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预科大学语文教学
2017-03-29谢文欣
文/谢文欣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预科大学语文学科教学,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预科阶段需要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有一定的要求,也不需要与高校大学语文的通识教育那样,专注于人文性和思想性,而是注重中学语文知识与大学语文通识教育的过度和衔接,这一需求与当下网络环境背景下呈现的极其丰富的信息量与直观的知识呈现方式相符合。当今信息时代,教学硬件设施如教学设备或教学工具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网络环境背景下所带来的教学技术的变革和革新,无疑为当前我国课堂教学尤其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先进性提供了便利,其中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也能更多享受这种快捷和便利,因此恰当借助网络或运用移动网络在线教育教学,能极大地促进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如果师生过度运用网络,则有可能造成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会无所适从,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感受就网络环境下,如何极大限度地促进预科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网络环境能促进预科大学语文教学
(一)互联网技术极大地丰富了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作为信息时代的二十一世纪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人们通过网络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跨越时空,能够瞬间呈现在我们面前,高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基本上能够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这对于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预科的教学任务是查缺补漏,在补习中学阶段的基础性知识的同时,教学中更注重于学生在语文知识深度与广度上的延伸,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较广泛的知识,并逐步积累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化为能力,以此来支撑今后的学习,同时可以丰富预科学生的阅读量,能够鉴赏更多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为进入大学打好扎实的基础。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由于受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差异性较大,为了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在现行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大多高校会根据预科学生自身情况对各科教材甄选,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筛选和调整,尤其是大学语文教材往往调整的力度会比较大,但在教学内容的容量依然局限于教材本身及有限的手头资料上,这在内容上对于预科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当下网络环境,开放性和共享性日益成为知识的显著特点,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够迅速地搜索到语文相关知识,这些作品和知识涉及古今中外,此外现在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普及,学生搜集知识更加便利,可谓是“手机在手,天下便知”。我们通过百度或其他网络平台搜索“某一知识”的信息,短时间内就能快捷地搜索出上百条乃至数万条搜索信息,这得益于发达的网络环境,它带来了巨大的信息量。
(二)互联网技术提升了预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预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师生互动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激发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微课的广泛运用,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开展实施,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能极大地激发预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预科学生的学习专注度,有助于预科学生更加主动、热情、深刻地学习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以往传统的教学环境,更多受到教学技术的束缚,致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受到限制,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大多单一,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对于教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极不利,从而导致教学课堂氛围的沉闷,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或填鸭式的互动。例如,教师在讲授艾青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如下情景:教师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诗歌创作背景等,接下来对诗歌进行解读,在讲解前师生可能有诵读环节,或提问环节。但是这样模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的效率往往是低下的,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样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情景是:教师能够借鉴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借助互联网或多媒体平台,通过影像、声乐的形式将中国老百姓所受到灾难依次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民苦难的深重,这种效果是立体的、形象的,由此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和生动,也能极大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更加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互联网环境为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形式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是教学实践,教师往往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来提高预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上,课外的实践活动大多如下:班级诗歌朗诵比赛、重大纪念或庆祝活动时的征文比赛,以及班级之间的辩论赛等活动,上述第二课堂活动,似乎很热闹,但是真正参与进来的学生数量极其有限,由于受到活动场所,组织人员等的限制,参与比赛的学生数量必须被限制,因此由于活动的开展受到人力和物力等成本因素的局限,能够获得报名资格的学生有限,大多数学生不能参与进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并不能真正有效促进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
而在互联网环境之下,上述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活动组织方可以通过网页制作来压缩活动成本的同时,还可以使活动更具新颖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有效性,预科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比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可以通过录制视频方式参与、以网络征文形式举行征文比赛,学生把征文稿按照规定时间发到指定的邮箱就可以参与进来。总之,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开展第二课堂语文活动,可以让更多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感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二、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预科大学语文教学
(一)加强对学生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引导
在一定条件下,互联网环境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学生在获得海量资源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就学生对知识范畴的选择而言,呈现在互联网上的资源,其精确度、权威性大多没有得到相关专业机构或学术团体的筛选认证,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和价值标准,尤其是语文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在信息资源的选择时,甄别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在知识的运用上,教师科学、合理、专业化的引导是关键;从多年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通过互联网平台,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会更加简单和便捷,由此学生在猎取知识过程中,就会依赖网络,以致教师提问时,出现不思考、不讨论,直接就百度的情况,比的不是个人的思考能力和思考速度而是手机的网速,摘抄和复制是学生运用知识的主要渠道,由此所导致的种种行为,极不利于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如何引导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更好地汲取语文知识,教师如何在网络技术上规范学生知识搜索行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对专业的获取网络资源的渠道,此外教师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加强网络技术的培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相关能力和技术,这样也能加强对预科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上的监管,规范学生的种种网络行为。
(二)加强教师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和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与普及,这给当前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下在网络基本技术的运用上,部分语文教师的技术水平程度远远不及学生,这更加大了网络环境下对学生监管或引导的难度,为了学生大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师互的联网技术亟需提升。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教师这个团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因此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应用对语文教学的利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或互联网充当的角色永远是协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必须清醒意识到无论借助多先进的教学设备或资源,教学模式都应该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体,其他教学工具或设备都是辅助功能,网络教教学也一样;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对于教学技术设备的使用,必须是熟练的程度:如能够借助个人技术在互联网上快速获取相应的知识;以教师自身的特有学术素养能对网络知识资源加以甄别;同时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在熟练掌握互联网环境技术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此外,大多老师认为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是年轻老师、计算机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的事情,似乎与自己无关,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网络教学相关技术,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当代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大学老师而言,这更是他们的最基本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要顺应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毋庸置疑,在日益普及的互联网环境之下,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及选择,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均需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对象,借助互联网技术有效有节制地开展,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及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差异以及文化认同的差异,他们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及知识的获取,显得更加复杂和多样性,作为任教预科学生的语文教师一方面需要积极地提升自身的互联网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为预科学生在网络资源上对知识的选择做出专业的、科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预科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1]刘云霞.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亮起来[J].中学语文,2011(21).
[2]丛宏飞.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人性化语文教学[J].吉林教育,2011(25).
[3]吕升义.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06)
[4]丁明秀.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J].现代交际,2015(01)
[5]韦晓军.浅谈网络时代的高职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J].高教论坛,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