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出拳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2017-03-29邓爱民宋兆铭
邓爱民,宋兆铭
拳击出拳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邓爱民1,宋兆铭2
从解剖学的角度,采用环节受力分析法,分析拳击各拳法在出拳过程中人体各环节之间的机械运动规律,总结拳击各拳法出拳技术动作的基本运动形式和肌肉的工作规律。为科学地进行拳击专项力量训练提供运动解剖学依据。
拳击;核心区力量;专项力量
运动技术的本质是一个竞技项目在规则许可下所特有的动作序列,精湛的技术都建立在标准和正确的“动作”基础之上[1]。所以,竞技就是动作[1],动作是人体运动的基础,是运动技术的关键因素[2]。通过对国际拳联2013拳击竞赛规则变化的趋势的分析表明,拳击运动员出拳技术和力量素质的提高已被国内拳击研究者高度关注[3-5]。其中,拳击的出拳技术动作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对拳击的出拳技术动作正确的解读,有助于拳击专项训练科学地开展,有助于拳击运动比赛成绩的提高。
人体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肌肉收缩,拉动骨杠杆围绕关节的运动轴(支点)进行转动来实现[2,6],具有一些共性的因素,遵循人体各部分运动环节之间的机械运动规律[2]。因此,任何复杂的专项技术都可以分解为一个个相对小且便于分析的基本单位。运动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是研究运动时人体各环节之间机械运动规律的方法,即:骨、关节和肌肉3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2],它可将复杂的运动技术动作分解、简化为运动环节在人体不同基本面内的简单运动,从而便于分析。因此,通过对拳击运动员出拳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可以科学、合理地掌握拳击各拳法出拳技术动作的基本运动形式和肌肉的工作规律,可以从解剖学的角度为科学地进行拳击专项力量训练提供依据。
1 研究目的
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了解各拳法在出拳过程中人体各环节之间机械运动规律,总结拳击各拳法出拳技术动作的基本运动形式和肌肉的工作规律,把握关键因素,为科学地进行拳击专项训练提供运动解剖学依据。
2 分析步骤
2.1 动作范围
本研究根据拳击各拳法动作要领和完成出拳动作过程的时间先后,将基本准备姿势确定为动作的开始,将出拳一侧手的速度出现最大值的瞬间确定为动作的结束。
2.2 动作阶段
根据拳击各拳法动作要领和动作的任务与性质,本研究的动作阶段均为各拳法的出拳阶段。
2.3 动作分析
1)明确各运动环节在相应关节处的运动[2]。即:产生了什么运动、运动的方向是什么(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环转)。
2)明确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作用方向间的关系[2,6](一致/相反)。
3)依据外力和肌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原动肌[2]。
4)分析各环节原动肌的工作的条件[2,6](固定条件)。
5)分析各环节原动肌的工作性质[2,6]。
2.4 综合评价
动作的合理性、影响动作质量的因素和训练方法等[7]。
3 分析原则
3.1 确定原动肌
采用环节受力分析法,分析各出拳技术动作在出拳时对身体的作用以及改进手段。
3.2 确定原动肌工作条件
1)上肢
出拳时,由于手未受到任何器械或支撑面的约束限制,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所以,上肢肌群均在近固定(肌肉拉力方向指向近侧端[2,6,8])条件下工作。
2)下肢
出拳时,由于两脚被地面约束限制,无法在空间中自由移动,所以,下肢肌群均在远固定条件下工作。
3)躯干
出拳时,由于两脚被地面约束限制,无法在空间中自由移动,所以,躯干肌群均在下固定工作(肌肉拉力方向指向下端[2,6,8])。
3.3 确定运动环节转动支点
在复杂而快速的运动中,由于运动链中每一基本环节都在移动,通过肉眼观察来确定运动环节转动支点(关节)的所在位置是非常困难的,这时需根据运动支撑点的位置,根据相邻环节的相对运动方向来进行判断[2,8]。
1)上肢
出拳时,由于上臂围绕肩关节转动、前臂绕肘关节转动,手处于游离状态,所以,上肢运动环节的转动支点位于近侧端。
2)下肢
出拳时,由于两脚被地面约束限制,骨盆绕髋关节转动,大腿围绕膝关节转动,小腿围绕踝关节转动,所以,下肢运动环节的转动支点位于远侧端。
3)躯干
出拳时,由于两脚被地面约束限制,每一脊柱节段均围绕其下端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运动,所以,躯干运动环节的转动支点位于下端。
3.4 确定原动肌工作性质
相对于出拳基本准备姿势,人体各环节的运动趋势表现为由慢到快,所以,原动肌的工作性质为动力性克制工作(向心工作)。
4 概念界定
4.1 环节受力分析法
根据人体环节运动方向、转动速度的变化和外力矩方向之间的关系推断肌拉力矩的方向,并结合相关肌肉解剖学位置和功能,确定动作原动肌的方法[2,8]。环节受力分析法是牛顿第二定律在人体环节运动过程上的具体应用。
牛顿第二定律认为: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8]。
由于人体环节运动主要表现为围绕特定关节的转动,所以牛顿第二定律的转动定律可表述为:物体的角加速度。
由于人体关节的运动通常都是转动,而运动环节的转动总是沿着作用于其上的合力矩的方向进行,合力矩是由肌肉拉力矩和作用在该环节上的外力矩合成[7]。所以,转动定律可进一步表述为:物体的角加速度。
多数情况下,环节运动的方向、转动速度的变化和外力矩的方向通过观察或测量可以获得,所是是已参数,只有肌肉拉力矩方向是未知参数。所以,依据人体环节运动方向、转动速度的变化和外力矩方向之间的关系判断肌肉拉力矩的方向[2],从而确定原动肌。
4.2 原动肌
