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功夫狠抓凉山脱贫攻坚
2017-03-29马丽文
马丽文
“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曾是四川凉山彝区群众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凉山彝族主要分布在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的山区,居住条件艰苦。到上世纪末,凉山彝区贫困群众大部分还居住在不避风雨、低矮潮湿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中,人畜混居的现象并不鲜见。
如今,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政府的帮扶帮助下,在彝区老百姓的艰苦奋斗下,大小凉山腹地随处可见绿树掩映的彝家新寨,粉墙砖瓦、壁画图腾……一栋栋彝区风情民居如漫山遍野的索玛花,诉说着这片土地“一步跨千年”的巨变。
“细微的事情对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如果说凉山地区的痛和变,折射出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急和难,那么啃下凉山彝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将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攻坚克难的典型样本。
2016年5月,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因“村民进出村子需要徒手攀爬17段、落差近千米的陡峭藤梯……”被媒体曝光而一夜闻名全国,“悬崖村”也让习近平总书记揪心至今。
2017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眼下,“悬崖村”村民过得怎么样了、彝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还需要如何改进和提升、脱贫攻坚怎样攻克难点都备受关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成为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他指出,大凉山是“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地区,贫困面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进入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现在的彝区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凉山州从去年就开始规划今年的工作,用林书成的话来说就是去年相对比较被动,包括易地扶贫搬迁和新村建设,计划下得比较晚,动手也晚。“今年我们就提前做好了一系列准备,修路不停,建房不止,一刻也不停歇。”
提起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彝区群众的牵挂,林书成激动地说:“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讲话非常有深度,提出的战略思想我们接下来还要进一步领会。总书记要求脱贫攻坚要精准,要下一番‘绣花的功夫。我理解,细微的事情对百姓就是天大的事情,比如能不能脱贫、能不能过得好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多听群众的意见,和群众多沟通,获得群众理解,在脱贫攻坚中下‘绣花的功夫,要细、要实、要深入。”
“悬崖村”通了“出行路”
“悬崖村”坐落在支尔莫乡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坳里,全村共有72户人家。曾经,世代居住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彝区村落里的老百姓靠索道出行,但每开动一次索道就需耗费几百度电,村民难以承受,只能将索道拆除。如果要凿山修路,打通“悬崖村”与外界连接的公路,需要约6000万元,如果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大多数村民故土难离不愿搬迁,且搬迁就意味着失地,搬迁后的生计也将是个大难题。林书成解释说,最后经过多方勘测考察和研究,州、县两级财政投入100万元,将原有的藤梯换成了钢梯,村民行动起来比藤梯方便安全,且钢梯的寿命可达10到20年。“类似阿土勒尔村的的村庄,全州还有20多个,但是像这样艰苦的不多。”林书成说,这种情况能搬就搬,搬不了就先解决交通出行问题。
林书成介绍,凉山州有23万多人口需要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搬了5.16万人。路不通就搬到路通的地方,高寒山区的搬到气候条件好的地方。像生活在越西县申果庄片区条件有些恶劣地区的贫困户,最远的搬了100多公里,搬到了县城边上,再通过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种养结合等模式,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1+X”生态产业和“果薯蔬草药”农牧产业,让这些搬迁的贫苦户能真正留下来,真正富起来。
对于如何做好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工作,林书成坚定地说:“我们清楚,凉山的脱贫攻坚不是一场普通的战役,更不是一拍胸脯就能拿下来的,还是要靠务实的作风去干。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年培养了一批干部,现在已经熟悉了农村工作,和群众打成了一片,找到了开展工作的路子。今年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工作做扎实,巩固发展成果,争取早日实现脱贫。”
2019年要实现全州脱贫
据了解,2016年凉山举全州之力打好经济增长“翻身仗”、脱贫攻坚“第一仗”,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去年,凉山有454个贫困村退出、11.35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188个极度贫困村脱掉了22个,还有166个。”林书成说,这166个极度贫困村在2017年都要动起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锁定贫困户“一超六有”、贫困村“一低五有”,扎实推进“七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22个扶贫专项方案,确保2017年500个贫困村退出、13.47万贫困人口脱贫。
实现上述目标并不轻松,除了“撸起袖子加油干”,林书成提得最多的是“因地制宜”。2016年,凉山州全面推进“1+X”生态产业三年扶贫攻坚战,以发展核桃产业为主、多种特色经济作物并存,打通彝区扶贫致富的命脉,力争三年内全州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人均林业年收入超过5000元。林书成表示,在脱贫产业设计中,凉山考虑在做大做强烤烟、蚕桑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布局“果、薯、蔬、草、药”等产业,并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商培育“两个关键”。
“我们还將发展劳务经济,力争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75%以上。”林书成总结了这样一组数据:今后几年内,通过产业发展,当地农民农牧业收入将达6000元以上、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000元以上。同时,凉山还利用彝区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和优势,打造旅游彝寨,按照凉山州“十三五”规划,创建一批特色旅游村镇,打造彝家乐、藏家乐等乡村旅游品牌。
此外,林书成还详细介绍了未来几年的脱贫数据:2017年,安宁河谷6县市贫困人口将率先脱贫;2018年,盐源、雷波、甘洛、越西、木里、喜德、普格等七县将实现揭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将进入巩固阶段;2019年,凉山州将举全州之力实现昭觉、美姑、金阳、布拖等四县的脱贫摘帽,“提前一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进入脱贫攻坚的巩固期,到2020年,我们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