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儒门事亲》医案中的现代心理疗法

2017-03-29吕思慧陶璐璐吕义蓉李旭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张氏医案心理治疗

吕思慧,陶璐璐,吕义蓉,李旭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探析《儒门事亲》医案中的现代心理疗法

吕思慧,陶璐璐,吕义蓉,李旭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张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家.张氏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不但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而且载有经典的心理治疗医案,对当代心理治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消退法、以人为中心疗法以及综合疗法等角度,探析医案中心理治疗疗法之精髓,为指导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支撑.

《儒门事亲》;张子和;医案;心理疗法

张氏的思想上宗《黄帝内经》《伤寒论》之学,近承刘完素火热论之说,坚持论病机以火热为主,议治法以寒凉立论,提出将疾病分为外来客邪所伤,内由五志所伤的内外因之论[1].其在论述攻邪的同时,精辟地论述并开创性地运用了心理疗法.其著作《儒门事亲》中记载情志病60余种,心理治疗医案10例,医案浓缩并涵盖了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的辩证思路、经验体会和用药特色,对学习借鉴名医经验,指导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2].

1 “五志七情,病从心发”的心理学观点

张氏在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的观点上,提出“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见喜、怒、悲、惊、思、恐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阐明了情志病与心的密切关系,平心调神应为主要治疗方法.肯定了中医理论中的“心主神明”的观点,认为心神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思维意识活动之主,五志七情病变张乃意识活动的病理状态;极力反对巫祝同时祷神治病等骗人的迷信活动.在古代封建社会,张氏能明确地提出反对迷信、鬼神之说,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自身是其性命的主宰,这种思想不但难能可贵,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张氏依据五行生克制胜原理,做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传承与创新,提出“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即“悲可以治怒,以枪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衷押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阁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虚彼志此之言夺之”的情志相胜理论.从张氏著作中记载的相关医案可以看出,这一理论观点在指导心理治疗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为后世心理治疗方法的继承与创新产生巨大影响,为推动中医心理学的发展融入了强大的积极力量.

2 心理治疗验案举隅

张氏的情志相胜疗法广受后人传承和探索,本文将另辟角度,从现代心理疗法视角探析张氏心理治疗医案中的丰富思想和独特有效之处.

2.1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又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情绪伴随思维产生,困扰是由不合理不合逻辑的思维造成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如“喜胜悲”之案云:“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患恶之,乃求于戴人……适巫者在其傍,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针灸哉,适足增其痛耳.”案中患者父死贼手,过度悲伤而导致心痛,张氏把握病人病因之所在,认为针灸等疗法只会徒加患者病痛.通过认清患者的不合理情绪之处,取悦病人,令其开怀大笑,治愈疾病.

“喜胜怒”之案云:“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后得一子.”案中患者“常好叫呼怒骂”,情绪不稳,食欲不振,张氏辨证论治采用逗笑患者,并通过暗示诱导食物美味的手段,以“喜”胜之,获得良效.

“怒胜思”之案云:“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案中妇人因思虑过多而难眠不寐,张氏以“以怒而激之”,遵循了“怒胜思”之临床验练,使患者汗下而病除,解决了失眠之症.

以上医案可看出张氏对于情绪治病的重视和独特见解,对于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和现代心理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当今伦理道德要求下,张氏的一些疗法也有不可取之处,如“怒胜思”的方法难以被现代医学所容纳和接受.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观点,患者都是因生活实践中的不合理认知导致了不良情绪,甚至躯体症状,因此可以采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创造一定的情境,在治疗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想象的方式体验情绪,如悲、喜、恐等,遵循情志相胜理论,并进行矫正,达到目标状态.