当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矩方向相反时,肌肉拉力矩大于外力矩,环节沿着肌肉拉力矩的方向转动,位于环节运动方向同侧的肌肉是原动肌;当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矩方向一致但做减速运动时,环节沿外力矩的方向运动,运动速度比单独由外力矩作用时的速度减慢了,一定的肌力矩抵消了一部分分外力矩,位于环节运动方向对侧的肌肉为原动肌;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矩方向一致做加速运动时,环节沿着外力矩方向运动,运动速度较单独由外力矩作用时的速度更快,一定的肌力矩对外力矩起到补充作用,位于环节运动方向同侧的肌肉为原动肌;环节受到外力矩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时,一定的肌力矩完全抵消外力矩的作用,肌力矩与外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位于外力矩对环节作用趋势方向对侧的肌肉为原动肌[2,7-8]。
4.3 运动链
人体中,相邻两个关节之间的部分称为基本环节,两个基本环节连结构成一个运动偶,3个或3个以上环节连结起来构成一个运动链[2,8]。
4.4 开放链
肢体运动链以其最近侧端为固定支撑点(近固定或近侧支撑),最远端的环节处于游离状态时,称为开放链[2,8]。
4.5 闭锁链
运动链以其最远侧端为固定支撑点(远固定或远侧支撑),则链中的各基本环节首末相连无游离环节,则称为闭锁链[2,8]。
4.6 动力性工作
如果运动环节在空间中产生了自主移动,关节角度发生变化,此时原动肌的工作性质为动力性工作[2,8]。
4.7 克制工作
如果运动环节的运动趋势表现为“从无到有,或由慢变快”,则原动肌为克制工作(向心工作)[2,8]。
5 动作分析
拳击基本姿势也称攻防姿势,是使自己身体处于最有利于进攻和防守的一种姿势[9-10]。左脚在前称为左势,右脚在前称为右势[9]。本研究以左势为例对出拳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其动作要领为低头收下颌,左臂在前,右臂在后,左拳略高于肩,左肘屈大于90度,自然下垂防护身体左侧;右拳置于肩前,防护右面颊,右肘屈小于90度,自然下垂防护身体右侧;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9-10]。
5.1 前手直拳
1)动作要领
在基本姿势状态下,前脚内旋发力,依次带动膝关节、髋关节、前肘关节,以重心投影线为中柱转动,身体由左侧转到正对前方时,左拳借助由下往上发力以加速的姿态向前击打,击打接近到目标瞬间左手拇指内旋45度,握紧拳头,击打后还原,右手臂保护自己的右侧[9]。
2)阶段划分
依据前手直拳出拳时人体环节运动的变化趋势及动作的发展方向,可将前手直拳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出拳阶段和收拳阶段。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仅对出拳阶段进行分析(以下均同)。
表9 前手直拳出拳阶段身体左侧的解剖学分析
3)分析结果
4)综合评价
在出前手直拳的过程中,上肢主要表现为近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屈且旋内、前臂伸且旋内,所以,若强化上肢力量,应首先加强斜方肌、背阔肌、前锯肌、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其次为伸肘关节的肌肉、屈桡腕关节的肌肉,如肱三头肌和前臂屈肌群等。躯干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回旋、髋关节的前倾和回旋,所以,若强化躯干肌群力量,应加强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髂腰肌、臀大肌、股直肌、梨状肌等。下肢主要表现为远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膝关节的伸、踝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屈,所以,若强化下肢力量,应采用伸膝、伸髋在远固定条件下的练习动作,加强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等。
5.2 后手直拳
1)动作要领
右直拳:在基本姿势状态下,右脚内旋发力,脚后跟外翻,依次带动膝关节、髋关节、前肘关节,以重心投影线为中柱转动,身体由右侧转到正对前方时,右手臂顺势向前方击打,接近目标时右手大拇指旋内运动,瞬间握紧拳头,左脚掌内扣,锁信由于左转带来的转动,上体呈交叉型,击打结束后迅速还原[9]。
2)阶段划分
依据后手直拳出拳时人体环节运动的变化趋势及动作的发展方向,可将后手直拳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出拳阶段和收拳阶段。
3)分析结果
4)综合评价
在出后手直拳的过程中,上肢主要表现为近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屈且旋内、前臂伸且旋内,所以,若强化上肢力量,应首先加强斜方肌、背阔肌、前锯肌、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其次为伸肘关节的肌肉、屈桡腕关节的肌肉,如肱三头肌和前臂屈肌群等。躯干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回旋、髋关节的前倾和回旋,所以,若强化躯干肌群力量,应加强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髂腰肌、臀大肌、股直肌、梨状肌等。下肢主要表现为远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膝关节的伸、踝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屈,所以,若强化下肢力量,应采用伸膝、伸髋在远固定条件下的练习动作,加强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等。
表10 后手直拳出拳阶段身体右侧的解剖学分析
