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离不开“整体意识”

2017-03-29朱海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妙处黛玉宝玉

朱海丰,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15-16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12题设置如下: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峰,有同学却读不出它的妙处。请你品读上面的文字,找出你觉得最值得咀嚼的地方进行赏析,帮助同学体会其妙处(7分)

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著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一、學生难以体会整本书的“妙处”

简要概括学生答案,大致有以下几类:

1.谈宝玉和黛玉衣服的华贵精细,尤其是斗笠精巧的结构。如:……“半旧红绫短袄”,“油绿绸撒花裤子”,“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蝴蝶落花鞋”可以看出贾府生活的精细与华贵,选文的妙处在于用细腻的描写写出了贾府人物服饰的多样。尤其是宝玉带来的斗笠,可以随意改变状态,设计很巧妙。

2.谈作者对宝玉和黛玉的神态描写很逼真到位。如:……“黛玉仍歪在床上”“宝玉忙问”等人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宝玉和黛玉情感丰富,娇生惯养的形象,这就是本段妙处。

3.谈因语言的巧合引起的黛玉少女羞怯的心思。如:……黛玉先说了“渔翁”,又无意识地说出了“渔婆”,自己“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本段妙在黛玉无意的语言暗含了黛玉隐藏着的对宝玉的爱情,少女细腻含蓄的心思被表现得非常到位。

其中,前两类答案占大多数,第三类答案人数比例不超过3成。

甲戌本脂评对这一段的评价是: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

教师的预期与脂砚斋是一致的,都关注到了黛玉“渔翁”和“渔婆”的这段语言,脂评眼界更阔,联想到了宝黛的悲剧命运,是否有关,各有论说,但妙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黛玉,是应该看得出来的。可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发现。

“妙”在《现代汉语词典》是的义项有两个,一个是好、美妙;一个是神奇、巧妙、奥妙。可见,与“好处”相比,“妙处”不仅仅是优秀程度上的略胜一筹,更侧重意料之外的巧合。

持前两类答案的学生在分析这段文字的“妙处”时,将“妙处”与“好处”混淆,使用一般阅读理解题的公式,从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几个角度分析文本。这样的分析,虽然符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要求,但是没有触摸到该段文字的巧妙之处,属于套用公式。

第三种分析则捕捉到了文段“出人意料”之处,并结合文本做出简要分析。既有公式的运用,又有内容的具体把握,是一段符合预期的答案。但人数比例较低。

本届学生利用了4周左右的时间(包含课上8课时)阅读了《红楼梦》重点章回,教师针对《红楼梦》一书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艺术特色、思想成就等方面内容做了针对性讲授,每位学生完成了1500字的读书报告。可学生为何依然没有脱离短篇阅读理解的“套路”,不能结合《红楼梦》的特点,理解文本的独特魅力呢?

北京市高中语文教改中大力推进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到底与单篇阅读有什么本质区别?赏析整本书与赏析单篇文章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一部书,后者仅仅是一篇文章。整本书具备了文章的基本要素,同时,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文章的基本要素。赏析整部书的某个片段,一定不能孤立地、封闭地把这一段文字当做一篇文章,而是要把这段文字放在整部书中赏析,要涉及到整部书的主线、气氛、人物关系等。

基于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有下面两点反思。

二、整本书教学需要有整体意识

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创作或阅读整本书时,应明确全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从属于整部书,每个部分当然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些特点不可能脱离整本书的整体风格。一本书有贯穿始终的主线、气氛、人物关系等文学元素,创作或阅读任何一个片段时,都不能脱离这些一以贯之的文学元素。这种理念就叫整体意识。阅读整本书时,整体意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快地捕捉到书籍的内核。

贯穿《红楼梦》全书的文学元素在全书开篇就有所介绍,“无才可去补苍天”(第一回),甲戌本脂评曰:全书本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第五回)为全书整体气氛;“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第五回)是整部书的主线……把握住这些文学要素,再去阅读具体片段,以免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学生之所以体会不到黛玉“羞的脸飞红”的妙处,是因为阅读时没有意识到宝黛爱情这条贯穿全书的主线。忽略主线,当然不理解为什么一句话就可以让黛玉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也就只好将片段当做单篇文章,退到早就熟悉的服饰和动作描写上,用相对安全的“套路”鉴赏分析。

三、提供“套路”之外的写作手段

阅读整本书需要有整体意识,那么,如何采用具体的方法将整体意识与具体文本相结合?这需要学生明确该书独特的写作手段,并以此为入手点,鉴赏文本。

《红楼梦》甲戌本脂评中明确提出,该书创作时运用了许多特殊的手段,比如: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等。

这些手段与单篇写作手段最大的区别就是:将文段视作一个有结构的有布局的整体,既分析具体细节,又分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这些特殊的写作手段,并作为鉴赏文段的入手点。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套路”以外的新鲜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落实“整体意識”。

四、整体意识的具体运用

按照这个理念,试卷的片段可以这样赏析:

首先,片段开头“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结尾“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以病态开头,以病态收尾,形成一个闭合的圆,保持了黛玉娇柔多病的形象,营造了浓重的哀伤凄凉的气氛。但实际上,结尾处的黛玉与开头处的黛玉心境是截然不同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关键人物是宝玉,也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心中的地位。一击两鸣,一箭双雕。

第二,营造出的哀伤氛围与文段前面的的情节映带关联。宝玉之前是宝钗来探望黛玉,与黛玉聊起了知心话,黛玉认为自己在贾府中无亲无故,孤身一人,连婆子丫头也“嫌我太多事儿”,宝钗掏出真心话安慰黛玉。写到这里,凄凉孤零的气氛渐浓。但绝无人处有人来,宝钗一走,宝玉就来了,才引起出了后面黛玉心情变化。

第三,再往前看,后半部分整体的悲凉孤清与前半部分的热闹喜庆对比,两山对峙,冷热并存。第四十五回前半部分先是李纨带着众姐妹以入诗社的名义向凤姐要“活动经费”,李纨和凤姐有一大段“唇枪舌剑”的交谈,二人说话幽默泼辣,明快热闹,营造了开篇热闹的气氛。接下来,贾府里年高体面的赖嬷嬷出场,赖嬷嬷的孙子在贾府的帮助下做了知县,赖嬷嬷特地来道喜拜谢。整个热闹的气氛中又增添了一丝喜庆。这与后面的孤寂冷清并存在同一章节里,是曹雪芹惯用的对比手法。

运用整体意识,从整本书出发,抓住整本书主线,并使用本书独特的写作手法分析,才能窥探到全书的艺术魅力。如果将选段视作孤立的单篇文章进行分析,势必难见泰山,学生不会领会到整本书立体综合的艺术生态。

参考文献:

[1]林楠.高中生《红楼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妙处黛玉宝玉
一代倾城逐浪花
品潇湘妃子
慢慢走,欣赏啊
妙处难学
探“大家”之妙,究润色之道
她带着前夫生活二十年再婚后前夫瘫痪
宝钗:生活要靠自己经营
豌豆笑传之不洗澡的妙处
偷来梨蕊三分白
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