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辅导员精准资助工作的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

2017-03-29陈周庆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陈周庆

(池州学院商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1 “精准资助”的提出

1.1 呼应精准扶贫政策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2015年中央将“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也提出了要加强教育脱贫力度,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1]。2016年,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指出,今后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努力实现“精准资助”,要建立起以“精准资助”为抓手的工作机制[2]。学生资助工作在脱贫攻坚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保证了贫困家庭子女能完成学业,促进了教育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因教致贫和因教返贫。

高校辅导员作为资助政策的宣传阐释者、资助实施的公正裁判者、资助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和资助对象的教育引导者[3],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背景下,由“精准扶贫”发展而来的“精准资助”工作理念,无疑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

1.2 直面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奖、贷、助、勤、补、免”的学生资助体系已基本建立,各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生资助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2.1 贫困生认定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贫困生认定都是采取“个人申请+班级评议认定推荐”的方式进行的。在信息不对称和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的一枚公章和一纸材料就成为最重要的认定依据和凭证。但这或许会出现类似问题——当地政府会出于人情甚至利益,而弄虚作假,导致并不贫困的学生成为了受助对象。另一方面,由于实行个人申请制,部分确实贫困的学生因为自尊心较强,具有自卑心理,反而出现了不愿申请,拒绝资助的问题。从而出现了“应助而未助”的结果。

同时,认定形式也影响着精准性。申请人上台陈述家庭情况或者提交家庭经济情况书面说明材料,然后评议小组成员再投票或打分进行评定。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同学为提高当选的概率,会夸大家庭贫困程度,甚至相互“比穷”和“比惨”。另一方面,由于评议小组成员基本是由学生代表组成,在评定过程中一些人情票和人情分等非量化因素也影响着结果的精准性。

部分辅导员对资助工作的责任感不强。部分辅导员未全程参与贫困生认定过程,只做“甩手掌柜”,主观随意性较强,导致资助工作存在巨大风险。另外,有些辅导员采取“轮流坐庄”“平均主义”这种貌似公平的方法来选择资助对象;甚至将不贫困的学生纳入资助对象,随意扩大资助对象范围。这种做法既违背了资助政策的初衷,更无法做到精准资助。

1.2.2 辅导员的资助帮扶理念需进一步优化 物质资助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资助,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并最终成长成才,实现立德育人的目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涉及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是人类最低的需求层次,由低及高,还有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资金需求虽是贫困生最主要的需求但也是最低层次的需求,而精神激励则是让贫困生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4]。

但实际工作中,大部分辅导员认为将贫困生认定结果上报学校后,资助工作就结束了,缺乏对困难生心理上的关心和帮助,也忽略了对贫困生的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能力方面的帮扶,资助的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2 精准资助的价值追求

2.1 追求教育公平

2.1.1 教育公平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公平正义”也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因此教育公平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而精准资助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贫困生资助工作影响学生切实利益,关系贫困生成长成才,也是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资助工作的精准性直接影响到资助结果的公正性,影响到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对公平的价值判断,也影响到对辅导员老师、对学校、对社会的整体评价,甚至影响到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资助工作不精准而导致的资助不公问题所引发的校园暴力案件和社会争论也时有发生,因此辅导员要通过“精准资助”,实现“资助精准”,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2.1.2 精准资助工作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教育公平的问题[5]。当困难学生因经济拮据而无法就学或继续完成学业时,教育公平便无法得到保证。而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学校开展的具体资助工作,从实施层面有效地缓解和解决了困难生的实际问题。显然,资助工作对于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

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应当遵循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三大价值理念[6]。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时平同样也要坚持这三个方面。

追求资助的起点公平,是指在符合资助政策的前提下,要确保所有学生获得资助的权利和机会是平等的。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充分了解政策,广泛宣传,精准识别,保证所有学生均能知晓政策,确保机会的平等,实现起点的公平。

追求资助的过程公平,是指在评议困难生及评定受助对象时,操作过程的公平问题。操作过程的不公平将直接导致结果的不公正。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阳光”操作、精准认定和帮扶,确保过程公平。

