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管理教育性之可能与统一

2017-03-29胡荣宝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教育性预设人性

陶 俊, 王 刚, 胡荣宝

(1.安徽工业大学 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3.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学校管理教育性之可能与统一

陶 俊1, 王 刚2, 胡荣宝3

(1.安徽工业大学 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3.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学校管理教育性”不仅意味着某种逻辑指向,还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命题.因此,我们在界定时不仅仅要从逻辑上给予明确定义,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所指,如此方能深入挖掘出概念的内涵.学校管理之所以具有教育性,在于我们通过对人性预设的分析中抽取出一个最基本、核心的要素,即人的可塑性.同时由于管理的可控性,使得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实践具备了可行性.

学校管理教育性

在社会各类活动中,管理处处存在,与人类追求效率提高相伴相随.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或是通过人对物(事)的管理.因而管理中对人性的认识和假设构成了一种管理理论的逻辑前提和基础——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人性驱使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管理思想总是与“人性预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人性的理解也是对学校管理属性的认识前提.

1 可塑与可控: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前提

1.1 人性预设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

学校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就是人对人的管理.学校管理者在遵守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对人性的看法作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一套合乎校情的管理方案.管理者不同的人性预设在实践中体现为拥有不同的管理理念、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

1.2 人性预设与学校管理属性的对应关系

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自学校诞生起一直不断在发展,直到近代才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学校管理理论深受当代各种管理理论流派的影响,对学校管理属性的认识也建立在其他管理属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并考虑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但总归是人对人的管理——即人性预设.

1.2.1“经济人”假设和学校管理的科学性

“经济人”假设,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提出的,对以后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据“经济人”假设对人性的看法,学校管理活动必然具有科学性,在管理模式上采用科学管理的模式.学校采取刚性的管理模式,强调制度、规则的重要性,以严明的纪律管理教师和学生.在管理方法上,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惩罚,以共性代替个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对教师的激励主要采用经济的方法——物质刺激,忽视人文的、情感的方法和作用.

1.2.2“社会人”假设和学校管理的艺术性

“社会人”假设的提出,建立在对“经济人”假设的质疑基础上,其理论基础是梅奥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该假设认为,在社会活动中,各个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员,具有所在群体归属的“社会人”.

学校管理的实践性即是学校管理的艺术性,学校管理的艺术性要求在学校管理中,不应满足于完成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任务,而要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对象的诉求上,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学校管理不应该以制度管理为主,而应该着重改善学校管理组织人员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强调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之中,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应该灵活多样,充满艺术性.

1.2.3“自我实现的人”与学校管理的人本性

“自我实现的人”或“自动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本主义管理模式认为,学校管理活动具有人本性,学校管理的重点是要创造出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在这种环境下充分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对人的奖励方面,强调内在奖励的重要性——只有内在奖励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内在奖励,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在管理过程中,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存在着不同的需要,学校管理应尽可能避免组织和个人的冲突.与其他管理领域不同的是,学校管理不仅要保证学校管理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保证把学校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统一起来.学生是学校管理活动的主体,学校管理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不是纯粹的被管理者.

1.3 人之可塑与管理之可控是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前提

从人性的构成来看,人们一般都承认,人性主要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方面,这两方面在每个个体的身上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人性构成问题在教育上引起的主要争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在人性中哪个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强调自然性的决定作用的依据是自然性在人性中的基础地位、先天性,因而具有不可改变性.强调社会性的决定意义,认为人的自然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是可塑的,且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性的差异并不明显.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一种有条件的存在,我们不妨称之为“有限可塑性”.

学校管理的教育性以人的可塑性为出发点,以管理的可控性为目的,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应有之意.

2 学校管理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学校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择定、践行教育价值观的活动,学校的教育宗旨决定了学校管理活动是一种选择和践行教育价值的活动,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总是反映出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管理活动必须要依赖教育规律、原则的指导.在学校管理领域中,教育规律只有具备了最根本的意义和作用,才能赋予学校管理自身的独特意义.学校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且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管理以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根本目的,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目标达成的基本手段,学校管理的变革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3 教育对学校管理的价值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无时无刻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校管理由于其特殊性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教育也对学校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教育的内化是一种自我管理活动

真正的教育必须经由自我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启发、引导每个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对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成为教育的主体.此种教育,其本质是人对自我的内在管理活动,即人对自我行为的限制和规范,这种限制和规范分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强制性规范,一类是内在的自觉性规范,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则.

3.2 教育方法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法

教育的意义反对学校管理的功利主义导向,学校管理不能以“利益”为根本目标.教育的意要求学校管理的方法要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因此,教育方法不能简单、绝对,而是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学校管理采用教育的方式方法,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学校的目标、组织、制度等产生一致性的认同,形成共同愿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从而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

3.3 教育成效是学校管理评价的根本标准

教育效益是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而对教育成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中的“人”的评价项目上,包括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人员的评价、教职工评价、学生评价,其中以学生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应是一种“教育性”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不是对学生的审核.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出发,具有真实性和反馈性,要凸显教育的意义.总之,学校管理的评价以学校教育评价为核心标准,学校管理评价的重点在“人”而不在“物”.

4 学校管理与学校教育的内在统一性

学校管理理念和方法影响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反过来也会影响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在本质上是人对人的管理,学校管理中包含着教育的追求及学生的诉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学校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自我管理.因此,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学校管理与学校教育具有共同的基础

学校管理中对人性的看法是学校管理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不同的人性预设决定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如前文所述,对学校管理的人性预设的思考有两个前提,即管理的人性预设和教育的人性预设,因为学校管理是教育和管理交融的领域和活动.经过分析归纳,我们得出了学校管理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即人具有可塑性,这种假设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属性构成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的,着重从人性的发展维度出发得出结论.

4.2 学校管理与学校教育具有共同的育人功效

学校教育所支持和反对的,学校管理一般也会制定相应地规章制度来提倡或禁止.学校管理具有制度化的特征,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强制性.而教育作为规范人行为的途径,主要通过教化的方式,将外在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表现为非制度化的特征.它具有引导性和非强制性,对人的行为的好坏进行评价,以一种引导性、非强制性的手段使人的行为变的规范.

4.3 学校管理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二者密切联系,互相补充、支撑.从内容上来看,学校工作必须以面向学生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学校管理的服务和支持,教育和管理总是糅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育的对象是管理的对象,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从功能上来看,学校管理为学校教育构建秩序,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外部条件,为学校教育服务,管理自身也具有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精神的外显和具体化.学校管理与学校教育在内容、过程、功能上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有效地发挥了学校整体功能,共同实现教育目的.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5-76.

〔4〕贾春曾.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美)托马斯·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9.

〔6〕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操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6.

G647

A

1673-260X(2017)11-0150-02

2017-09-05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项目(2016jyxm 1049)

猜你喜欢

教育性预设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功能与人性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