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众纪录片《神戏》
2017-03-29周小凤
文/周小凤
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的特定门类,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最大分野就是真实、非虚构,这是它的基本属性。纪录片从诞生初期就展现了它对社会的探索和纪录。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开始进入一种全新的思考的模式,即纪录片正在转向更加具象的人物、事件以及反思他们所带来的影响。
纪录片的使命并不只是记录生活,还承载着还原社会部分现实以及背后的推动作用,每一帧画面留给后人的不应该只是如实的社会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实。在本篇论文当中我选取《神戏》来分析,小众的口味和审美反应的是来自越南的故事在台湾的成长。
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 从《神戏》这部纪录片我们窥探到的不只是人物的辛酸还有台湾与大陆截然不同的风格取向。
一、样本分析
《神戏》这部来自台湾的纪录片,即使在台湾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也算是边缘型题材。原住民和野台戏的选材让这部纪录片失去了部分受众。这部纪录片在体现台湾风格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特点。
(一)题材
关于故乡是台湾导演最常选择的拍摄基点。这种情怀就是本片的主题。本片最佳的落脚点是故乡的情怀,更具象的来说是对安妮的漂泊的怜悯和台湾漂泊的深刻感悟。
本片民族性非常浓厚,安妮是表演越南传统戏剧的人员之一,在台湾艰难的生活,本片的创作者似乎也是深有同感。台湾的民族认同感强烈,无论是精神还是血统上。台湾与中国虽然是一脉相承但是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的诧异导致台湾与大陆的创作截然不同。
台湾的纪录片更加倾向于人的挖掘,无论是背后的故事还是人性的本质,台湾的纪录创作者更能够深刻的反思并且执着的落笔于此。这部纪录片的缺憾之一则是创作者将安妮的生活描绘太过困顿人物的塑造太过扁平。仿佛他们是台湾社会的特殊群体,创作者无意间将台湾社会的排外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拍摄
在《神戏》当中,创作者采用了跟踪拍摄的手法,这种创作的手法好处是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够接触到被摄者内心深处的想法。画面动感强,杂乱无章的现场呈现、人声鼎沸的市场收音,这一切并不能提前预计创作者充分运用了这一拍摄的技巧故事的发生更加合理真实。
纪录片题材取决于现实生活,这也就决定了纪录片创作现场复杂性。画面语言是纪录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纪录片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力保真实、自然、流畅的同时,表现人物的特点给予受众视觉冲击力、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即是纪录片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语言
作为影视艺术作品,声音艺术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受众只能通过耳朵对这些抽象物质进行审美想象。《神戏》这部纪录片,创作者通过被摄者安妮的收音并且后期并没有进行降噪让这一切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似乎受众也与故事一起更迭起伏。《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这样写道:纪录片是一种记录真实的艺术形式,因此,在给观众诉诸于画面真实、场景真实的同时也应注重带给观众以听觉的真实。而这些在拍摄过程中收集到的原生态的声音往往有着后期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从哲学真实向心理真实的滑动引导纪录片真实观念踏上还乡之路,让纪录片从真实的陷阱走向真实的支点。着重强调一点“真实和客观”和“介入和参与”并非水火不容,前者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行业操守,后者是创作者应有的个人立场和社会态度。
二、中国纪录片发展纵观
中国纪录片六十年代之前的新闻纪录片,七八十年代的宣教专题片,到九十年代的新纪录片,非虚构一直是基本创作准则。“新纪录片运动”是中国纪录片观念的一次大突破,建立了中国纪录片的纪实品格,而在创作手法的背后,是人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思。
中国主流纪录片占据了受众的视野,使得民间影像并不像欧美那样发达,甚至不像港台那样多元。虽然这两年民间纪录片逐渐风行,边缘化的风格故事也受到追捧,许多空白依旧没能填补。可以用发育先天不足来描述中国的民间纪录组织,公众信任、公众参与等力度不够导致中国民间纪录组织认知度低是行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非政府组织正在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方案。事实证明,收效甚微。依旧有一群人愿意为这份事业效力,源于他们对纪录的信仰和正确的认知。
由于中国纪录片栏目化的特性,规避社会矛盾,在思想和技巧上越来越趋向平和,淡化社会责任是现行的缺陷之一。随着中国纪录片运动的兴起,沉重感逐渐回归,一批人带着社会力量逆流而上,突破纪录片向下的歧路。
《雀鸟村》的创作者曾经说过:倾听人们发自内心和来自灵魂的诉说。这样的想法才能拍摄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一个纪录片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每一个镜头中所追求的真善美就是在描绘理想的图景。即使在揭露社会病痛的同时,也能在否定中寻找到真实的自我。
[1]约翰·默瑟尔.电影术语汇编[M].美国:大学电影协会,1979:28.
[2]张同道.真实—支点还是陷阱[J].电影艺术,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