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医学院学生医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2017-03-29周亚东
李 卓,周亚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儒家思想在医学院学生医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李 卓,周亚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仁者爱人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系,是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主流思想和正统思想.医德教育和仁者爱人思想具有密切的联系,医学的形式与内容都体现出儒家味道.今天,呼唤儒家教育理念和仁者爱人思想的回归,为加强医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思路.但是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医术教育而忽视医德教育,所以分析儒家“仁者爱人”思想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推动医学理论和医德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仁者爱人”;医德教育;作用
引言
中医医德中最深刻、最集中的概括是“医乃仁术”[1].此命题获得医家的一致认同,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彰显出“仁者爱人”思想对中医药思想与医德理念深刻、巨大的影响,也表达出“医之为道,推之济世,是为仁术”的理念.在儒家思想理念中,最重视以“仁”为重点的伦理思想,既在复杂、庞大的儒学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中医理论是我国医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即医德,关系到医者与社会、医者与病人和家属、医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是医者行医时应该拥有的道德品质.当今,我们要按照历史环境的变化,挖掘“仁者爱人”观念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让其拥有时代新义,并将其传承、发扬,彰显于世.
1 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基本内容
仁学是儒家思想的重点,《中庸》指出“仁者,人也”,说明人们之间交往的最后品行是“仁爱”[2].孔子从每个人都有孝悌之爱为出发点,建立起上达天道的思想政治系统.“仁”不全是感性也不全是理性,而是将各种方式相结合,同时具有感性与理性成分.
1.1 仁爱之心
首先要做仁者,具有一颗仁爱的心,可以给别人爱.儒家思想指出这是源自人先天的良善并逐步形成的品质,是人类道德行为发展的开端.孟子是著名的本性善良论者,其既阐述仁爱属于天生本性,也指出恶是丧失人性的后果.将有没有良善之心,当作是禽畜和人类的本质性区别.人因为有是非心、礼让心、羞耻心、同情心,才能称之为人.根据孟子的理论,具有上述四心,只是具备良好的开始,并要逐步扩大,推而广之,进而获得完全的良心.
1.2 自爱之情
自爱体现出对自己的爱惜,阐述仁爱的开端是自爱,并将爱不断扩展.其中孔子的言论“仁者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汉代杨雄提出“自爱,仁之至也”.表明人要懂得自爱与自尊,自爱是爱人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自暴自弃,则无法以友好的行为对待他人.没有责任心和自信心的人,也容易做出损害其他人的行为.自爱,并非是自恋,而是自强、自尊、自律.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爱自己,缺少情感体验,那么怎么爱他人?爱人与自爱向来是相通的.另一方面,自爱既是自己的事,也在自己与他人的交流中体现出来,自爱需要被人尊重.
1.3 亲情之爱
儒家重视孝悌,提出以孝悌为原则处理人伦关系[3].孝悌是达到“仁”的方法.《说文》中提出仁是“亲也”.仁爱将亲人的孝当作是与天地万物沟通的人伦道德,并将其贯穿在生命的每个环节中.此处的亲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亲相爱,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人性而不是造作修饰,是以天性为基本根据,体现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和适应性.仁爱思想是以血缘为切入点,从爱亲扩展到爱人的过程,体现出爱具有的由近及远、由亲近到生疏、从量与质的变化与升华,并构建起完善的仁学体系.
1.4 爱所有人
儒家思想将亲情之爱拓展开来,让人与人间彼此付出爱心.提出对人要良、温、俭、恭、让,体现出儒家思想重视仁爱与宽容.《论语乡党》中描述,孔子得知马棚失火时,不问马是否受伤,而是问是否伤人.说明其重视人的安危,体现出其爱人的广泛性,是一种博爱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说明孔子伟大、深厚的思想道德和人文品质.儒家重视仁爱,并遵守“爱有差别”的基本原则,先爱亲人,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扩展到其他人,伦理关系不同,仁爱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如父严爱子、子尊爱父、君义爱臣、臣忠爱君、朋友间重视诚信之爱等.
1.5 与万物一体
儒家让仁爱达到和天地万物相融的境界.《论语述而》的记载彰显出孔子爱物有度、取物有节的理念.《曲礼子夏问》讲述守狗死了,孔子对子贡的一段话,让他将狗、马包裹起来后再去埋葬,体现出孔子对动物的悲悯、仁爱之心.《礼运》中阐述孔子中国一人、天下一家的观念的,是圣人将所有中国人看成自己,将天下当作是一家的思想.儒家思想政治中的仁爱,逐步丰富与拓展生命哲学,表明人心能够感应天地之心,达到与万物的融合,实现万物一体的高度,进而让生命更加和谐.
