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动课堂创设思辨课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其实现

2017-03-29曹瑞明胡瑞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研讨创设思维

曹瑞明,胡瑞民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转动课堂创设思辨课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其实现

曹瑞明,胡瑞民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转动课堂创设思辨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动课堂创设思辨课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主要在于:教师课堂精讲与总结提升、有意培训学生创新思维、做好课前准备、有效掌控课堂思辨等是提升课堂效果的关键环节等.

转动课堂;创设思辨课;环节

创设思辨课作为转动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以往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探索、获取,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创设思辨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创设思辨课的价值

1.1“转动课堂”、“创设思辨课”的内涵

1.1.1 转动课堂.“转动课堂”是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指向在于通过课堂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即包含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包含新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即含课堂教学内容,也含课外课堂教学内容.”[1]“转”和“动”是转动课堂的核心要素,“转”一是指转型,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向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转变;二是指转法,把宣教式、灌输式等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向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三是转体,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式转变.“动”是指动脑、师生互动及动手,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指导学生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开展好课堂讨论;三是指动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1.1.2 创设思辨课.创设是设置、创办的意思,思辨是指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等.创设思辨课是指运用创新教育理念设置课堂“精讲”、“研讨”、“辩论”“总结与提升”等情景的教学模式,是转动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及变现形式的体现,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课堂讨论”,也有别于其他的教学模式.

1.2 创设思辨课的价值

1.2.1 创设思辨课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关注和探讨的核心问题.创设思辨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及建构知识,学生由以往知识的传授对象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2.2 创设思辨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课堂教学形式.“创设思辨课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自学、阅读、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以及科学支配时间的能力.”[2]并且,思辨课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学生可以在课堂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辩论中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授课教师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在学习方法上的改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对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思辨课的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与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效果.

1.2.3 创设思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理念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部过程.而创设思辨课在其教学形式上恰恰符合这一主旨,为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创建了一个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环境,使课堂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场所,把学习知识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高的能力.

2 正确把握总结提升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2.1 创设思辨课堂中的总结提升

创设思辨课堂是一种新的授课模式,教学过程中的总结提升是其关键环节.第一,正确合理的引导.课中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讨的主题和辩论的焦点上来,并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拓展思维,把研讨、辩论引向深入.课堂研讨结束后,任课教师要简明扼要的概括课堂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明晰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纠正片面或者错误的认识.经过辩论之后记录学生发言情况,期末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给出课堂学习成绩.第二,针对相关议题的讨论做总结.包括议题讨论的范围、进展的情况、难易程度、观点正确与否等.对于一些还没有定论下来的问题如论据、观点、阐释、结论是否充分、恰当、科学合理等,也要做出科学的评价.第三,思辨课堂的进行要有序可控.讨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对课堂出现节外生枝的议题,教师要及时反应,做出判断,要精确的把握课堂辩论中的“放”和“收”,并及时进行调控.第四、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包括学生课前相关准备是否充分,查找的资料是否齐全,论据是否完善,同时包括学生课堂中表现的积极性,反应的速度,对自己观点陈述的全面与否,对对方观点反驳是否到位等.

2.2 在总结提升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创设思辨课要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对设置好的教学内容进行精讲,使教学进程顺利推进,准确表达出要讲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并在探索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创造能力.”[3]思辨课堂要坚持探讨学术问题“人人平等”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索和开发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然后在交流中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达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鼓励学生运用多向思维的方式积极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见解.课堂研讨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在总结过程中对于学生不完整、不准确的观点,进行矫正,针对不全面的问题,要多加补充;对于错误的观点,坚决纠正,不能迁就;有些偏激的观点,要正确引导;一时讨论不清的问题,可以做下次讨论.在总结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实现公平、客观的评价,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硬加给学生;总结要准确到位,简明扼要.

3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

3.1 通过“精讲”与“互动”培养创新思维

创设思辨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要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训练和强化,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创读”、“创解”、“创意”“创生”创设思辨课不再是传统的“授受主义”,也不是课堂表面的“活跃”,而是在教师精讲与师生互动练习中内化知识、不断思考、提升技能、创新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按照课程内容安排并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创新教学手段、教学策略,通过课上“精讲”与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强调精讲就是讲重点、难点和核心知识,讲观点,讲方法.对学生有不明白的疑难问题可以个别辅导,并结合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形成专题讲解.强调“互动”就是,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分配小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学习探究不能放任自流,任课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探究的情况,注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防止探究过于片面化或失去探究方向.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针对探究的内容进行交流,对各小组探究出的成果互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

3.2 培养学生引申论证的意识及技能

引申论证是反证法的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引申论证的意识及技能.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知精神的培训.创设思辨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行研究课程内容,理清课程的主要内容,树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考问题模式,共同研讨哪些问题是对的、哪些问题是片面的,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内省自己的认知.二是师生之间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引申论证的意识及技能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说会讲的能力.要求在师生互动中发挥教师“导”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实学生的知识,互动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体现讲授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模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吸收和批判他人意见的过程,由此达到对自己观点的再认识.

