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作用
2017-03-29张红秋陈孝勇
张红秋+陈孝勇
现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它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它难以调动学生的触觉参与,代替不了学生的操作,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我认为,巧妙地运用学具操作,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使学生自己在操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运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尤其是低年段学生。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正确地使用学具,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学生对于余数的含义不太理解,我就利用小棒让同学们动手操作,用12根小棒搭正方形,看能搭成几个?如果用16根、20根小棒,能搭成多少个小正方形呢?如果能正好搭成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的小棒,还可以用多少根小棒?借助搭小棒的活动,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剩余现象的学习营造了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在解决“有余数的竖式写法”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分组用学具搭房子,有的同学用连减法表示,有的用乘法表示等等,通过动手实践做出总结,用16根小棒搭小房子,搭每个小房子用6根小棒,可以搭成2个小房子,还剩4根小棒,你能用竖式表示出来吗?通过动手操作,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进而列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为用算式表示余數做好铺垫。
二、运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动”起来
操作活动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水平,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并按照思维过程的要求去分析、综合、比较,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学具的利用,正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利用学具,通过操作、演示、拼割、组合等方式调动起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一齐参与,增强注意力。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各一个,分组实验,猜想它们的关系,再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实验,自己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关系.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运用学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思维“活”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保留有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利用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说说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思维一直处于直观、运动和探究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有效地促使儿童由作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例如:在解决问题“比一个数多几”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出画片,①第一行摆出7张画片,第二行于第一行摆同样多(怎么摆,为什么这样摆)②第一行摆6张画片,第二行先摆第一行一样多,再多摆2张.(第二行与第一行比哪个多,多几张?第二行一共有多少张)③第一行摆5张画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2张,(怎么摆,为什么这样摆)接着演示粉笔、硬币,让学生口述,教师相机列出算式,通过例题可以看出,运用学具操作不是简单直接向学生说明某一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性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快速学会了新知,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了有效发展。
四、利用学具,降低思维的难度,让问题“简单”起来
让学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发现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由表及里的发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敏锐的洞察力,获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找出关键所在,进而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降低思维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时、分、秒的教学时,学具发挥了重要作用。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示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观察钟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手中的学具——钟表,对其观察,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探索新知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面认识钟面。在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关系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独立探索知识,在操作中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行情况,进而得出了1时=60分的关系,这样学生自己探索学会知识,牢固扎实。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为下面学习做了铺垫。
五、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可分组让学找角、折角、画角同学们有的摆三角形,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教学认识厘米、米、分米时,需要孩子动手量一量桌子、黑板、操场等较长的物体时,我设置同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同时也让孩子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总之,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学具,抓住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契机,运用学具能通过“变”静为“动”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恰当的运用学具,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
张红秋: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陈孝勇: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