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中职地方特色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3-29徐蔚

青年时代 2017年6期
关键词:方法和策略社团建设意义

徐蔚

摘 要:本文阐述了以农村中职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进行开展社团活动的意义,并提出了在农村中职学校中展社团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职;社团建设;意义;方法和策略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追求目标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自愿参加活动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职学校技能学习的补充和第二课堂。我校作为农村中职学校,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各项社团建设中。依托学校专业集群,突出职教特点,对原有社团进行整合为茶艺礼仪社、乡村家电服务社、文体社三大特色社团,强调社团活动与专业相结合、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与县域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相结合。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个人发展的广阔舞台,促进了农村中职特色学校的建设,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办学能力,促进了区域经济、文化建设。

一、农村中职地方特色社团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社团是提高中职生综合素养的最佳载体之一。社团拓寬了中职学校课堂教育的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活动,社团成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技能水平、人际交往、组织活动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能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中职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进取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对学习、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信心,为今后走向成功人生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使社团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地开展,学校鼓励青年教师以自身专业技能、兴趣特长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在活动中,培养了青年教师的实施能力,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三)社团建设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1.社团建设是控制学生流失的重要手段

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他们自卑、自暴自弃、无心学习。由于这一部分人典型性,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质量下降,生源流失严重。学校通过加强特色社团建设,把特色社团活动成为社团建设的核心内容,并使活动常态化。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占满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有“有地去”、“有玩头”,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应有的发挥并固化和延长,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满足感,对校园生活产生依赖和留恋,大大降低流失率。比如,2016年,招收新生500名,至2017年,流失率仅为15%,比往年下降5%。稳定的生源,为创建特色农村中职学校打下坚实基础。

2.有助于推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社团是中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文体社开展舞狮、剪纸、刺绣、民族歌舞、武术等民俗文化活动,提高中职生对民俗文化的欣赏水平和认知能力,使民俗艺术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使他们热爱家乡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

3.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社团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走进社会,开展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将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用于服务社会。比如茶艺表演(生态茶园)、礼仪服务(开业、庆典、颁奖、剪彩)、乡村家用电器维修便民服务、春节时为民舞狮表演等,这些活动使学生与社会接触经常化,拓宽了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社团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并获得各种奖项。通过社团服务技能和收获的成果,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四)社团建设促进了地方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

地方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为中职社团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茶艺礼仪社利用节假日进入生态茶园旅游基地进行茶艺表演;文体社参与了故乡茶博园民族风情秀“茶梦故乡”、黄姚古镇旅游经典民俗文化《临贺长歌》歌舞剧、舞龙鱼等表演;春节、“三月三,欢乐桂江”、“舞动桂江,昭平龙舟赛”等重大节庆日活动都留下了社团学生舞狮、茶艺、礼仪、民俗舞蹈等表演的精彩镜头。社团学生丰富多彩、精湛的表演,给当地百姓、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丰富了我县新农村、生态旅游景区的文化建设内涵,提升了我县旅游品牌,促进了地方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中职特色社团建设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规章制度,推进社团建设

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学校应将学生社团工作纳入教学工作计划,由教务处牵头,由团委、指导教师、社团干部共同制定活动方案、制度。明确社团活动的宗旨、日常规范、人员分工、活动计划、部门的组织结构、考核制度等,确保各环节正常运行,并使这些制度在工作中得以落实,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重视社团导师、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

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是我们搞好工作的第一步。一方面,采取民主竞选方式选拨积极性较高、个人能力突出的学生成为社团干部,并举办干部培训班,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同时采取新老结对的方式,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进行骨干干部的传、带、帮作用。例如,新老干部一起进行策划、组织、开展趣味体育运动会、野炊活动等,在活动中他们的自身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得以挖掘、锻炼、提升。另一方面,在社团指导教师方面建立导师制,把指导教师纳入日常教学的管理体系中,加强指导教师的选拨、培训、评价,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专业指导”的活动模式,从而促进学校社团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社团建设与专业建设结合

茶艺礼仪社、乡村家电服务社建设主要以学校的专业技术知识为背景,茶艺礼仪社与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结合;乡村家电服务社与电子电器维修及应用专业相结合。社团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结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实现学校和社会资源的集成效应,拓宽技术技能。社团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致力于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专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出专业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进入企业后适应性良好,能够成为企业生产和技术革新的中坚力量。

(四)社团建设与社会服务结合

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加强与高校、企业、社会合作,建立“学校搭台、社团唱戏”的活动机制,开拓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力争高校及社会的物质、技术的支持,让社团走出校门,形成以校园为圆心、向社会扩散的有效社团文化辐射圈。把社团建设和企业文化、企业实践相结合,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充实社团的内涵,达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目的。

(五)社团建设与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

中职社团是中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民间特色,把民俗文化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又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文体社挖掘利用县域民俗文化,特别是千年“黄姚古镇”的民俗文化遺产资源,促进自身发展为核心,在民间艺人、老师的指导下,主要开展舞狮、舞龙鱼、刺绣、剪纸、民族舞蹈(如《临贺长歌》歌舞剧)、采茶歌等活动,使活动充满趣味性、民族性而吸引学生,又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六)社团建设与地方生态经济产业相结合

学校社团建设紧紧围绕“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发展定位,主动与有机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和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的黄姚古镇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接,不断提升社团建设内涵。一方面地方生态经济产业为社团活动内容导航,例如,茶艺礼仪社、文体社建设主要依托并服务于县域生态茶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加强茶艺、礼仪、特色民俗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县域生态茶园、黄姚古镇等地方性经济产业为社团建设提供实践检验舞台,从而不断提高中职特色社团建设的质量。

总之,在各方面力量的重视下,农村中职地方特色社团,一定会在中职舞台上焕发出别样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王刚孝.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2]董焕章.社团建设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衡水市武邑县职教中心[M].2011(12).

[3]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实践与探索[M].百度文库,2016.

[4]邵菲.浅析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J].考试周刊,2014(78).

[5]刘梦玲.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7).

猜你喜欢

方法和策略社团建设意义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关于高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