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7-03-29黄思英
黄思英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亡与兴衰离不开尖端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创新人才的而培养又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课也不例外。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他变成思维的工具盒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中知道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通过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获得知识。那在语文课堂中,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虽然不像科学课堂那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明确的目的,但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首先要有一个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是关键。首先老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要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要抱残守旧,要真正改变教学方法,彻底摒弃“唯我独尊”、“满堂灌”,把学生解放出来,让学于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主题地位。
在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想得以放松,求知欲望旺盛,敢想、敢说、敢做,积极发表自己的一件,勇于创新,从而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里愿望和个性特征。在民主教学的课堂上,师生双方都处于心里愉悦而思维活跃的的情境之中,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易激活,其创新意识也会在这种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尊重孩子独特的内心体验,孩子在课堂上讲的话,即使与文本内容联系不大,也得停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把孩子的创新思维扼杀于摇篮之中。
二、创设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后果,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实,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激发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记得我在教《火烧云》一课时,当学到“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有学生提出:还可以想象成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不急于拿出答案,而是为他们提供了一组自己过去在夕阳西下时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想象。学生们在看完这些我采集来的照片后,有的说看到了大公鸡、小鸭子、刺猬……有的说这些云酷似松树、瀑布、大海……学生们的想象真是格外丰富。对于学生们的各种说法。我又引导大家在发散中选优,在差异中求佳,而不片面地追新求异。在整个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我主要是依据课文内容,并且凭借已有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情节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想象,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的视野,而且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自觉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促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哟善于创设教学情景,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不甚得法的原因,我们的学生自幼开始较多地学会“服从”两字,不敢越雷池一步。当教师在一堂课教完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时,几乎很少有发问的。不善发问,既有长期以来学生发问的心理障碍,也有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或根本不动脑思考去发现问题等情况。这样的教育,学生哪有创新?社会岂能进步?教育是要培养善于质疑,有独立见解的人才,而不是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的奴才。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学生能提出疑问,说明学生能独立思维,深入思考,这其中就包含着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动脑筋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久之,学生由质疑到释疑,思想活跃了,意识加强了,课堂内外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迸发出来。同时教师要提高运用“以问题为主线”的授课艺术。一要善于置疑,讲究设问艺术。常见的设疑方法有:在两个事物的比较中设疑;依据事物发展过程在追根溯源中设疑;结合学生现实学习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设疑;在容易出现误解处设疑。二要善于激疑,讲究提问艺术。教师应善于运用思维科学积极探索思维兴奋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其入“境”,做到以需引思,以疑促思,以趣诱思,以难激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三要善于释疑,做到适时、适度释疑。适时,指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待其考虑成熟,再予以解答或请学生代答。适度,指解答问题应把握一个度,释疑忌全盘托出,忌总是给予清晰、明确的答案,而应有意识地适当保留,以利学生继续研究与探索。第四,引导和培养学员“善问”。培养问题意识,光敢问还不够,应使学生“善问”,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闯、敢于创新,不畏艰苦、不怕失败;使学生的思维独创灵活,观察敏锐,善于发现,想象丰富,以创新为乐,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用心地爱护和培养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勇于质疑,赏识学生的质疑精神,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王竹立.《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出版社,电子工业2015
[2]周家倫.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06
[3]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