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亲子旅游开发初探

2017-03-29纪洁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杏花村旅游区亲子

纪洁

(池州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1 引言

作为集认知、体验、教育、亲情、休闲等元素于一体的旅游方式,亲子旅游近年来备受家长青睐,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和休闲形式。休闲时代的到来、家庭旅游消费能力的提升、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迫切需求等条件,为亲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

较之于行业发展热潮,学术界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国内最早关于亲子旅游的研究文献见于2008年,2013年之后才稍有发展,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亲子旅游概念、亲子旅游市场、亲子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基于微观层面的景区角度展开研究的,仅有余爱军(2016)对北京南宫旅游景区的亲子游旅游产品创新开发进行了探讨[1]。亲子旅游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日趋细化多元的基础上,从家庭旅游、儿童旅游中分化独立出来而形成的一种旅游形式,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尚无统一定义。张磊(2008)强调亲子教育旅游的功能性,他认为亲子教育旅游是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一种现代教育和旅游方式[2]。李菊霞、林翔(2008)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活动形式,亲子游和其他旅游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员构成,父母与其未成年子女是亲子游活动的主体,孩子的能力和需要会影响父母的旅游决策[3]。张红(2010)、何成军等(2013)、彭金锋(2015)的观点较为相近,他们都认为亲子游兼具家庭旅游和儿童旅游属性,而且能够开阔视野、增进亲子感情[4-6]。刘妍(2013)认为亲子旅游是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共同参与的,集认知、体验、亲情、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并强调应以关注“子”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谋求“亲”“子”双方的协调[7]。刘学莉(2015)将亲子游界定为“年轻一代父母一方或双方及其未成年子女在旅游目的地期间发生的社会和经济活动”[8]。通过对现有定义的梳理可以看出,学者对亲子旅游的概念表达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理解趋于一致,关注重点在参与主体和目的性两个方面上,首先亲子旅游的参与主体是家长和其未成年子女,其次从目的性来看,赋予了旅游活动以增进亲子感情、寓教于乐的功用。

2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亲子旅游发展前景

杏花村是池州市知名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品牌,2012年3月,池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意见》,启动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景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省级重点支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湿地公园等,一区民俗体验区已建成对外开放运营,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将坚持“生态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山水农耕、江南村落、传统民俗、盛唐诗酒”四大地域文化。

2.1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亲子旅游开发可行性

2.1.1 区位优越,近郊旅游市场广阔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位于池州城郊,池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是安徽“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池州境内,318国道、206国道、铜九铁路、沿江高速、京台高速、沪渝高速贯穿而过;九华山机场2013年正式通航;宁安高铁2015年12月开通;池州港是安徽省唯一涉外游轮停靠地。总体来看,池州市已基本形成高效便捷的“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络。近年来,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营销,已成为周边城市近郊游的首选地之一。受限于假期安排、家庭出游方式等原因,再加之自驾游的兴起,这使得周边亲子游更受青睐。因此不论是对池州市居民,还是对周边城市游客而言,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都是近郊亲子游的优选之地。

2.1.2 空间范围广阔,开发条件良好 亲子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要求活动场地、通道、设备等应便于集中管理;其次,寓教于乐的特点要求亲子旅游项目场地最好自然且不规则,可以事半功倍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生态环境优良,实行机动车辆禁止入园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这样便于集中安排管理,为亲子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安全保障,景区占地面积广阔,且仍处在规划建设期,能够利用充裕的场地条件设计多样化、常态化的亲子旅游项目,丰富产品层次。

2.1.3 亲子旅游资源丰富,能够实现寓教于乐 公园游乐类、乡村农业类、休闲度假类、科普教育类、户外运动类、文化传承类等不同类型的亲子旅游产品,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都能找到依托载体。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场地条件适宜开展互动型亲子旅游活动;乐耕园、百杏园、茶田麦浪等田园风光适合开发乡村体验、手工DIY、生态采摘等农耕亲子旅游产品;湖圩、河流、山塘、湿地等水文景观为开发水利科普亲子旅游产品提供了资源条件;村落文化、民俗文化、诗词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开发文化主题类亲子旅游产品。总之,优良的自然生态基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设计亲子旅游产品、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条件。

2.2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亲子旅游开发必要性

2.2.1 抢占开发先机,满足旺盛的亲子旅游市场需求 在寓教于乐理念的影响下,以80后父母为主力拉动的亲子游市场日益火爆。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宽,便捷的周边游深受“二孩”家庭青睐。目前,池州市及周边地区虽有一些景区、旅行社打出了“亲子游”的旗号,但基本上是在常规旅游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改造,旅游产品缺乏针对性,未形成体系。一方是日益旺盛的亲子旅游市场需求,另一方是供给方优质儿童文娱产品的缺乏,供求之间巨大的差异,为亲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可抢占市场先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符合自身特色的亲子旅游产品,弥补市场空白。

2.2.2 形成景区特色,打造亲子主题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首《清明》诗,让作为江南古村的杏花村名传千古。千百年来,一方面,后人因着前代文学作品的招引前往杏花村,一览其真实面貌,另一方面,“杏花村”本身已化身为一种意象,在人的脑海里营造出一片久远美好的意境[9]。但时至今日,杏花村古建筑遗存保护方面,地面建置所剩无几,现有地面建筑遗存仅清凉境秋浦亭一处,地面构筑遗存也仅有香泉井。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在史载杏花村区域的基础上,利用良好的山水生态本底,计划打造盛唐诗酒文化、山水农耕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和江南村落文化,盼能再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杏花村佳境。目前虽已具雏形,但以“文化为魂”的发展思路缺乏物质载体,且现有旅游产品特色不够鲜明,体验性欠缺,会使游客觉得“有说头、没看头、更没玩头”,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景区旅游开发,也会影响杏花村品牌价值。基于上述考虑,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迫切需要挖掘整合现有资源条件,打造精品项目和产品,留住游客。亲子游主题产品的开发,对于吸引游客参与、传承杏花村文化、形成景区经营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皖南地区知名的亲子主题文化旅游目的地。

