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障碍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表现及成因
2017-03-29黄培基
黄培基
教与学的过程是互动的,产生错误也是难免的,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作及时的补充和纠正,很快就会形成学习上的障碍。一些学生学习生物学后,不会应用、不会分析等,这些都是学习受阻、不得要领的表现。笔者把这一部分学生称之为“学习障碍学生”,因此对“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障碍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分析清楚原因,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如何促使这些学生更快的进步,这不仅仅是家长的期盼、学校的办学目标,更是我们一线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
一、“学习障碍学生” 产生障碍的表现
就学习过程而言,它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1.在关键的解题思路处卡壳,出现“思维盲点”。感到生物知识繁杂,尽管学了不少生物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则不知去“想”哪些知识;
2.生物的概念、术语都记住了,但在考试时常常用错;
3.考试时认为有的题目很眼熟,一看就会,但着手做时又觉得模棱两可,做出来常错或不全对;
4.只会解决单一知识点的问题,遇到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则无从下手作答;
5.看书时觉得样样都会,合上书本又觉得脑海中一片空白。
二、“学习障碍学生”产生障碍的原因
1.前概念对生物学习的影响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在正式学习生物之前,就已形成了一些概念或者說经验。这些概念和经验的积累大多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缺乏引导的,有些生活经验是正确的,有些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这些前概念中,有的已根深蒂固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如“用进废退”的理论,学生习惯于用这些概念来解释所遇到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思维障碍。针对这种前概念造成的思维障碍,教师应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生活经验或概念,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生物现象,这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2.抽象思维能力对生物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时,想要准确理解概念和原理,必须经过抽象思维过程,学会在事物的复杂变化过程中,抓住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合理的理想模型。如果没有抽象思维过程,就难以建立合理的理想模型;如果没有抽象思维过程,就难以获得事物的共性,就没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生建构一个生物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的建构加以提升和完善。比如,在内环境的学习中,如何理解 内环境三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的知识,举四个不同的例子分别要求学生分析:“花粉过敏的人、严重肝炎患者、营养不良的人(有毒奶粉事件)、寄生虫堵塞毛细淋巴管的人为什么都会出现组织水肿”学生通过分析后自己总结出结论:如血浆蛋白减少、血Na减少等能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的因素都会导致组织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的也会导致组织水肿、组织液的去路阻断也会导致组织水肿;我想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理解过程中,学生已经从多个层面建立了严密的知识逻辑,下次如果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应该能准确加以分析,而不是死记硬背结论。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正是我们平时所要求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就能解决一类问题,学习效果自然提高。因此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课堂教学中、在综合训练时,要注重创造条件建构并提升学生的知识逻辑结构,揭示知识的内涵,寻求知识的外延,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
3.学习策略对生物学习的影响
学习策略是引导思维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去检索自己的知识、组织认识的过程,从而实现在各种复杂或陌生的情境下顺利完成任务的程序保障,没有策略的学习者,只能是机械的模仿者,很难做到灵活创新。学生常常会说,上课能听懂,就是不会做题,原因多半在于缺少一套组织自己思维的有效策略。这主要是对知识一知半解,导致解决问题时无法变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停留在表面形式地记住某些概念,对概念形成的条件,建立的基础熟视无睹,不知道概念的本质属性,必然导致他们的思维视野狭窄,学习受阻。
例如人体禁食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有哪些。学生的错误答案:来源:消化道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去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变成其他的非糖物质。看得出来这个答案是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照搬到这里,但是在这个具体的问题中,人体禁食后血糖怎么可能来自消化道吸收? 去路中同样也没有合成肝糖原和转变为其他的非糖物质。出现这种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忽视了知识产生的主要原因,遇到问题时思维应变能力不强,虽然能以习得经验去思考,但是不善于比较新旧问题的异同点,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针对这类问题时,学生应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是关注结论,而忽略了结论产生的背景。这就说明对于过程性的知识需要理解其发生的条件;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学生要想准确回答,首先要理解血糖三条去路发生的条件:氧化分解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因此在正常细胞中都会发生,而合成糖元和转变为其它物质只有发生在血糖浓度较高时,而例子中的限制条件是禁食后,因此不可能发生血糖的合成与转变。如果在学习中对知识形成的背景和基础都能注意挖掘,而不是生搬硬套,就是常说的认真阅读课本,达到“先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即拓宽、引申)”的境界。那么这种学习障碍自然就可以消除。
总之,为了有效克服“学习障碍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上的各种障碍,就必须认真研究“学习障碍学生”障碍产生的根源,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偏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保持稳定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学习毅力,冲破学习中的各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