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关系探讨

2017-03-29王海湘于冬升徐超胡策

关键词:生态型科技人才耦合

王海湘,于冬升,徐超,胡策

(1.贺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浙江农林大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关系探讨

王海湘1,2,于冬升1,徐超2,胡策2

(1.贺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浙江农林大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高等工程教育;生态文化教育;耦合;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而生态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态型专门人才,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的教育模式在原有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生态理念及生态知识,培养出具有生态价值观的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基于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的耦合基础与设想、耦合机理、耦合模型构建及实践路径等展开探讨,提出若能将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培养出既具备工程科学知识,又具有生态文化涵养的新一代工程科技人才,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高等工程教育观念的变革,生态化的理念与思维将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新潮流,必将造福后人,亦是功德无量之事。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量工程科技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1],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在校学生或毕业学生数量均高居世界首位,己在规模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的结构和质量规格均难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界的需求,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教育越来越表现出不适应性。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工程教育之实践教学开始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各大高校纷纷提出各自关于工程科技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方案,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且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大有帮助,然而,生态文化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却往往被忽略。现有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建筑施工二次污染、建筑垃圾乱排放或处理不科学等问题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的例子较常见。

高等工程教育注重技术和相关专业的理论教育,而生态文化教育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一代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本应既要掌握工程理论与实践技术,又要具备一定的生态文化涵养,然而此类涵养恰是当代青年工程科技人才所缺乏的。高校若能将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培养出即具备工程科学知识,又具有生态文化涵养的新一代工程科技人才,必将造福后人,亦是功德无量之事。

一、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基础

(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现状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狭义的含义表示工程人才培养的学校教育,广义的含义表示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活动[2],亦指以技术和工程为基础,以工程职业训练、工程技术服务及应用和应用型研究等功能为主的高等教育类型。过去30年以来,国内工程教育领域发生了持续而重大的变革,历经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质量提升等阶段[3],改革后工程教育模式的方法、方向和路径深刻地影响着工程教育的发展[4],在工程教育实践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非常现实而且务必理性认清的问题[5],对于此类问题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度发展,而问题的核心主要围绕培养怎样的工程科技人才和怎样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展开。通过文献检索发现[6],高等工程教育近五年主要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师"等主题上,结合当前现状,通过分析相关的研究内容可知,高等工程教育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如:Edward F.Crawley[7]等认为,将工程专业学生的教育放到工程实践环境中,可提升工科学生的数量,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工程教育的轨道,同时可增加此类学生今后进入工程领域工作的可能性。王翠霞等[8]对当前全球创新模式演进的趋势做了深入分析,提出工程培养要素在创新模式演进下的变化形式,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提出其优化路径。王存文等[9]表示,普遍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趋势需要回归工程实践,应对教育观念、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与管理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问题,地方工科高校务必坚持内涵式发展,全力破除体制机制对工程教学产生的障碍,遵循合理的教育规律构建高等工程教育。李忠等[10]认为,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的追求目标,能力高超和技术全面是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学以致用和强调实践是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基本的培养原则,同时在实施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人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认为[11],未来优秀的工程师需要具备大工程观,其既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科融合的必然趋势,又是社会的必然需求;培养大工程观,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之外,同时需要具有大工程体验、人文情怀和宏思维能力的融合培养。

(二)生态文化教育研究现状

生态文化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教育的生态学过程。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灵魂,把生态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明确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认识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懂得主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良好生态意识[12]。生态文化影响人的思想,是物质社会不断循环发展的指明灯,文化自古以来就需要传承,需要通过教育传递给更多世人,生态文化亦是如此,其为生态理念的传承提供光和热。高校生态文化教育主要面向当代的大学生,面向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生态文化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国家乃至全球未来的发展。

教育学家孔丘提出"足食、足兵、民信"立国的三要素,他把生态意识与教育和教育与社会环境等结合起来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可见在古代生态文化教育的意义已经引起先人关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时有发生,生态文化教育开始引起部分研究人员的重视,例如张保伟[13]提出,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涉及社会集体的责任体系,需要社会集体的积极参与,高校作为引领文化重要机构,理应积极承担生态文化的普及与传递工作,合理构建生态文化的运行机制,制定生态文化教育模式,提升大学文化输出功能。王强[14]通过研究东、西方文化"天人二分"和"天人合一"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提出高校是培养和传递生态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教育生态化是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需要有一种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模式与生态化的运行机制作保障等。江山[15]提出,加强高校生态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素养,通过一部分人影响其他人,对提高人民整体的生态文化素养有重大意义。刘月玲等[16]指出,高校生态文化之生态立校、生态育人与生态服务,是互相作用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生态善、美与真的统一。高旭国[17]认为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可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等三个层面入手,采取制度措施、学科构建、组织管理、课程整合、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

