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让学生早日“开悟”
2017-03-29徐兆芬
徐兆芬
【摘 要】扎实、真实、朴实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返璞归真,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才能走出低谷,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老师在观念上明白" 语文,姓语名文",在行动上尽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开"悟",引导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就一定能事半功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悟”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着课改的深入,成绩有目共睹,但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扎实、真实、朴实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返璞归真,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才能走出低谷,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紧紧扣住“读 、诵、说、练”,努力让学生早日开“悟”。
一、紧扣一个“读”字,以“读”开悟
学生学习汉语的规律和汉语本身的特点以及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都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必须紧扣一个“读”字。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们在“读”中一定会有所思考,一定会有所领悟,在“读”中也一定能汲取营养、明白事理。长此下去,学生们定能达到内在觉醒、开悟的境界。柳斌在《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一文中指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有!那就是:一个字,“读”!两个字,“熟读”!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例如,在教学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含义,我让学生谈论后感觉学习这首诗?告诉你的母亲?你将来想报答妈妈?学生们畅所欲言,不得不说他们的母亲是如何不关心自己的未来,如何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非常高兴,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并提出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学生们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孝敬父母。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知道你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紧扣一个“诵”字,以“诵”“开悟”
从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与指示中,我们可以探求到“诵读”的基本含义。从概念关系上看,“朗读”是一般概念;“诵读”是被涵盖在“朗读”之中一个特殊概念。从概念的内涵(特殊性)看,“诵读”被赋予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三点:“诵读”的对象是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其中一部分篇目要求熟读成诵,语文新课标在附录里推荐了数十首古诗,其他让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自行选定。“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以至于达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够积累、培养、发展语感。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诵读”的教学标准在逐步提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练习的梯度,给予具体有效的指点和引导。诵读(记忆)乃学习语文的一条捷径也!“因诵成好,因誦开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主张:在课堂上要努力指导学生诵读,加强“记忆”教学。小学生脑子好、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正处于记忆力强的最佳时期,记住了,终身难忘!在这个阶段多积累、多背点诗词和文章,不仅可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将终身受益,“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三、紧扣一个“说”字,以“说”“开悟”
语文姓“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会表达,能说会道,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说”,即学生口语的培养。课堂上,或让学生们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让学生们发表各自的见解,或让学生复述课文,或让学生们讨论交流谈体会等等都是“说”的训练。他们在“说”中“争”,在“说”中“辩”,在“说”中“思”,相互启发,渐渐开“悟”。假以时日,学生们一定会能说会道。在平时“口语交际”教学中,非常适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组内分工要细,既要指导学习学会向他人倾诉,更要学习倾听,并对他人的语言表达进行中肯讲评。从组内交流,到全班交流,学生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共同进步。当然,教师在这里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说出真情实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当然,学生练习写话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让孩子一下子写出大篇幅,但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正所谓“我手写我心”。写完后草稿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紧扣一个“练”字,以“练”“开悟”
演讲(口语)离不开练,作文更是离不开练,不是吗?任何一项技能的形成都永远离不开练,功多艺熟百炼才能成钢啊!通过“练”而获得成功,受到表扬、奖励,内心愉悦。如某某学生练书法,在学校的书法比赛中获奖了;某某学生练口才,在班上的讲故事比赛中获奖了;某某学生勤练写作,文章在某报刊上发表了……你说,他能不高兴吗?成功带来的不光是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在不断的“成功”中日益增强、日益浓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增强训练意识,精讲多练:练读书、练说话、练作文,竭尽全力让学生在“练”中开悟。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讲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页。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叶老也曾多次指导我们由知──行;所谓“行”,就是语言实践。使学生从读书中学会读书,从作文中学会作文,从说话中学会说话,从听话中学会听话,从写字中学会写字,从思考、探究中,学会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就如一些艺术大师、歌星、体育明星,他们的老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勤学苦练。当然,名师出高徒,这是大家公认的真理。要实现以上的思想和做法,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总之,语文老师在观念上明白“语文,姓语名文”,在行动上尽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开“悟”,引导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就一定能事半功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连传杰,魏长富.《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8):13-13