追求资助的结果公平,是指受助贫困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资助应该能够保障他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并成长成才。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完成经济资助、物质帮扶的基础上,还须关心每个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能力培养。

2.2 追求立德育人

2.2.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高校辅导员,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是必然选择,也是资助工作的价值追求。

资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实施资助,目的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最终使其成长成才。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所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而资助工作是大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贫困生“上得起学、上的好学”的关键。因此不能将学生资助简单地理解为物质资助,要充分重视和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

2.2.2 资助需求的多元化加深了立德育人的重要性由于目前大学生的特点,现实中诸如学业、求职等各种压力,受助学生资助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受助学生整体上思想状况是良好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存在偏差(认为受助理所应当,抱有“等、靠、要”思想);受助学生心理上,有的贫困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性格敏感、心理脆弱等;受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上,受于经济压力的束缚,一些受助学生在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上存在不足,进而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所以学生不仅仅满足于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而需要从思想、心理、能力上进行帮扶。因此辅导员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开展精准资助,精准分析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进行物质济困的同时,要将立德育人的价值追求贯穿于整个资助工作;进而更好地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

3 精准资助的实施路径

3.1 念好“精准”二字诀

作为学生资助工作最基层执行者和落实者的高校辅导员而言,念好“精准”二字诀就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

3.1.1 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精准资助的前提。所谓精准识别,就是要把真正的贫困生认定出,实现“贫困的一个不少,不贫困的一个不在”。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掌握资助原则,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实现精准识别。

(1)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在进行困难生认定前,辅导员在班级要广泛动员,宣讲国家资助政策。重点与孤儿、单亲、本人或家庭重要成员存在身体残疾或罹患重大疾病等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卸掉思想包袱,不能因为贫困产生自卑心理而放弃申请,也不能因为怕有伤自尊而不愿申请。同时,要强调资助政策的严肃性,告诫部分学生不能为了金钱利益而虚构有关材料进行恶意申请。最大程度做到“有需要才申请,有需要都申请”,以提高困难生识别认定的精准性。

(2)量化标准,动态跟踪。部分学者研究指出要建立起贫困生认定的多层次指标体系。指标应包括家庭属性(如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等)、家庭情况(如双亲情况、是否多子女就学、父母是否需要赡养老人等情况)、生源信息(如家庭所处地理位置及当地经济情况)、特殊情况(如是否遭受自然灾害、家庭成员是否罹患重大疾病等),通过细分指标并进行赋权打分,最终按分排序确定最终结果[7]。辅导员可以借鉴和修正这些指标,建立起符合学校和班级实际的指标体系。同时,要注重平时观察,多与学生谈心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对其困难情况要有直观感受。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提高识别认定的精准性。

另外,要动态跟踪贫困生情况,不能评完一次就一劳永逸,部分致贫原因可能是短暂的(如遭受自然灾害),应创造条件做好困难生情况实地核实工作,发现不实情况要立即纠正并做好教育,杜绝不当资助。

(3)匿名评价,客观公正。评定小组成员构成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私下的情谊难免会左右他们的评价。同时,有些学生善于表达、敢于表达,在陈述家庭情况时甚至带有“表演”及“夸大”的成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最终的认定结果。因此,辅导员在评定过程中应开展匿名评议,每名申请人将申请书和家庭情况打印出来(需隐去姓名),交至辅导员处进行编号,本人无须到台前进行陈述,评议小组成员看到的只是编号,从而实现了匿名评议。另外,也可采取班级交叉评议的方式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观公正,提高贫困生识别认定的精准性。

3.1.2 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是精准资助的关键。现阶段国家和高校的资助类型较多,涉及“奖、贷、助、勤、补、免”等。除了这些经济资助,辅导员还要注重心理帮扶、精神帮扶。精准帮扶就是要综合施策、因人施策。