(三)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的耦合设想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工程专业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能够将自身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运用于改变这个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始终局限于象牙塔之内,忽视外部世界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是失败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顺应自然科学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不断严峻,作为当代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们理应有义务认清这个世界,作为知识传播的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和高校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

现有的高等工程教育已形成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生态文化教育体系还需不断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最大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教育传播知识,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对未知事物的认知能力,教与学是两者的核心,教师和学生是两者的主体,各自都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和教学内容等。二者差异在于高等工程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而生态文化教育更多考虑通过教育培养出具备生态文化意识的人才,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循环发展服务。高等工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技能,工程科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会考虑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难题,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考虑的较少,缺乏生态人文思想,而当前的生态文化教育仅局限于提倡人们重视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应用型专业耦合和在专业教育中加入生态文化教育的做法较罕见。生态文化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难于形成独立的一级学科,难于像高等工程教育一样结合理论与工程实践进行教学,针对性地去培养专门人才。生态文化思想的传播不应该仅限于通过一门课程去推广或成立一个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这种思想更应该通过融入不同学科和专业的高等教育工作中,将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进行人才培养,将生态文化知识融入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必将是功德无量之事。

二、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的耦合机理

(一)耦合的内涵及应用

耦合这一概念源于物理学,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最终彼此影响的现象,而当系统内部要素或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配合得当时,为良性耦合;反之,配合不得当则为不良耦合[18]。耦合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样受到青睐,例如王毅等[19]将城市化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分析了城市化系统与现代服务业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同时将这两个系统耦合构建形成一套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石丽等[20]在耦合理论基础上对不同省域高新产业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耦合协调的关系及空间分布格局做定量分析和研究。王敏等[21]通过实例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企合作教育耦合作用在实践中遇见的问题及收获。类似地,我们也可以将高等工程教育和生态文化教育两个系统按各自耦合元素产生互相作用及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生态型高等工程教育耦合。

(二)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

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具有显著的耦合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高等工程教育面对的群体是工程类专业的高校学生,由于工程类专业应用性较强,学生受教育的内容更多涉及工程技术及相关理论知识,涉及生态文化知识非常少,所以,在高等工程教育中融入生态文化知识对提升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将生态文化知识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为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效载体和保障,两者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相互影响。

在高等工程教育中融入生态文化知识有利于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更好的发展,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成为既懂工程技术又具备生态文化思想的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所谓工程类专业即包括土木建筑、水利交通、石油化工和冶金与矿业,又包括金属材料、热能与动力和机械工程等,涉及面广,在实践中由于人们忽略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开发建设,造成生态环境大面积破坏。生态环境被破坏不仅因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绿色植物的乱砍乱伐和对野生动物的猎杀,还包括工厂排放的"三废"对空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土木建筑剩余的废弃物对土地及植物的破坏和由于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野生动植物灭绝等。若从业的工程科技人员具备一定的生态文化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有更多关注,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将一定程度得到控制。

以高等工程教育为载体进行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具体地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工程类学生的内心。由于不同院校和不同学科涉及的知识面不同,大部分工程类学科人才培养目录中涉及生态文化类的课程非常少,即便有涉及也仅在公共性选修课中出现,仅靠开设生态文化教育类选修课或者开设生态文化类专业培养生态型人才的方式,对于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涉及范围不广,引起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等工程教育面对的学生主要为工程类学生,专业的应用性强,学生毕业大都在一线从事工程科技类工作,在校生在选修课选择过程中大都优先考虑与本专业挂钩或相近的课程。若高校在制定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等要素时能融入生态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将生态文化与专业知识融合授课,对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将大有帮助。

三、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的模型构建及实践路径

(一)耦合模型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系统由工程伦理教育、工程理论教育、工程技术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等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承接与协调互补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而生态学伦理教育、生态型人才标准制定、生态文化理论和实践教育等元素组成的生态文化教育系统奠定了我国生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中国工程院周绪红院士认为,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不论何种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涵盖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内容和培养过程等要素[23],基于此,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在相互促进和耦合协调的基础上合理输出具有生态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等内容,构建一套独具特色的生态型高等工程教育模型(见图1)。

图1 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关系模型

(二)实践路径

1 提升教师生态文化水平

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其本身的专业水平和理论功底非常扎实,但对于生态文化知识未必非常了解。既然需要培养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明确人才的培养标准、制定可靠的培养制度、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首先需要要求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态文化知识,对生态文化理论与实践要较为了解,对培养生态型人才的标准要把握准确,对生态文化教育内容及方法要熟悉,因此,提升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生态文化水平是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的关键之所在,是完成各方面任务的首要任务。

2 人才培养目标

简而言之,通过高等教育将工程类学生培养成既掌握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又具备生态理念和生态意识,是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所谓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工程业务技能,还需结合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从事业务工作,亦指促进工程建设发展的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总之,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建设观和满足自身需求又不浪费不破坏自然规律的消费观。