2.2.3 立足文化传承,借旅学结合实现多赢效应 杏花村是池州市知名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品牌,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秉持以“生态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山水农耕、江南村落、传统民俗、盛唐诗酒”四大地域文化。亲子旅游的开发,走的正是以杏花村文化旅游示范区之良好生态为基、融地域经典文化为魂、借亲子旅游产品为载体之路。对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整合,以旅学结合为切入点让池州生态文明和地域经典文化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中得到充分展示,基于父母需求和孩子视角设计亲子旅游产品,让父母和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近自然、感受传统文化、增进亲子关系,让杏花村文化品牌再现勃发生机,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多赢效应。

3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亲子旅游开发建议

3.1 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营造亲子旅游氛围

为塑造亲子品牌旅游形象,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应对景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创新。在硬件设施方面,在景区现有基础上分区进行改造升级,从功能性、主题性、安全性、趣味性等角度入手,营造不同主题氛围的亲子游玩氛围。如可利用农耕文化展示馆、开心农场农田等加以改造,扩大互动空间,引入农耕文化科普、亲子农业体验等项目,通过七彩风车墙、瓜果迷宫等的设计增加趣味性,营造农耕亲子游氛围;依托杏花村民俗文化展示馆以及秋浦书院、昭明书院、窥园、焕园等文化研学基地等设计文化传承类亲子旅游产品,考虑建设二十四节气柱、文化长廊、聚贤林、诗词墙等,既能增加孩子活动空间,又能寓学于乐;景区内可以增加卡通风格的指示牌、亲子活动展示栏等,入口处增设儿童推车等方便父母;考虑儿童体能限制,在亲子旅游集中区内要多设置休息区;在景区内设置美味超市,推出价格适中的家庭套餐;景区厕所可效仿日本公厕,开辟半开放布局的儿童厕所,便于父母陪伴孩子如厕和更换衣裤;学习迪士尼做法,在护婴站设儿童认领处;保障景区卫生状况,打造清洁游玩环境。在软件方面,注重制度提升和完善,可针对景区工作人员,加强亲子旅游服务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服务理念和专业水平;了解儿童心理、喜欢与孩子沟通的亲切的工作人员通过外在服装和肢体语言,能够为小游客和家长营造出温馨童真的氛围,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热情和真诚。

3.2 整合资源条件,创新亲子旅游模式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应积极同地方旅游景区、机构合作,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如毗邻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梅村镇元四村,生态环境优美,保存有孝友堂、敦睦堂、秩叙堂等宗祠,以章氏文化著称,民风淳朴、和睦融洽,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可以和元四村合作推出文化亲子游产品,让孩子们在学古礼、习民俗、穿古装、读家训等活动中,既能感受到杏花村的江南村落文化,又能学习到元四村的宗族文化、慈孝文化。另一方面,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应和地方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借助专业力量,创新亲子游模式,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曾和地方艺术培训中心机构合作开展过“童心杏花村”亲子陶艺活动,效果很好。

3.3 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特征,设计多样化亲子旅游活动

亲子旅游活动的主体年龄范围从0-18岁,跨度大。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设计不同类型的亲子旅游活动[8]。3岁以下的低龄婴幼儿,可以提供简单的宝宝爬行、父母牵手赛跑等活动,而更多的应该是提供舒适的旅游服务,缓解父母旅途照顾孩子压力;4-6岁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些动手能力强的活动,如农场采摘、DIY手工比赛等;7-12岁的孩子,已经可以通过学习、比赛等方式来进行知识和文化的获取,旅游活动的设计可与课本、课程内容结合,打造“情景再现”式旅游活动,真正实现寓学于游;13-18岁的孩子,已具一定独立性,喜欢更加灵活的旅游形式,可以考虑设计户外拓展亲子项目、成人礼亲子活动等。

3.4 做好亲子旅游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

由于亲子游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即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往往好奇心较强,比较好动,使得安全舒适成为亲子旅游的首选要求。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在设计亲子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首先,要遵守相关安全法规,如《游乐设施安全规范》等,在景区安全管理制度中要特别强调儿童安全问题。再者,关注游乐区域或亲子旅游产品的安全设计,从布局到设计为亲子活动提供更多安全保障。确保合适空间,涉及较大幅度移动的游乐设施周围要建立安全区域;继续加强景区车辆管理,考虑设计不同类型小道,并注意做好小道的侧面保护;考虑儿童在游乐中可能出现摔倒等问题,铺设缓冲的装置来减轻损伤,缓冲材料的选用也要注意自然无毒;在护婴站设置走失儿童认领处,将与父母走散的儿童护送至此,交给专门工作人员照料,直至父母前来认领;亲子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做好保障工作。

[1]余爱军.旅游景区亲子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张磊.浅谈亲子教育旅游的发展[J].今日科苑,2008(20):40-41.

[3]李菊霞,林翔.亲子游市场若干问题探讨[J].企业活力,2008(12):32-33.

[4]张红.有关亲子游产品及其开发的几点思考[J].旅游研究,2010,2(4):51-55.

[5]何成军,李娴.亲子旅游市场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6):43-45.

[6]彭金锋.长沙世界之窗亲子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5.

[7]刘妍.我国亲子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3(11):206-210.

[8]刘学莉.亲子游市场的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9]潘琤.杏花村初探[D].上海:同济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杏花村旅游区亲子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兔”与“免”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