2.2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即利用交互抑制原理,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在导致焦虑的情境,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而达到消除焦虑等神经症症状的目的[3].《儒门事亲》中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如人.家人辈摄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人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也,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张氏认为患者因遇盗受惊,“岁余不痊”,便设计系统的步骤:当面击木——当面连击木三五次——以杖击门——遣人画背后之窗——使人击窗自夕达曙,以木块由弱到强的力度,由三五次到彻夜的敲击,使患者最终“虽闻雷而不惊”.其巧妙地运用系统脱敏技术,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为当代在治疗恐怖症和强迫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2.3 消退法

消退法,属于行为主义疗法中的一种,是指对不良行为不给予注意与强化,使行为出现的频率降低直到消失.张氏曾有一案,案云:“夫小儿拗哭不止,或一、二日,或三、四日,乃邪祟之气凑于心……以棉绢带缚手足讫,用三姓妇人净驴槽,卧小儿于其中,不令旁人知而觑之.后移时,则拗哭自止也.”本案中采用了消退疗法治疗小儿哭闹不止,即将孩子放在不熟悉的地方,脱离了原来的环境,任其哭闹,不予理会,使得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受到关注与强化而逐渐消退.与西方条件反射理论中的消退观相比,张氏更早提出和运用此法,可谓中国古代医家中行为心理疗法的专家和模范,在如今教育孩子或者抑制其他行为方面都有着可供学习的价值.

2.4 以人为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学派主张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重视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罗杰斯认为“治疗的关键不是治疗技术,而是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与治疗关系的建立.”关于医患关系,有案云:“令人见兹厥者……非徒其名之谬,因其名之谬尔乖其实也……顷西华季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余年.其妻服逍遥十余剂,终无寸效.一日命余诊之……遂出《内经·厥论》证之.政之喜曰:“《内经》真圣书也,十年之疑,今而释然,纵不服药,逾过半矣!”……分处二药,令服之不辍.不旬日,政之诣门谢曰:寒热厥皆愈矣.”张氏认为患者在求治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并佐以证明,使得患者信服进而积极配合,才能使在双方和谐关系中以及共同努力下治愈疾病.

2.5 综合疗法

2.5.1 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可以看作治疗各种疾病过程中皆可适用的一种方式.即通过释疑、顺意、怡悦、暗示等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消除患者的精神刺激,宣泄或转移患者忧郁、狂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张氏在《儒门事亲》中曾记录一案:一洞泄病人,杨先生认为病人的洞泄可能与其情绪焦虑相关,通过掌握患者的兴趣,转移病人对病症的注意力,形成较好的精神内守状态,而充分调动人体本身抗病、祛病、愈病的能力,使其便意频频症状消失,进而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治愈了疾病[4].张氏灵活运用了案中杨先生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即“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在给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歌舞中,忘却针灸之苦,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有助于提升临床中缓解病患疼痛,调节患者情绪方面的疗效.

2.5.2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者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这种开创性的心理治疗方法,体现在医案中:“胡王之妻,病脐下积块,呕食,面黄肌瘦而不月.或谓之干血气,治之无效.戴人见之曰:孕也.其人不信,再三求治于戴人.与之平药以应其意,终不肯下毒药.后月到,果胎也.”案中胡王不信其妻怀孕之实,再三求治,却又不相信医生的判断,张氏看出此乃心理疾病,不可逆其意,要顺其意,便“与之平药”.而此药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使得患者躯体症状得到缓解,其实质是间接采取了心理治疗的手段,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3 总结

张子和在心理治疗上不但有着独特见解,同时大胆创新,巧妙且辩证地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上的心理治疗提供借鉴价值.张氏的著作《儒门事亲》中经典的医案更是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和利用,对研究理论、提高实践疗效,具有重要的支撑价值.

〔1〕徐江雁,许振国.张子和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

〔2〕李成文,刘彬.河间学派医案(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

〔3〕赵永厚.中医神志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

〔4〕李艳.探究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对情志异常疾病的临床综合认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18.

R749.055

A

1673-260X(2017)11-0033-02

2017-09-02

2017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AH201710369186)

猜你喜欢

张氏医案心理治疗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