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2017-03-29何卫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要素课程体系优化

何卫平

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何卫平

社会工作课程体系设计是直接关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西部高校在优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地域特色与专业价值相统一,专业导向和能力导向并重,社会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结合。具体而言,要优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结构要素、过程要素。

西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截至目前,国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突破了300所,总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政策推动,许多西部高校在资源缺失的情况下出于各种目的也纷纷增设社会工作专业,体现出“先天发育迟缓、后天营养不足”的特质。许多西部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时间较晚,资源相对不足,还有一些是在西部二本高校中增设的,专业在整个学校发展中处于弱势中的弱势地位,既需要迎头赶追国内发达地区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同时也面临着中国社会工作专业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乎西部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否顺利实现。

一、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广义上说,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1]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在设计时需要兼顾课程背后的各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在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综合考虑和整合各种利益需求,即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发展需求、社会工作学生个人内在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地域特色与专业价值相统一

目前,西部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表现在课程设计缺乏西部特色,不注重挖掘西部元素,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与东部地区同构的现象,这极大地制约了西部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有效地回应西部地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新问题和充分有效地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出立足西部、走向全国的高质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西部各高校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时应该将西部的各种特色元素整合进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开设社会工作实践课程时,可以充分利用西部灾难多发的特点开展一些特色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有效地参与到灾后重建中去,在地震第一时间快速做出专业反应,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建立联系,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专业作用和影响力,共同承担起在灾难救助中的责任。同时,西部地区大量的留守群体以及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都是西部高校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可以打造特色的着力点。当然,在强调地域特色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背弃应有的专业价值,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价值伦理的专业,它强调助人自助、尊重人、相信人,以人为本等专业价值,缺少了这些价值的支撑,社会工作专业就失去了灵魂而将逐渐失去专业的特质。

(二)专业导向和能力导向并重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是由诸多的课程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这些要素都遵循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借助这些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而实现打造具有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及相关技能的专业人才目标。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围绕专业去设置课程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否则就脱离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根本,也就失去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必要性。目前,一些西部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和经验不足,除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审定颁行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确定的11门专业主干课程外,并没有足够的配套专业课程,无法有效支撑起自己的培养目标,专业性较为缺乏,学生毕业之后只能从事一些非专业性的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专业机构,用人单位对其也不满意,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锻炼才能独当一面。在立足专业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也应该兼顾能力培养。当前,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用人单位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案写作能力,指导和教育人的能力,对情境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在专业关系中扮演一定角色的能力,等等。总之,在西部高校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将专业导向和能力导向统一起来,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三)社会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结合

西部高校在优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这两个维度。一方面,要着眼于西部高校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如有的学生毕业之后想继续深造,那么在课程体系架构中就应该适当增添一些考研相关的专业课程;有的学生毕业之后想考公务员,那么课程中也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一些相关课程;针对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也应在课程的架构中对相关的考试内容进行整合,这样既能够有效地达成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让他们能够用更宝贵的时间去学习其他关乎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另一方面,需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尤其是西部社会的发展战略及具体需要培养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优化西部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取得一个较好的平衡。为了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并且能够满足西部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处于双重弱势的西部高校在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时必须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办学,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立足于西部地区,有效地捕捉西部地区社会建设中的各种政策红利及发展机遇。

二、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策略

优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哪些课程,如何把握课程的深度和难度?二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及排列组合问题。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所以,笔者认为优化西部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主要是由课程体系的总目标、培养方案目标及课程目标等部分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培养方案目标是课程体系总目标走向课程目标的一种过渡性的目标,位于课程体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中间环节。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总目标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主要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培养标准以及适应岗位等方面提出要求,它较课程目标更概括。课程目标相对来说操作性更强、更具体一些,是达成课程体系目标的基础,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结构的安排和课程的评价等环节。

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普遍起步较晚,定位较模糊,大多是简单复制那些先行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如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些宏大的目标架构与全国其他地区高校的目标并无二样,缺乏应有的地域特色,具体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就是课程内容脱离西部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等,影响了西部高校学生的就业,不利于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西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应该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结合国家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目标和西部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要立足于服务西部社会及提高其治理绩效这个总体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尽可能地将西部的社会需求和地域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的各目标要素之中。否则,西部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很难在双重的弱势地位下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优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要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质构成’,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是‘形式构成’,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2]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内容较为齐全、各种课程搭配合理、通识课程要素和专业教育课程要素比例适当,专业课程、选修课、跨学科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均应合理地优化配置。一般而言,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涵盖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维度。知识部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社会工作学科专业知识以及自我认知、人际沟通交往等扩展性知识。素质课程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心理与身体素质课程。能力方面包括交流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的基本能力(如外语与计算机)、人际沟通与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等业务操作能力和以科研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地围绕这四个模块进行组合直接关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西部很多院校在学生知识传授、素质和能力培养中过分地偏向前者。一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师资及学科的弱势地位,无法在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倾注过多的热情,尤其是在办学功利化思想的驱动下,经费投入少得可怜,严重制约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建构中,需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与科学教育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以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优化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要素,需要在现有的基本模块中添入更多的西部元素,尤其是选修课程要紧密结合西部的社会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在课程的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外,还可以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微课开展课外教学,打破课程教学学时的限制,减少课内教学时数,加强课外教学指导,充分激活学生第二课堂,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要,为此,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且有助于培养技能的课程。此外,在课程结构的优化方面,有必要加大实践在整个学分中的比重,建立起相对完整独立的实践环节,扭转传统实践和理论相割裂的课程体系。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除了课程教学外,专业实践是塑造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社会工作毕业设计、社会工作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随着西部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组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组织展开专业实践活动,真正让社会工作理念走出课程,服务社会。

(三)优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还包括动态的过程要素,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具体来说,包括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所需要的技术、方法、手段、途径;课程体系实施场所以及课程体系的评价。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专业教学,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辩论法、电影教学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将传统的课程教学搬出教室,要做到“面对面,一个都不能少”,做好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普查,建立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档案,及时发现需要谈心的重点目标,进行谈心教育[4]。二是建立谈心方案。确定了具体的谈心对象后,要全面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家庭背景、感情状况、生活现状等影响心理状况的各种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家庭问题、感情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制定适合的谈心方案。三是建立已谈对象的个人档案。谈心过后,及时做好谈心工作记录,对于重点谈心学生,建立好个人档案,装订成册,便于查找。四是建立重点对象的追踪机制[5]。谈心是个长期工作,不是一次谈心就可以解决问题,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跟踪机制。对于重点谈心对象,需要及时做好跟踪调查,反馈谈心效果,及时调整谈心方案。

谈心教育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谈心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完成的效果。谈心贵在“真心”,谈心技巧和方法只是辅助作用。谈心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深入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谈心教育工作,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引导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1]虞安骥,胡丽华.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将谈心、谈话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J].青春岁月,2014(17).

[2]李妩祎,马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论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3]陈向柳.试论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2).

[4]刘金科,王丽.坚持谈心教育提高学生素质——长江大学开展“面对面”谈心的做法与启示[J].学习月刊,2014(18).

[5]李荣华.大学生谈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5(10).

责任编辑:苏航

G 642

A

1671-6531(2017)02-0030-04

*西华师范大学青年教改项目(JGXM QN1316)

何卫平/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四川南充637009)。

猜你喜欢

要素课程体系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