4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4.1 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对思辨课的内容做深入钻研,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厘清研讨思路.具体有以下要求.

4.1.1 重组讲授内容.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的,围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为主线,调整知识结构,认真研究教材整理知识的逻辑结构,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定教学方案,重组授课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教师要清楚明白在每一章节的内容中那些是必须要讲的核心点,那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下先行自学的知识点,设计出合理的教案,仔细思量教学内容的引入问题,教学内容如何展开的问题,如何做好收尾及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思考的问题.

4.1.2 精讲课程内容,要注意能够提高教学内容互动的针对性.思辨课的教学内容环节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教学环节相互配合、协调并进,授课教师不再一讲到底.因此,教师要精炼课堂讲授内容,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互动内容的设定要有启发性,能够通过思考被学生理解掌握,在区分重点与难点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提升理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

4.1.3 明确议题、创设问题.议题的提出必须是清晰的,以免因议题定义界限不清导致学生理解偏差而偏题,议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特点相符合,议题的设定要联系教材内容,要依据学生的专业知识、问题的深度等综合选择.并且,选择确定的议题要有讨论价值,“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范围要适当,即不能太狭隘也不能太漫无边际,要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4]在问题的选择上一般应包含四个特征:一是问题重不重要,目的在于把握课堂的重点,节约课堂时间.二是问题有没有争议,问题不应当只有唯一的答案,应该通过相互讨论,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判断.三是问题的可研究性,讨论的议题能够使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开展调查获得,而不是乱侃一通.四是问题的兴趣性,选择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得不到好的课堂效果.要预设讨论时间,能够对教学任务的重难点进行突破.

4.1.4 准备后备资料.在课前,教师要对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和解决,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应对衍生出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相关资料、参考书籍及文献的查找,联系创新教育实训基地、社会实践调研基地等,并注意把需要完成的任务提前向学生下达.

4.2 课前学生的准备工作

思辨课堂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形式,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大都是在相互讨论中完成的.因此,在课前,学生也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并由教师的理念逐渐转化为学生的理念;要教育学生从观念上破除传统、狭窄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5]自觉主动的接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二是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构建讨论的支撑点,学生在课前必须有对课程相关知识的阅读量与认知度,为课堂论证的问题提供充分的论据.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收集课外资料等,获得课程中的知识点.三是课前学生要通过自主建立的学习小组先进行模拟研讨,把问题和初步结论带到课堂,带着问题听讲和研讨,这样学生既能做到心中有数又能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5 做好课堂思辨的有效掌控

5.1 教学内容研讨的引导与控制

5.1.1 思辨课堂研讨的引导.课堂研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是要紧紧围绕课堂讨论议题的中心,由于课堂讨论时间有限,一定要把研讨的注意力引导到关键问题上,抓住主要问题,不要停留在对问题的一般性议论层面上,讨论问题要做到逐步引申.二是不发表重复见解,鼓励支持发表不同的见解及完善相同的见解.三是注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话说完,比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在研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1.2 思辨课堂研讨的控制.其实课堂研讨中的引导本身就是对研讨的控制,但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随着对问题研讨的深入往往在课堂讨论中会出现十分热烈的场面,同学们会各抒己见,对有些问题会争论不休,也容易把讨论引申的枝节问题或不相关的问题上来,课堂讨论失控的现象会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及时引导,有效的掌控课堂讨论,既要注意保护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又要使研讨不偏离方向,切实提高课堂思辨研讨的实效性.

5.2 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5.2.1 营造讨论氛围.由于以往传统课堂教师一讲到底的习惯,导致学生课堂主动积极发言的很少,大部分都处在被动发言状态,能够随时保持与教师互动的人数更少.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习惯不发言了,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讲授的知识点不理解,没有课前对相关知识点的准备,没有东西可说.创设思辨课就是要改变学生这种被动说话、不愿意说话、不会说话的状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思辨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和习惯.

5.2.2 要把握好互动课堂动的效果.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把握好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并且,要注意互动的有效性.学生有了积极性、主动性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机会把自己的见解呈现出来.因此,课堂的互动要灵活,要有效果,不能可有可无,过于简单、形式.

5.2.3 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思辨课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与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给学生留出了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课程的计划学时与上课时间都作了划分,每一部分又列出不同的任务,学生可以依据课程的内容、疑难点,采用划分小组的形式进行辩论.在一个小组中的若干人,就本小组内分配的任务进行内部讨论,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在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之后,形成本小组共同的见解,选出本小组代表再与其他小组辩论,所有的同学可针对辩论中出现的新问题继续发表见解,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有更多同学都有自己的课堂话语权.

〔1〕冉清文,高路,林琳.普通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转动课堂论文汇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2.

〔2〕于兴芝.机械工学讨论课[J].机械职业教育,1996(1):44.

〔3〕梁春阳.转动课堂的课堂授课模式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4〕莫蕾钰.优化高校讨论课之教师定位及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3(1):61.

〔5〕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08.

G642

A

1673-260X(2017)06-0189-03

2017-03-03

渤海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BDJG-15-YB-B-006)

猜你喜欢

研讨创设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