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建构与评论的建构
2017-03-29雁形图
雁形图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日前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揭晓,该奖由安信信托首席赞助、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支持。姚梦溪(激烈空间创办人之一,策展人,艺术撰稿人)成为本届IAAC二等奖得主,获奖文章为:《展示与逃离—— 从何迟的〈隔馆〉说起》。在这篇文章中,姚梦溪以经验抵达经验,与艺术家何迟共同感受艺术创作中,树叶的变化,并且观察艺术家如何以个体经验的真实温度破除人与物的“隔”,如何通过身体感受来建立秩序,进而感受到,一次次刷绿变深的空间墙壁“并不是项目的全部,它转化艺术家的身体感受,成为可见的输出。绿墙只是技术手段,而不是作品完整的形态”。(引言摘自《展示与逃离—— 从何迟的〈隔馆〉说起》)
获知姚梦溪获奖的消息同时,也得知她是激烈空间的联合创始人和策展人。这位80后女生在得奖时淡然静雅,略显腼腆,似乎接受颁奖是一种意外却又无需惊诧的结果。她笑容可掬地对大家说:“我不是专业艺术评论写作者,而是以做展览为主要工作。从展览的创作中漩涡式地发现问题,并向之前的IAAC获奖者学习、研究并与之讨论,使我获益良多。”
IAAC:国内第一个有规模的艺术评论奖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秉持一贯的专业性与多元性,共收到中、英文稿件203篇,稿件来自东西欧、南北美洲、印度、东南亚等全球各国,以及中国20个省市和地区。稿件所评论的范围包括个展、群展、公益美术馆展览、私营画廊举办的展览,乃至双年展或其他同类的大型综合展览。这也是IAAC设立的初衷之一:记录所规定年份期限内全球当代艺术展览的历史。
对于国际艺术评论奖三年来的发展历程,姚梦溪谈到:“第一届IAAC评论奖征稿期间声势很大,对国内来说是第一个有规模的评论奖。直到苏伟和张涵露获奖,可以感觉到IAAC很认真在做评选和奖项,两位实至名归。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的撰稿人投稿,并且出版文集,对作者给予极大的尊重,或许开始推动更多年轻人写作。我是第一次投稿,希望这篇文字能被更多人看到,现在很多看过这篇文章的人会来找我交流。”
艺术写作的打开方式:如同制作一部录像
作为艺术工作者,姚梦溪进入艺术写作的队列也是自然为之的结果。她说:“正式开始写评论是2013年的一场艺术家自我组织的《太阳展》,之前对参展艺术家有一定了解,认同这样的自我组织,并且为之兴奋,认为错过这个讨论的机会会很遗憾。当时不太懂应该怎么写,观点和语言显得碎片化,Artforum的杨北辰愿意帮我看文章,给了很多中肯的意见。”
正如国际艺术评论奖与优秀的艺术评论者所支持和坚持的原则,艺术批评与一般艺术新闻、展览介绍的写作不同,需要有真正的态度和较好的学养。对此,姚梦溪起先非常坚持“批判性”,后来才认识到这完全不够。她说:“评论作品和喜好无关,需要客观和理性,用知识背景做支撑,作者将作品中难以轻易看到的部分挖掘出来,按照各自的研究方向用逻辑和结构组织起来,如同制作一部录像。”
艺术评论:让语言表述更准确,成为当代艺术本身
艺术评论的领域中,固然不时传来独立思考的声音,但评论语言的佶屈聱牙、猛掉书袋、术语滥用也经常受人诟病。对于语言的表达,姚梦溪认为:“大可不必追求脱颖而出,但有必要让语言表述更准确,取消含混的词句,加入案例取代生涩的词,用文字中的情境帮读者转场。文章如果不是大多数人能理解就是作者咀嚼的时间不够,你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术语,再深奥的哲理也有办法用一般语言描述。”
同时,姚梦溪认为,评论不仅仅是写文章,它是一种创作,它也是当代艺术本身。“我想批评人一定要像艺术家一样重新思考文字和展览的关系,文字和作品的关系。把写作当成创作,并入生产关系里去。这样评论就不仅仅是评论了,它是具有延伸性的当代艺术本身。”
艺术、市场与体制:坚持当代艺术的独立性
我们常说,“没有资本就没有空气”,“市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但是姚梦溪始终坚持当代艺术的独立性,她认为:“机制和当代艺术是一个整体,也包括市场,但当代艺术绝对是独立的,它不应该从源头上受到市场的左右。除此之外,市场还没有眷顾到我,我对市场并不熟悉。”
IAAC的历届获奖者似乎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目前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对此,姚梦溪的回答是:“暂时没有经济来源。体制和现状是裹挟在实践中的一部分,说是独立策划人实际也身在其中,如果是相对体制来说的独立,那是不存在的,无法保持纯粹的独立性。实践者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
艺术实践:制造可实施的机制替代批判其他机制
激烈空间主要以项目的方式,强调空间生产,以日常经验角度介入到艺术关系之中,并进行情境化的工作实践。谈到与艺术家石青、黄浩淞一起创办激烈空间的初衷,姚梦溪表示:“想要用行动代替语言,制造可实施的机制替代批判其他机制。”
激烈空间的工作对姚梦溪的策展、评论写作也产生了较多的影响。她介绍说:“激烈空间的三位主创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向,彼此交集又各自独立,当然也相互影响。激烈空间和我个人都有许多长期的工作。在没有激烈空间的2013年,我和一些艺术家组织了自我学习小组—— 每周读书会,2014年5月我们从临时讨论点转移到激烈的实体空间,做读书会、展览、项目汇报及研讨,随着学习小组工作的深入,发展出四场独立的活动/展览,以及PSA的青策项目《展览的噩梦(下):双向剧场》。“地方工作”是激烈空间的长期项目,该项目主张艺术家和各行业从业者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家乡、工作地、生活地)用閑暇时间开展调查和创作。今年,我们主动走访了不同参与者的调查创作场所,在现实环境中观察创作背景,这帮助我个人理解了中国现代性之前的地方逻辑和叙事,对写作有基础性的帮助。”
作为本届评论奖的承办方之一,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SAAC,由安信信
托设立)与姚梦溪有着不解之缘。首先,SAAC与首席赞助的企业方安信信托一起共同支持艺术评论的写作;其次,姚梦溪是激烈空间的联合创始人,而该空间是SAAC参展2016 ART021的合作方(参展的艺术项目激烈空间《劳动绘画》是“安信信托+ART021扶持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的首个项目)。谈到SAAC,姚梦溪说:“2012年之后上海遍地都是美术馆,近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出现,从生态上来说呈现了喜人的多样化,每一家机构都在循序渐进的实践中找到工作方向,期待SAAC 能持续关注、扶持艺术家、当代艺术机构和艺术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