5.3 前手摆拳
1)动作要领
左摆拳:在基本姿势状态下,以身体中心线为目标,左脚掌内旋蹬地,左膝、左髋、左侧腰部、左肩及左肘依次顺时针以重心投影线为转动轴向左转动,当左肩转到正前方时,左拳向前击打[9],接近目标时,左肘关节平抬,前臂与上臂的夹角约120°左右[10],击打完成后迅速还原[9]。
2)阶段划分
依据前手摆拳出拳时人体环节运动的变化趋势及动作的发展方向,可将前手摆拳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出拳阶段和收拳阶段。
3)分析结果
4)综合评价
在出前手摆拳的过程中,上肢主要表现为近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肩胛骨上回旋、肩关节水平屈、外展且旋内、前臂伸且旋内,所以,若强化上肢力量,应首先加强斜方肌、背阔肌、前锯肌、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其次为伸肘关节的肌肉、屈桡腕关节的肌肉,如肱三头肌和前臂屈肌群等。躯干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回旋、髋关节的前倾和回旋,所以,若强化躯干肌群力量,应加强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髂腰肌、臀大肌、股直肌、梨状肌等。下肢主要表现为远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膝关节的伸、踝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屈,所以,若强化下肢力量,应采用伸膝、伸髋在远固定条件下的练习动作,加强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等。
5.4 后手摆拳
1)动作要领
在基本姿势状态下,以身体中心线为目标,右脚掌内旋蹬地,右膝、右髋、右侧腰部、右肩及右肘依次顺时针以重心投影线为转动轴向右转动,当右肩转到正前方时,右拳向前击打,接近目标时,右肘关节平抬,击打完成后迅速还原[9]。
2)阶段划分
依据后手摆拳出拳时人体环节运动的变化趋势及动作的发展方向,可将后手摆拳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出拳阶段和收拳阶段。
3)分析结果
4)综合评价
在出后手摆拳的过程中,上肢主要表现为近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肩胛骨上回旋、肩关节水平屈、外展且旋内、前臂伸且旋内,所以,若强化上肢力量,应首先加强斜方肌、背阔
肌、前锯肌、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其次为伸肘关节的肌肉、屈桡腕关节的肌肉,如肱三头肌和前臂屈肌群等。躯干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回旋、髋关节的前倾和回旋,所以,若强化躯干肌群力量,应加强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髂腰肌、臀大肌、股直肌、梨状肌等。下肢主要表现为远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膝关节的伸、踝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屈,所以,若强化下肢力量,应采用伸膝、伸髋在远固定条件下的练习动作,加强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等。
表11 前手摆拳出拳阶段身体左侧的解剖学分析
表12 后手摆拳出拳阶段身体右侧的解剖学分析
5.5 前手勾拳
1)动作要领
在基本姿势状态下,左脚蹬地,迅速拧转上体,左脚掌用力蹬地,左拳由下向前再向上方向,前臂外旋直击对方腹部或下颌处,前臂与上臂夹角约为90°,击打后按原路线收回[9-10]。
2)阶段划分
依据前手勾拳出拳时人体环节运动的变化趋势及动作的发展方向,可将前手勾拳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出拳阶段和收拳阶段。
3)分析结果
4)综合评价
在出前手勾拳的过程中,上肢主要表现为近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肩胛骨上回旋、肩关节屈且旋外、前臂伸且旋外,所以,若强化上肢力量,应首先加强菱形肌、胸小肌、肩胛提肌、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其次为伸肘关节的肌肉、屈桡腕关节的肌肉,如旋后肌、肱二头肌、肱桡肌等。躯干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回旋、髋关节的前倾和回旋,所以,若强化躯干肌群力量,应加强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髂腰肌、臀大肌、股直肌、梨状肌等。下肢主要表现为远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膝关节的伸、踝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屈,所以,若强化下肢力量,应采用伸膝、伸髋在远固定条件下的练习动作,加强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等。
表13 前手勾拳出拳阶段身体左侧的解剖学分析
5.6 后手勾拳
1)动作要领
在基本姿势状态下,右脚蹬地,迅速拧转上体,右脚掌用力蹬地,右拳由下向前再向上方向,前臂外旋直击对方腹部或下颌处,前臂与上臂夹角约为90°,击打后按原路线收回[9-10]。
2)阶段划分
依据后手勾拳出拳时人体环节运动的变化趋势及动作的发展方向,可将后手勾拳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出拳阶段和收拳阶段。
3)分析结果
4)综合评价