3 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

首先,规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等方式传授给学生的目标知识,其包括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师指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等;教学内容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规范教学内容对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的教学方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既涉及工程专业知识又涉及生态文化知识,孰轻孰重一定要明确。其次,合理开发配套教材。教材是学生对工程专业知识和生态文化知识学习和认知的主要载体,开发一套合理的教材对推动知识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课后还需认真研读教材,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后,制定考核标准。通过考核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考核标准和方式方法非常关键,如何结合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合理的制定考核标准,准备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重要。

4 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在高等教育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方面主要指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有关的规则与制度,广义方面主要包括从招生到学生毕业就业,从校园文化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等与人才成长相关的多方面的规则与制度[24]。人才培养制度为专门型人才培养而制定,为了实现专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高校应从教学计划与组织到教学与管理针对性地制定一整套合理的培养制度。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性质独特,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的培养模式前期工作较少见,教学内容较新,无模可依,需要在原有高等工程教育和生态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制定新的培养制度,为促进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做保障。从狭义方面考虑,学分制度、选课制度、导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等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以改进,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与教学活动和过程有关的制度体系。从广义方面考虑,招生制度、校园文化制度、学生活动制度、奖惩制度和实习就业制度都是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若这些日常活动与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对人才培养更有意义。

5 培养方式

从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现状来看,现有培养方式主要几方面包括:第一,高校自主培养。高校结合自身条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本校所具备的软硬件资源进行人才培养;第二,校企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学生可亲临一线学习专业知识;第三,校校联合培养。高校与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派往合作院校学习。生态型人才培养可参照现有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如:高校可结合自身条件与生态文化研究成果较丰富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委派学生到合作机构学习,或者邀请业内专业人士为学生授课;高校可与企业合作,结合实际工程对学生进行生态化培养;等。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培养模式应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自主性,借鉴新理念融入学生的培养方式。

四、结语

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的教育模式在原有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生态理念及生态知识,培养出具有生态价值观的生态型工程科技人才,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高等工程教育观念的变革,生态化的观念与思维将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新潮流。当然,文章仅从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的耦合关系方面做了讨论,二者耦合的教育模式还需在实际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工作还待继续进行。

[1]郭娇,罗珣,王伯庆.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就业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5(3):7-17.

[2]李正,林凤.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2):19-25.

[3]陈敏,李瑾.30年来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背景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6):59-67.

[4]李瑾,陈敏.30年来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政策分析-基于社会政策的思维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41-46.

[5]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2):44-47.

[6]陈新民.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现状(2008-2012)-基于近五年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30-34.

[7]Edward F.Crawley,查建中,Johan Malmqvist, Doris R.Brodeur.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4):13-21.

[8]王翠霞,叶伟巍,范晓清.创新模式演进与工程教育范式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35-40.

[9]王存文,韩高军,雷家彬.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回归工程实践-以省属工科类高校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4):34-39.

[10]李忠,王筱宁.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的问题[J].教育研究,2014,416(9):47-50.

[11]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3):1-3.

[12]张荣,陈桂芳.生态文化与高等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7):117-120.

[13]张保伟.生态文化及大学的文化使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5):64-67.

[14]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7,2(2):124-126.

[15]江山.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素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0):129-130.

[16]刘月岭,武立敬.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及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22):114-116.

[17]高旭国.大学生态文化教育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68-70.

[18]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白凯.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

[19]王毅,丁正山,余茂军,尚正永,宋晓雨,常夏洁.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97-108.

[20]石丽,陈万明.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耦合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2015,31(3):43-49.

[21]王敏,陈文斌.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作用-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7(3):116-118.

[22]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4.

[23]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1-5.

Study on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Culture Education

WANG Hai-xiang1,2, YU Dong-sheng1, XU Chao2, HU Ce2

(1.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 542899, China; 2. School of Forestry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ecological culture education; coupling; ecotype; engineering qualified scientist and technician

The purpos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ecological culture education is to foster ecological specialized personnel. The coupling of education mode, which consis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culture education, is to integrate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knowledge on the basis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 a result, cultivati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talent that with ecological values. The article discussed about th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culture educations' coupling basis and idea, coupling mechanism, the building of coupling model and the practical approach.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f we can coupling th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foster the new generation of engineering science talents who equipped with ecological culture qualities, the chang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will be caused in a certain extent. Ecological concept and thinking will become the new trend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and it must benefit future generations.

2095-2708(2017)02-0106-06

2016-12-01

2016-12-29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376),贺州学院2016年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贺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hzxyjg201550),贺州学院学生工作研究课题(hzxysz201512)。

王海湘(1989-),男,海南文昌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生态学。

G642.0

A

猜你喜欢

生态型科技人才耦合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