现有资助类型多,资助金额也不尽相同,资助金额须对应相应的困难等级。但实际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受制于金额限制,为了缓解“僧多粥少”矛盾,采取“去高留低”的做法[8],即应评为特殊困难的降低为困难,应评为困难的降低为一般困难等,显然无法做到精准帮扶。辅导员应根据困难生的实际情况和困难程度合理资助,不能出现实际困难程度差别较大,资助金额反而相同的情况。另外,针对如家庭突遭变故等特殊情况导致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合理利用学校特殊困难补助等形式予以资助。对有能力或专业对口且有意愿参与勤工助学或兼职的困难生,要积极帮助他们申请勤工助学岗位或校内兼职等。做到困难等级与实际情况相符,与资助金额相符;做到根据学生实际采取相应资助政策,辅导员才能更好地实现精准帮扶,也可避免重复资助、过度资助等问题。

3.1.3 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是精准资助的保证。精准管理涉及资助规范操作、困难生信息管理、困难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等。

(1)严格流程,规范操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规范进行各项操作。选定可靠、有责任心、持中立态度的评议小组,明确评议流程,评议前做好培训工作,力争做出最公正客观的评议结果。困难等级认定结果、资助金额分配结果,要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资助工作全流程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依托系统,强化管理。要坚持目标管理,围绕困难学生这一目标群体,强化管理工作。贫困生认定和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可以依托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做好有关信息的录入管理工作。对困难学生个人和家庭情况甚至是日常消费情况要做好台账登记管理工作。

要坚持动态管理,及时更新贫困生的相关信息,如助学金的发放金额,困难等级的变动,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的结果等。根据实时信息,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3)搭建平台,营造和谐。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事关学校和班级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搭建起沟通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定期召开贫困生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一些困难,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日常交流,起到朋辈互助的作用。

3.2 把好育人一道关

辅导员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牢牢坚持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树立起育人为本的资助理念。

3.2.1 扶贫更须扶志 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为重要的是对心理、性格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孤儿、单亲家庭、自身身体残疾等特殊贫困生群体,大多存在一些自卑心理,过于自尊,性格较为内向和敏感,甚至存在心理缺陷或障碍。因此,辅导员不应将扶贫(物质资助)当成是学生资助的全部,不能以资助金额的发放作为资助工作的终点。更须重视扶志工作,要时刻关注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等交流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能封闭自己,要多与其他同学交流。

同时,辅导员要充分发掘和宣传贫困生中优秀代表(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者;已毕业的优秀贫困生等)的先进事迹,通过开展演讲、征文、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发挥受助对象的示范效应和榜样的引领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

针对部分困难生认为受助是理所当然,甚至肆意挥霍资助款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纠正其错误观念。教育和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困难,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脱贫,改变对物质资助过度依赖心理,杜绝“等、靠、要”的思想。真正做到“人穷志不短”“家庭贫困、心理阳光”。

3.2.2 济困莫若助能 高校贫困生家庭的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学生在校获得物质资助,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受助金额也很难在根本上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的状况。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经济资助外,对贫困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加强学业能力培养。部分贫困生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强,甚至抱有“拿到学习奖学金还不如助学金的金额多”的错误思想,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甚至频频“挂科”。辅导员要注重平时教育管理,多与这类学生交流,要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可安排“结对学习”帮扶等形式,帮助他们提升学业能力。

加强就业能力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只有贫困生找到一份满意和适合的工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贫困的问题。而与此同时,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给自身带来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不足的。因此,在校期间辅导员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贫困生的就业能力。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锻炼自己,提升信心;要努力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前了解社会,感受职场;积极创造勤工助学岗位,锻炼动手能力,强化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进而顺利就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满意就业,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总之,学生资助工作对高校辅导员而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辅导员要坚持教育公平和立德育人的价值追求,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来进行精准资助,从而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根本目标。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8(001).

[2]教育部.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杜玉波副部长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EB/OL].[2016-03-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03/t20160311_233083.html.

[3]谢浩然.辅导员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扮演[J].法制与社会,2016(8):237-238.

[4]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08-111.

[5]黄建美,王莉芬.教育公平理念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1(5):297-298.

[6]李兴洲.公平正义: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2017(3):31-37.

[7]杨春萍.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精准识别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6):1-4.

[8]范玉朋,谢红霞.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1):73-75.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