2 儒家“仁者受人”思想与传统医德教学的发展
医德,是公共道德在医疗领域中的体现,在医学领域内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医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医学本质与目的的了解与把握.儒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将“仁”规定为人伦德行、社会政治的境界与执行标准,并提出“医乃仁术”的核心思想,医学重要价值为“仁”,其准则是“仁心”,其目的是“仁爱”,其技术为“仁术”.我国千百年的医学实现,充分诠释了医德的本质.
2.1 医德的发展
秦汉魏晋时期,我国医学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逐步构建起医德思想,然而其内容较为凌乱、分散,没有形成体系,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医德论述、医家事迹等形式.在内容方面,继承与发扬《黄帝内经》中阐述的“贵人”“重生”等医德思想.汉武帝制定“独尊儒术”的思想后,儒家思想渐渐影响医德规范[4].张仲景提出无论君亲还是贫贱之人,都要施治.体现出其仁德与仁心,被后世称之为“医圣”.魏晋时期,儒家仁者爱人的理念对医家道德、伦理的影响更大,涌现出陶弘景、葛洪、皇普谧、王叔和等一批名医,他们以慈悲之心面对大众疾苦,在行医过程中践行仁心仁术,彰显出救世的价值观,是推动医学逐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隋唐时期,医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儒家仁者爱人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孙思邈既有高明的医术也有高尚的医德.他在《备急千金方》中阐述自己的仁爱观,包括生命价值论、行医动机、医学道德、医患理论、医际规范等,另外的针砭医德问题与医界不良作风,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医德思想.同一时期的王焘、鉴真、巢元方等人,也将仁者爱人思想与医学相结合,彰显出医德与医术共同发展的特点.宋代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更加完善,而医学具有博爱特征,被命名为“仁术”,是当时践行儒家仁爱思想的技艺.范仲淹提出“不作良相、便作良医”观念,很多鸿儒转变成良医,悬壶济世.医界以儒家思想做行为标准,增强医者对医德的了解与认识.
2.2 大医精诚和医乃仁术是医德的主要价值
第一,医乃仁术帮助医者建立核心价值观.医界普遍认可“医乃仁术”的说法,医家也在其著作中体现“仁”是医德的思想,其是医德主要价值.龚廷贤认为仁爱之心是医家十要之首,既为医学赋予至善、仁慈的内涵,也提升医生的职业高尚感与神圣感.传统医德包括仁人、仁心和仁术三个要素,仁是爱已、爱人,是人最高尚的伦常道德,其在儒家基本理念的第一位.医学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具有重大的责任.先贤以爱生命与爱人为基础形成“医乃仁术”的思想,说明医的本质是“爱人”之术,进而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论述医乃仁术思想.医术对于生命来说,具有爱已、养生的效果;对于病人来说,医术能够解人病痛,关系着人的生命与万物生灵;对于社会来说,良医能够悬壶济世.
第二,大医精诚是医家行医准则.大医是名医,他们具有精湛的医术和高远的品性,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责任.精是医术精湛,不断研究与学习医学,只有精准的了解病情,才能进行救人与爱人治疗行为.诚是重义轻利、诚心救人.孙思邈将诚当作是评价医生医德高低的标尺,既不欺骗患者也要有担当.大医精诚是对行医之人道德的根本要求.大医精诚要求医生了解医药之源,以医术立德.医者要读《内经》,以具有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要阅读《老子》,以具有慈悲喜舍之德.同时,大医要重义轻利,以诚待人.医者要建立正确的利益观,要以义为重,而不能将医当做是获得名望与钱财的手段.
3 儒家“仁者爱人”思想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儒学一直是主流思想和正统思想,是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学说,对社会不同阶层都有影响,儒家学说甚至能解释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医学是我国职业化历史最长的职业,医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医教育形式和内容都体现出儒家味道.而仁者爱人思想在医德教育中也发挥出重要作用.
3.1 重视仁术与仁心的统一是医德教育的重点内容
儒家以“仁”为主要思想,所以,儒学也被人称作“仁学”[5].孟子指出“仁”是爱人之心、恻隐之心,博施济众是爱人的最高境界.医学是以救死扶伤为主要工作的高尚事业,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爱之心”有很多相似处.所以,我国医生也称之为“儒医”,医术也称为“仁术”.现代社会,医学模式不断改变,让很多医生从传统的以疾病为重点转变成以病人为重点,医务人员既要拥有精湛的医术,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如果不重视培养医德修养,他专业技术再高,也难以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体道为德、知道为智,“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以道德领导知识,重视将善、和、真相统一,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德教育的重点是将仁术与仁心有效的统一起来.
