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说起工匠精神时我们是在说什么?

2017-03-29

财富堂 2017年1期
关键词:手工艺劳动者工匠

“工匠精神”成为最近网络和各种媒体上的热词,“工匠精神”一词甚至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故宫文物修理工、日本的寿司之神、欧洲的制表大师、奢侈品牌的老师傅,乃至北京胡同里的剃头匠……各种工匠风靡各大媒体,收获粉丝无数。

那么,所谓的“工匠精神”是不是中国的传统?我们今天到底是要学习别国的工匠精神,还是复兴我们的传统的工匠精神?工匠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为什么有的工匠把自己称作艺术家?“工匠精神”与艺术又有什么关系?“工匠精神”真的能够挽救这个充满浮躁与急功近利的时代? 当代人与“工匠精神”之间隔着多深远的鸿沟?

被传统压抑的工匠精神

当我们今天谈起“工匠精神”,到底是要学习日本的工匠和欧洲的老师傅,还是复兴我们曾经有过的“工匠精神”的传统呢?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重视技术与手工,中国传统价值观提倡“重道轻器”,器物与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中国历史上的工匠不可谓不伟大,宋瓷元青花、明代家具和各种精妙的书房文玩……都出自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眼中,那些都是“雕虫小技”,与人生大道或精英文化无关。

子夏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传统文化精英对工匠与工艺的看法:“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意思就是说:即使是微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英认为只有融汇了文人思想与精神的书法、文人画才是真正的艺术,而陶瓷、家具、书房文玩这些日常用品哪怕再精致巧妙,其制作者也只是下等的匠人。与文人画与书法作品上琳琅满目的各种题跋不一样的是,极少有工匠能够在他的铜炉、茶壶、家具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道轻器”,让工匠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地位,中国也没有尊重手工艺的传统,我们的历史也从来都没有提倡过“工匠精神”。

西方传统的“工匠精神”

中国没有传统的工匠精神,西方其实最初也没有尊重工匠的传统。古希腊人对手工艺没有兴趣,他们认为简单的机械式的工作会让人变得麻木,让人的精神世界贫瘠,因此只能让奴隶去完成。

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义认为工作是对罪人的惩罚,工作的意义远比不上侍奉上帝。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认为人应该通过工作养活自己,也必须在工作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无所事事是反自然的罪孽。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劳役,工作也能让人性充满光辉,工作能够让人的精神更加完满,技术本身给劳动者带来了无可取代的满足感,他们认为资本创造的利润是无耻的,只有实实在在的手工劳作才是人间正道。人可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甚至成为造物主——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工匠精神”的滥觞。

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手工艺人来说,他把工作当作生活与游戏,永远不会感到厌倦与绝望,也不会另外寻找游戏与休闲。工作告一段落之后,那种成功之后消失的焦虑感与紧张感,也会让他感到放松。我们看到有些全身心投入的工匠可以做到70多岁依然以满血的状态投入工作,事实上,他的工作、生活、休闲都已经融为一体。可以说,手工艺人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手工艺人之所以能够全神贯注地投身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充满希望与乐趣,此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也是让产品登峰造极的根本原因。工作的乐趣让手艺人充满强烈的工作的愿望。而今天的劳动者更看重的金钱、地位、成就等等因素,都不是工匠精神的手艺人的首要考虑。事实上,把报酬作为重要考量,也意味着工作本身的吸引力不足。

当代劳动者的劳作窘境

而当代的白领或蓝领等劳动者则把工作、休閑、生活彻底分开,因为不由自主的工作让他身心疲惫,当代人的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是为了完成别人给予的任务,并不存在手工艺人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累成狗”之后必须通过休闲与娱乐才能满血复活。

因为手工艺人从心理和技术上完全掌握他的产品,他以造物主的身份创造与拥有它的时候,他的汗水与辛劳慢慢凝结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完美的产品就是他的意志、毅力与智慧的结果,这让他充满金钱难以换取的成就感。

而当代的大多数劳动者,只是生产线上的一个环节,或者办公室里的一颗螺丝钉,由于没有掌控一件产品的全部权力,他们很难感受到工匠那种创造者的满足感与乐趣,因为他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产品在他手中诞生,他只是机器大生产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很容易感到厌倦、无聊,并且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 这甚至不是敬业精神的问题,而是生产方式的不同,让当代的劳动者很难获得传统工匠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绝大多数的现代劳动者的观念中,驱使我们工作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赚钱,因为工作缺少意义,因此我们判断一份工作好不好的标准就是报酬高、工作时间少。当然,工作中支配他人获得权力感,完成一个项目时的成就感也会让我们从工作中获得精神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感往往是来自结果,而不是工匠精神认为的: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工作的过程。

匠人在工作的时候因为熟练的重复,并不需要太多的自我意识,掌握熟练技能之后,甚至只是一种舒适又充满激情的重复动作,在宁静而满足的心境中就完成了工作。在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手工艺人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他对自己的产品负全责,承担所有困难与挑战,产品就是他的技能与智慧的结晶,他在工作中不断地重复,也不断地锻造着自我,最后出来的一个饭团、一双皮鞋都是工匠的人格与精神的反映。

