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文组合,重构单元教学

2017-03-29金复耕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叶圣陶议论文教材

金复耕,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教师。

语文教材当然很重要,它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显性呈现、具体载体,是师生对话互动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他还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是说语文教材是可以选择性地使用的。现在大家都反对教教材,提倡用教材教,这是对教材使用的正确的观点。但如何用教材来教呢?首先牵涉到一个选择取舍问题。教材体现了编写者的意图,对广大的学生具有普适性,而运用于你的课堂则要由你做主了。要体现教材的使用价值,必须遵循“适者生存”和“为我所用”的原则。对于教材文本的使用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考量,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为例,谈谈如何重组课文以优化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审视课文关联,调整课文序列

语文课文都以单元编排,或者话题相同,或者主题相近,或者文体相同,或者写法类似。教学时如果按部就班一篇一篇地教,面面俱到一课一课地学,简单地重复出现过的知识要点,效果不一定好。既然单元课文是一个整体,那么就要注意把握课文之间共性的东西和个性的内容,弄清课文之间内在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时,要追求“1+1>2”的效果,力求做到各有侧重,一课一得,环环相扣,以实现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全面训练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至爱亲情”,依次为《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以主题归类,容易忽略文体特点。教学时可以做这样的整体安排,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背影》,学习感悟、品味、欣赏散文的方法。接着学习《我的母亲》,教师帮扶,训练学生感悟、品味、欣赏散文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两篇略读课文,习得一些小说阅读的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学习《人琴俱亡》。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呢?首先从关系入手,《背影》写的是父子情,《我的母亲》写的是母子情,《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都是写父母与孩子的亲情;《人琴俱亡》则是写兄弟情。其次,从文体来看,《背影》《我的母亲》是散文,《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是小说,把它们归在一起,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进行联系与比较。再者,前四篇是现代文,归在一起便与学习理解;《人琴俱亡》是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障碍,放在最后突破,以便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整个单元四篇现代文有两篇散文是教读课文,有两篇小说是略读课文,这样整体设计教学遵循由教到扶,再到放的原则,循序渐进,有利于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审视课文价值,更改课文属性

一般来说,语文教材将课文做了定性,有些是教读课文,有些是略读课文,要求教学中做不同的处理。王荣生教授则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3],给课文的具体选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教材中的一些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甚至比教读课文还重要,教学时完全可以重用它们,彰显其文本价值。而一些教读课文则可以退居二线,只需指导学生略读即可。关键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自己的阅读眼光,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处理好教读课文的降级和略读课文的升级问题,充分发挥课文在教学中应有的使用价值。比如《鱼我所欲也》作为教读课文让初中学生阅读有点勉为其难,不如将诵读欣赏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教读课文来上,更切合学生的阅读实际。《醉翁亭记》是经典名篇,作为略读课文,应升级为教读课文,好好读,好好背,好好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主旨以及文本写法。《爱莲说》是经典名篇,安排在诵读欣赏中,实际教学时往往只“诵读”不“赏析”。对于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教读课文来处理,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欣赏,感悟文人志趣,领悟君子文化,体悟写作特点。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典范的课文就是经典的学习范例。不管把它当作定篇来教,还是当作例文、样本、用件来处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些重点课文的范例作用。因此,重点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读透、学通,指导学生体验、感悟,帮助学生接受消化,以形成“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悟得“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当然每篇课文都重点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重点课文重点教,意味着一般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在设计教学时,要追求“5-n>5”的效果,注意引领学生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掌握特点。以九年级上册为例,《鼎湖山听泉》《故乡》《学问和智慧》《绿》等每个单元的重点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嚼,由此读出感悟来,读出方法来,读出能力来。通过重点课文的精读细品,以期在同类课文的自主阅读中,能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4]的最终目的。

三、审视课文特质,整合课文专题

语文课文都以单元编排,固然有它的道理,有时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学情,可以进行重组教学。这样,将相关课文整合起来教学,便于铺垫与展开,便于联系与比较,便于综合与拓展。例如,九年级下册课文涉及鲁迅的作品有不少,《藤野先生》《雪》《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散布在不同的单元之中,再加语文实践活动板块中有“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时完全可以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集中指导学生学习。在集中学习这些课文的基础上,再来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朝花夕拾》,赏析鲁迅回忆性散文的写作艺术,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新诗,教材中虽然选了不少,课文有《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我的思念是圆的》《天上的街市》《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有的人》《诗人谈诗》等9篇,诵读欣赏板块中有《现代诗二首》(《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周总理,你在哪里》《七子之歌》《诗人领袖》《革命烈士诗二首》(《把牢底坐穿》《花》)《绿》《乡愁》等7篇。但这些诗歌零散分布在教材的各册各单元中,如何使得新诗这一体裁得以彰显,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诗歌做几个专题来指导阅读。比如乡愁诗的阅读,可将冰心的《纸船》、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等整合起来,指导学生品读思乡之情,比較同中之异。再如,可立足《诗人谈诗》一文,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再联系《天上的街市》《再别康桥》《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有的人》等诗,做专题批注、评点,深入体会诗歌深远的意境、凝练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

由此可见,整合学习资源,集中学习时段,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整体理解,综合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功效。

四、审视课文缺漏,补充课文资源

议论文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必须从规范的议论文阅读入手。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道德修养”为主题,从文体来看是一组议论文。所选的课文主题集中,都指向无私、敬业、友善等积极的价值观,但有几篇在章法上比较随意,缺少典范性。本单元要求“了解议论文结构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而《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等课文结构并不简单,论点的提出方式也有特别之处。读了这几篇课文,学生对于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和结构的安排往往会一头雾水,对于议论文的认识容易以偏概全。學习这一单元,需要添加一些典型的议论文来强化阅读。例如,吴亚明的《谈诚信》既切合本单元主题,又是典型的议论文,可以引入作为样本辅助阅读。再说,对于议论文的学习,需要有必要的知识系统支持,比如论点、论据、论证等文体常识,因此,在教学时可以相机补充议论文知识短文来指导阅读。

再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多彩四季”为主题,包括《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夏》等四篇散文,尽管《三峡》一文中四时风光都写到了,但对于秋景的描写也只有一句。为了让学生全面感受四季景物之美,品味散文的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补充一篇有关秋天的散文,比如峻青的《秋色赋》,或者是梁衡的《石河子秋色》、老舍的《济南的秋天》。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学会读书”为主题,其中《创造学思想录》一文除了呈现语录体特点、启迪创造性思维外,对于指导读书作用意义不大,可作为略读处理。同时,可补充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这样的经典文章来指点读书方法。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单元、课文固然有定规,有序列,但教材使用、教学处理是活的。教师完全可以依据文本特点、学情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调改增删,有凭借有创意地构建教学新单元或新专题,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1994:204.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1994:516.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1994:542.

猜你喜欢

叶圣陶议论文教材
教材精读
议论文阅读专练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