在出后手勾拳的过程中,上肢主要表现为近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肩胛骨上回旋、肩关节屈且旋外、前臂伸且旋外,所以,若强化上肢力量,应首先加强菱形肌、胸小肌、肩胛提肌、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其次为伸肘关节的肌肉、屈桡腕关节的肌肉,如旋后肌、肱二头肌、肱桡肌等。躯干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回旋、髋关节的前倾和回旋,所以,若强化躯干肌群力量,应加强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髂腰肌、臀大肌、股直肌、梨状肌等。下肢主要表现为远侧端环节的肌肉收缩,即:膝关节的伸、踝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屈,所以,若强化下肢力量,应采用伸膝、伸髋在远固定条件下的练习动作,加强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等。
表14 后手勾拳出拳阶段身体右侧的解剖学分析
6 小结
通过解剖学分析,在出拳技术动作在出拳阶段:1)上肢肌群均在近固定条件下工作;下肢肌群均在远固定条件下工作;躯干肌群均在下固定工作。2)上肢运动环节的转动支点位于近侧端;下肢运动环节的转动支点位于远侧端;躯干运动环节的转动支点位于下端。3)相对于出拳基本准备姿势,人体各环节的运动趋势表现为由慢到快,原动肌的工作性质为动力性克制工作(向心工作)。4)合理的出拳技术动作,不仅要注意上肢近侧端肌肉收缩向末端手部的能量传递,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下肢、躯干肌群的发力以及能量传递来增加击打力量。5)直拳、摆拳的上肢力量强化应首先加强斜方肌、背阔肌、前锯肌、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其次为肱三头肌和前臂屈肌群等;勾拳的上肢力量强化应首先加强菱形肌、胸小肌、肩胛提肌、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其次为旋后肌、肱二头肌、肱桡肌等;强化躯干肌群力量,应加强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髂腰肌、臀大肌、股直肌、梨状肌等;强化下肢力量,应加强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等。
[1]陈小平,梁世雷,李亮.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及对我国训练实践的启示——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评述[J].体育科学,2012(2).
[2]运动解剖学编写组.运动解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3]樊庆敏,王德新,张辉.国际拳联2013评分规则对我国男子拳击选手技战术特征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
[4]王海峰,王德新,张亚琪.国际拳联新规则对世界男子拳击运动员技、战术运用变化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6).
[5]张辉,樊庆敏.世界优秀男子拳击小级别冠亚军技战术制胜特征对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6).
[6]努森.生物力学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7]D.V.Knudson.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human movement:improving performa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M].Human Kinetics,2013.
[8]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9]王德新,樊庆敏.现代拳击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卫军.现代拳击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An Anatomical Analysis of Boxing Action
DENG Aimin1,SONG Zhaoming2
Themechanicalmotioninboxingrulesbetweenvariousaspectsofhumanfistprocesswasanalysed by the link stress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view of anatomy,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work rules of basic boxing action and muscle.To provide the anatomical basis for the special strength scientific training of boxing.
boxing;core strength;specific strength
G886.1
A
1003-983X(2017)01-0088-07
2016-12-11
邓爱民,(1975-),男,湖北宜昌人,高级教练员,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湖北省体育局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湖北武汉430074;2.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1.Heavy Sperts management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 Sports Bureau,Wuhan Hubei 430074;2.Sichuan Potice College,Luzhou Sichuan,6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