3.2 强化人性教育,提高生命意识是医德教育的宗旨
在现代医学模式范畴内,医学的根本内涵是人学.人是教育的目的和中心,是教育的归宿与出发点,是教育的根本和基础.医学是为人生命提供服务的科学,所以医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生命的漠视与对人性的冷漠,而“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特别重视生命,重视敬畏生命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同时,儒家思想提出人在生死方面的本性,通过生命意识来分析、理解死亡意识.其向往生命不朽,提出关键时可以将生命奉献给群体利益和仁义思想.以生界死定分析死亡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地位是特别重要的,儒学提出人是治理的重点和治理主体,不管人性是善是恶,都能以礼义教育、人性教育来帮助他们从善.所以,在医德教育中要重视人性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促其发展、助其奋进,以提高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也增强他们的生命意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重视心灵共鸣和心灵感受,以扩展他们的精神空间,体现出医德教育的独特性.
3.3 学思兼顾、反省求内是医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重视学习知识与技能,孔子提出要学思并重,孟子重视反省求内,荀子提出重行、重学、慎独等,要主动反省自己行为和思想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提出要自觉的进行内省.儒家的代表性思想对于我们实施医德教育时选择传统方式提供指导.优秀的医德是增强人的信念,只依赖教育教导,难以让人从内心层面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要培养医学生关注自我修身养性.“不善能改”,“君子耻不休”,说明要自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孔子还提出君子九思的思想,视思明(观看时要分辨是非)、听思聪(要多听多想进而聪慧)、色思温(要有平和的心态和温润的言语)、貌思恭(无论尊卑皆真诚对待)、言思忠(要明白何时说话并掷地有声)、事思敬(要对事业全力投入)、疑思问(要不断发现并思考问题)、忿思难(要有清晰的思路并克制情绪)、见得思义(在利益面前要坚守道义).可见,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非常关注品行实践与知识教育之间的统一性,这种教育策略,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是特别重要的.
3.4 先义后利是医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对于金钱,儒家思想主张“取之有道”.还说:富贵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如果不是以正确方法获得,就不要去享受;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如果不以正确方法摆脱,就不要逃避.面对利益与道德、他人与自我、群体与个人的矛盾时,要以仁爱、义为宗旨化解矛盾、平衡冲突.现在,市场经济模式导致医疗业因为多元文化和负面效应而产生的无节制消费思想、泛科技化,甚至出现医生工具化趋势,让医者的医德立场在欲求和需求间思考与徘徊.在市场规律中,出现应该重利还是应该重义,怎样看待经济回报和职业付出、以及医学生如何选择价值取向等问题.当我们以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帮助他们建立价值观时,道德要对改革开放成果予以肯定,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价值观.另外要重视遵守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原则,提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时得到正当利益,是不违反道义的.
3.5 宽以待人、谦恭礼让是医德教育的标准
“仁才爱人”的儒家提出要通过宽以待人、谦恭礼让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儒家思想主张躬自厚、薄责于人,即严于律己而对他人苛求少.同时儒家思想指出要以直报怨,在待人接物时要善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医生职业特点需要其拥有优秀的语言沟通和思想交流能力,从业时的行为与语言更加规范、严格.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患者不断提升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既要求医生的技术能力与要求服务质量.病人承受身体的痛苦,也承受着精神的郁闷紧张,其更需要沟通、同情、理解、关爱.病人希望获得心灵慰藉和情感交流,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医生如果能热情、真诚的同情和关心患者,以通俗语言、和蔼态度安慰他们,尊重病人的监督权、选择权、知情权,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讲解、分析,就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紧张与痛苦,也能够让医患互相理解,和谐医患关系,让患者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结束语
医学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单元,其不但源自医疗实践,也和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所以体现出民族风格与东方色彩,与文化传承、民族繁衍息息相关.中华医学吸收传统儒家文化精华,形成“哲学、医学”的独特模式,彰显其优势性.“仁者爱人”是儒家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发展与传统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建立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仁者爱人思想对中医文化特征与人文价值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仁爱之心是对自己、亲人、他人、万物的爱,是医德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在医德教育中,要重视仁心仁术、强化人性教育、关注先义后利思想、完善谦恭礼让观念,既提高医者的专业技术,也增强其仁爱之心.
〔1〕邵立波,张艳清.儒家修身思想对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05):640-642.
〔2〕梁尚华,孙鸿杰,章原.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德养成的教育价值[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1):76-78.
〔3〕田莉,樊丽,张蕲.试论儒家仁学思想在护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护理学杂志,2011(08):89-91.
〔4〕梁红军.儒家德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80-85.
〔5〕万婕,梁尚华.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3(04):14-17.
R192;R-05
A
1673-260X(2017)08-0048-03
2017-06-1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医教协同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与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SK2016A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