当代的劳动者对于“工匠精神”之所以可望不可及,最大的原因不在于有没有敬业精神,而在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与当代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匠精神之衰亡

18、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来临,让传统手工艺开始了衰亡的历史宿命。尤其是实用类的传统手工艺产品,远比不上机器生产更廉价、更高效。传统工匠的很多工作被机器所取代,工匠也被流水线上的工人所替代。

与传统工匠掌控着一件产品的命运不同,现代工业中的劳动者只负责生产的某个环节,这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但是也让工人和白领只能发挥某一部分技能,而不是用全部智慧去创造一个完整的产品,越来越琐碎、专门化和单调的工作也让人越来越像机器,工作的自主性被牺牲。被管理与被操纵的工人与白领很容易对工作感到厌倦,他们谈不上在工作中完成自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这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手工艺人不一定有工匠精神,但是工匠精神一定诞生于手工艺当中。机器制造或者现代企业当中没有工匠精神存身之处,因为追求效率与低成本跟工匠精神格格不入。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让人变成了机器,让人在工作中变成精神麻木的行尸走肉。当然,马克思反对的是把人变成机器一部分的工业大生产,而不是工业时代之前的创造性的工作或者原始手工劳作。

工业革命之后的美国人也迫切地感觉到工作热情与工匠精神的衰败。工业革命之前的美国人把工作当作一种荣耀与本能,而机器大时代的来临,让传统的进取心和热情不断消退——“我们看到的不是把工作当作一种挑战,而是看作不得不忍受的苦役。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那么我们成就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就成为熄灭的火苗了。”

工作精神的消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手工艺”的没落。工业革命之后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不再是以往那种让人感到充实与满足的手工艺。

现代的工人或白领都无法像传统工匠一样创作与拥有自己的产品—— 现代企业的员工并不是把一张皮革变成一个铂金包,而是负责手机中的一块电路板或者订购机票、复印文件—— 他只是在合同下出卖自己的时间、精力与技术,他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只是负责产品的某个环节,产品也不是打上他的印记,产品也不是他的人格与精神的标签。工人或白领甚至只是像机器一样劳作。他们心理上对产品并没有造物主的满足感,因此,也就谈不上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对于传统工匠来说,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工作也是一种享受,工作意味着人格的完满,所以他们追求精益求精,全身心地投入之后,工匠精神油然而生。而对于现代的劳动者来说,工作常常是迫不得已的赚钱手段,是沉重的负担与满满的挫折感,所以“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渴望追求“工匠精神”,它在追求效率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下注定是罕见之物。

中国当代难以寻找工匠精神

除了机器化大生产之外,中国1950年代开始的“合作化运动”对工匠也是另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在合作化运动中,无数的小业主工匠被没收财产,小产业也被并入国营企业。加入了国营企业之后,工匠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与自主性,他们的独立自主的工作从此成为完成上头的任务。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和“破四旧运动”也让很多传统工艺从此消失。

改革开放之后,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下,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也显得不合时宜。改革开放的效率至上的原则固然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但是与此同時,假冒伪劣的山寨产品也随之泛滥遍地。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下,工匠精神更是没有存身之地。

我们曾经追求更统一、高效的工业化产品,直到今天物质无比丰富之后,又开始回头寻找手工艺的质朴格调。我们追缅工匠精神,其实也是怀念旧时光里的单纯朴素,而不仅仅是精益求精的工艺技能。与其说今天的人们怀念手艺劳作,不如说他们是在表达一种对缺乏成就感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绝望。

在追寻“工匠精神”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敬业精神,它只能产生在工匠掌控着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工匠拥有造物主一样的自由支配权的时候,才能油然而生的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而这种感觉是金钱报酬无法替代的。因此,富士康生产线上或者现代企业中营营役役的员工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

不仅现代办公大楼与工业生产线上难寻工匠精神,就连当代的中国工匠身上也难寻“精神”。中国的手工艺人,从瓷器紫砂壶到各种雕刻的师傅,他们都普遍缺乏那种安于本分的踏实精神。很多匠人热衷于给自己安上各种大师的头衔,他们也不再认为自己制作的是手工艺品,而是“艺术品”——只有如此,才能把一把紫砂壶炒到上千万。

抽象画家皮埃尔·苏朗热说:“艺术家与手艺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从事的是研究与探索,在前进中他们没有现成的道路,为了达到目的地,他们必须探索。而手艺人,他们的目标明确,达到目的的道路是现成的,就摆在面前。”

简单来说,艺术家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自己,一旦艺术家开始重复自己、重复作品就会被认为创造力的衰败,也会直接影响作品的价值。而工匠要做的恰恰相反,工匠在一千次、一万次地重复一模一样的动作,在无数次重复中达到完美的巅峰。

我们也不要忘记,工匠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在重复中追求完美。当工匠开始追求“艺术家”的身份的时候,他已经和“工匠精神”背道而驰。

猜你喜欢

手工艺劳动者工匠
致敬劳动者
90后大工匠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致敬最美劳动者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致敬!老工匠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