察的是创业者的素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素质。下面,作为四个因素加以细分——
因素一(创业意识):创业需要、动机、意向、志愿、信念、价值观;
因素二(创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社会技能);
因素三(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成就动机、创业思维、创业意志、创业个性(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与生物性);
因素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经营决策能力、抵御风险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公关能力。
创业意识上,体育专业大学生通过体育考取大学,并在大学里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专业培训,将技能实践与创业方向相结合的意向较为强烈。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通过技能在各类培训机构或学校进行教学兼职。在教学的过程中,与社会关系的增近,激发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的意向。
知识结构上,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培养主要分为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三个主导方向,同时还有诸如体育新闻、体育表演等分科方向。非专业知识中,体育专业大学生具备高学历,但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虽然与社会的融入度较高,但是对于创业的理解过于理想化,创业手段单一,因为相似模式易造成恶性竞争。
心理素质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抗打击等积极的心理素质,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性格外向善于交流,这些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普遍性格特征,为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创业能力上,因为创业意识与心理素质的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但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急于求成,在思想上排斥创业的细节追求,他们对在真正涉及到经营的过程中,对于散发传单、推销产品、教学课程等有不屑一顾的心理。对困难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常常盲目乐观,取得成功骄傲自满,碰上困难灰心丧气。而创业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和付出艰巨的努力。
2.2 体育专业创业教育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作为独立的科目开设,教育者也多是由辅导员、班主任或社会创业者来兼职担任创业导师,创业经验局限于理论素质和案例积累上。教育形式仍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再通过教学模型帮助学生接受创业知识。其教育的侧重点,还在于做大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对创业者本身进行关注培养,掌握创业者的心理动态,引导创业者树立积极正确的创业态度。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于教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他们习惯于做实践者,通过不断创业实践来获得创业体验。
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特有的创业模式,创业教育应该具备完善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标准,通过评价创业成果来显示教育水平,检测创业教育的成果。通过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监督创业教育的过程,也可以辅助学生对自我创业成果的评价,获得及时地反馈信息,以此来分析整理,改善或整合自己的创业模式,有计划地调整发展方向,从而有效的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的良性发展[3]。
2.3 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分析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往往都是以单一的健身或体育技能培训机构为创业模式。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已毕业大学生,创业的趋向都是以高校为中心点,向周围的辐射范围进行创业活动。创业的项目也基本按照大学生的需求进行设计,譬如日用品零售、二手交易、家教、健身培训等常见模式,还有一些诸如速递、网上交易等新兴模式。
而以上的创业行为,和创业教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往往只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在创业教育者的理论教授中。而作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基本以创业模拟大赛以及创客空间等形式进行。
创业模拟大赛。以创业方案设计为主要形式,以竞技比赛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育形式。通过确定团队,设立项目,宣传推广,演讲展示等环节进行。该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对创业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本身文化成绩处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之下,文化基础薄弱反映到语言方面以及逻辑思维表达方面都有所欠缺,在这样的创业模拟大赛中往往处于劣势水平,不能适应这样的创业教育平台。
创客空间。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社区化运营的工作空间。也可以作为一种学校管理下的创业实践活动。其形式主要是挑选创业人才,提供交流空间和实验室,将创业想法具象化,并形成实物。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客空间仍停留在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创业思维的开发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该平台不能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
以上两种创业实践平台仍停留在设想与假设的过程,通过演讲与问答的形式来作为评判标准,缺少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者,教育效果欠缺。
体育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需要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安徽某高校体育学院于2010年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学校”,以健身房为模式,提供创业的实践平台,这也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一次尝试。在对于这一创业行为的考察过程中,以及对体育专业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者的交流中,发现该创业群体创业愿望是单一对普通商业模式的模仿,对于商业模式的具体运作,以及原理和意义,不愿过多的探索。创业者思想稚嫩不能发现问题关键并及时修正。
3 对策与建议
3.1 结合实际,调整专业比例,优化资源
将创业教育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第二技能,进行选修学习,从人才储备、人才培养的角度加以重视。为有创业意愿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系统的教育,通过模块教学,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学习创业技能,培养其创业素养,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课程体系[3]。创新创业教育教法,实现课内教育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战训练相结合、系统教育与专项内联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全面提高的有效载体,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的整个过程中。
3.2 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创业教育师资人才库
以高校为平台,以校园课程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聘用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进行教学或培训。确立“人才标准”,发展培养“签约教师”,配备创业教育导师,培训基础课堂教学方法。以提升教育培训质量为目标,整合利用社会各类师资人才的力量,加快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创业师资人才库,作为储备,为教育培训输送及储备相关行业内的专业化人才。通过人才库的建立,教育资源得到不断的打造与升级,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资源库扩充提升的过程,解决了教师资源闲置与创业教育内容的更新。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3.3 利用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规模的创业计划竞赛,通过这些真实模拟创业过程的赛事,作为体育专业学生们检测自我创业素质的方式。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短期的创业活动,以健身房或培训活动等为项目进行的尝试,进行阶段性的评选以及总结。通过对这一类活动的一个观测和调查,寻找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特点,以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两个部分组成,帮助体育专业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和感受创业的细节体验和心理感受。通过及时性的评选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4 结语
体育专业大学生是当前素质较高的就业群体,也是自主创业的主要力量,在创业过程中,只要引导有度,措施得力,创业活动的成功机率将大大的提高,大量的中小企业家将从这些人中间产生,就业岗位也将大量的被创造出来,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就相对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4]。
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走向成熟,加强对高校体育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建立具有特色的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过程,可以更好的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探索出一条适当的发展方向,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刘福奎.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由之路[N].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41.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3]刘鹏.赵明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思考[J].山东农业教育,2016(1):46-48.
[4]王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时代教育,2016(24):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